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报道技巧和策略性探讨

2012-08-15 00:43杨万里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批评性进行批评舆论监督

□ 杨万里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批评性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它,人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色彩的社会。因此,批评报道也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不少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断推出严厉公正、味道辛辣的批评性报道。然而,作为直击阴暗、抨击丑恶的一把利剑,批评报道在使用时如何才能在进行正确舆论监督的同时,既把握报道的原则性和公正性,又关注民生、民情,使批评报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原则性是报道的“魂”

批评报道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舆论监督,其肩负着引导导向、惩恶扬善的作用。不但是喉舌,也是一种锋利的武器,在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批评报道制作除了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感和责任感以外,还必须坚持新闻的“两性”原则,即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原则,这是批评性报道的“魂”。其要求必须从大局出发,找准“批评”的位置,让新闻还原真实,让真实主宰新闻。只有如此,批评报道才能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揭露性和抨击性是批评报道的一个重要特性,而揭露和批评难免会触及一些利益问题,写这类稿件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轻则引起新闻官司,重则可能影响安定团结。因此,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批评报道时,除了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素养和政治敏感度外,还必须对批评的手法和角度“拿捏”到位,以求真、求实、公正的心态去挖掘素材,对一些较为复杂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认真分析、观察。在关注重大问题的同时,不放过细节,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让真实的新闻统领整个新闻报道。其次是报道必须客观公正。这是批评性报道的命脉,也是决定批评性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批评报道的创作不能有第一印象,更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人或者事物。对待问题时,不能“一抹黑”,要注意发现“亮点”,全面公正地看问题,理性第一,防止主观臆断、凭感情用事;报道时不能搞“一言堂”,要让事件的当事各方都有“发声”的机会,让他们各自讲述自己对事件或事物的看法和认知,然后,实事求是地反映给读者,让读者从确凿的新闻事实中去评判真、善、美、丑。如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批评报道才能真正引起社会的共鸣,被批评者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推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度”的把握是报道的根本

有人说,批评报道就是对社会阴暗面彻底的批评和揭露,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全面的批评报道除了要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还要有正确的导向和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应该在抨击阴暗的同时,把一些问题形成的症结找出来,解疑释惑,并拾遗补缺,促成改正,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进行批评性报道就必须准确、适度又适中,批评时要有一定技巧,针对问题时不炒作,但也不“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写作者必须把握好报道的“度”。

首先,把握好“度”必须选好切入点。一篇有力的批评报道,切入点的选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如果当时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但因阻力或其他原因得不到解决,这时媒体介入,对问题进行曝光,将有利于进行公正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情况不明,职能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媒体此时却不分青红皂白地报道并发表观点,只能影响职能部门的工作,使问题更复杂,不但起不到监督效果,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人都是感情动物,记者也有自己的喜恶。批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大的方面说有时能改变一件事物的命运,往小的方面说会让一些人或事十分被动。因此,新闻写作者在进行批评报道时绝不能带上一丝一毫的个人主观情绪,必须尊重事实,把事实作为整个报道的唯一支撑,切忌将个人观点放置大众观点之中,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受到误导,引起舆论的波动。同时,批评报道的最根本性在于公正,对被批评者我们要给他们解释的机会,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被监督对象,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最终体现公平、公正,报道也会赢得受众和被批评者的支持和信任。

讲究策略是报道成功的保障

进行批评报道时,如何批评、采取何种方法批评,直接关系到批评报道的成功与否。批评性报道揭露的都是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现象,往往其中玄机甚多。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不良结果,甚至产生破坏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报道时必须讲究策略,在揭露问题时既保证全面真实地对事实进行报道,又能服务大局工作,起到监督作用。

所以,在采写批评报道时,讲究批评艺术很重要。除了把握舆论导向,从社会、政府、全局的立场进行舆论监督外,要切记媒体自身担负的是群众代言人的角色,进行揭露性批评是为了化解矛盾,不是激化矛盾。虽然批评时要入木三分,但同时更要有力有度,讲究批评策略。因为,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的,有差的一面就会有好的一面,报道时除了讲清事实外,更要注意肯定积极向上的一面,报道时用词最好温和、理性,把批评当成一种工作上的监督,把督促改正当成最终目的,而不是分出敌我。只有如此,即便被批评者对报道有看法,也不会产生敌对心理,而以理服人的报道也更能让人接受、更能影响人。

另外,在进行批评报道时,部分媒体出于扩大公信力的需求,无限度地使用批评的权力,抓住问题恨不得无限放大。其实,这违背了批评报道的本意,时间一久只能激起受众质疑进而厌恶。批评报道应该以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报道主题,报道时最好以正面作为报道的主要形式,对一些问题曝光时,既不做样子、走过场,也不煽情、炒作,扩大消极因素。在对问题进行披露时,要将正确的导向寓于报道中,只有这样,批评报道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揭露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目的。

猜你喜欢
批评性进行批评舆论监督
本期导读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论批评艺术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党员可以委托他人办理组织关系转移吗?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都市类报刊批评性报道技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