新闻记者“走、转、改”须注重“三贴近”

2012-08-15 00:43刘明辉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百姓

□刘明辉

(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本宗旨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上,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更好地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凝聚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各级党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党报党刊新闻宣传的源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党报党刊新闻宣传的直接对象是人民群众。在坚持新闻工作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愿意接受的东西,把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感受和愿望,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讲真话、报实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笔者认为,新闻记者深入基层“走、转、改”活动,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走”到最基层去

好新闻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新闻记者深入实践,经过观察、采访、分析和深入思考后才写出来的。新闻无处不在,我国早期新闻人戈公振说过,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经过30余年对外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发生巨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每一天都有许多大事、喜事、新事发生,等着我们去报道,这是一个新闻层出的时代。

勤奋高产的记者,个个都是“飞毛腿”,他们长期奔波在新闻采访第一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所以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是记者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记者必须经常地、不间断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

现在浮在上面的记者很多,有的利用现代传输手段,经过合理想象,就能“写”出下基层的稿件,有的还蛮有现场感。但这样的稿件,读起来总感到不是来之基层的稿件味。走基层,要走到最基层去,到偏远地区,交通不便,道路不通,路况、通信不好的地方去,到平时记者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鲜为人所了解的地方去,反映那里百姓的生活,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这个“最基层”,也是考验新闻记者为民排忧解难的能力、与民关系融洽程度的标尺。只有走进这个“最基层”,才能了解百姓所需,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写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新闻作品。

贴近群众:从思想观念上“转”作风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体现出思想性、政治性、社会性和娱乐性,要体现出“三贴近”重要思想。在客观复杂的社会里,要表明其鲜明的观点和立场,要反映出人民的心声。没有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树立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不会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好作品。

有的记者下去转了一圈回来了,看了,问了,记录了,但还是写不出稿件,从思想观念上,没有做好下基层的准备。有些记者乐于一种“闪电”式采访,由专车、专人陪同下去,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有甚者,一切采访活动、程序都已被规定好了,这样是写不出“三贴近”的好作品。如今,骑自行车、步行去基层采访的记者少了,走到田头村院里同农民交谈的记者少了,在农民家住上一、二夜,与农民彻夜长谈的记者就更少了,一切采访都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新闻记者“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来一个大改变。

提倡脚板先行,就是直接走进生活、走进人民群众中间去,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融入生活、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乐其而乐,苦其所苦,思其所愁,做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人,其新闻作品就会篇篇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记者写文章需要灵感,灵感的源泉出自记者的实践感受,产生感受的基础在生活,记者的根应该植在基层!

新闻工作总是有受众群体。受众群体就是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无冕之王”,但新闻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老爷”的态度和行为,不能有“争名夺利”的心态和行为。新闻工作者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关心百姓利益,反映百姓需求。而要做好这些,就必须放下架子,走进人民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

贴近生活:“改”文风落实在每一篇稿件上

现在有些记者写文章,没有个性,没有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不看文章落款,就很难断定是谁写的稿件。他们总是坐在采编大厅里遣词造句,语言干瘪枯燥,写成的稿件索然无味。说的话,写的文章,人民群众听不懂,不愿看,走不进群众心里,有距离感。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很难。只有下基层,同百姓“唠嗑”,听百姓说说“家常话”,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困难群体的艰辛、特殊群体的工作,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百姓中去。要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才能真正转变文风,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从2009年起,铜陵日报社就在新闻采编人员中开展下基层“蹲点”活动,一批批记者、编辑走社区,访民生;走企业,访跨越;走学校,访教育;走农村,访统筹;走家庭,访弱势;走园区,访发展;走窗口,访服务。《铜陵日报》在要闻版开辟“一线见闻”、“蹲点纪行”栏目,刊发记者深入工厂、社区、农村一线采写的鲜活新闻作品,还组织记者、编辑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开展范文精品选读、新闻作品竞赛、座谈交流、专家阅评等多种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大力提倡“短、新、实”的清新文风,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许多记者深入基层学习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细节说话,拉近了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人民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文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百姓记着你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