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示现修辞,抒写思乡愁苦

2012-08-15 00:49姜全德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涉江长路所思

姜全德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之六,它巧妙的运用示现修辞,抒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人,怀念家乡、怀念妻子的愁苦心情。

所谓示现,是指在语文作品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诉诸形象化的生动语言,将已发生或未发生而不在眼前、耳边的事情,或者不可捉摸的景象,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叙述得如见其人其状,如闻其声其响的修辞手法。

示现运用得好,可以让文章生动感人,使读者易于联想,仿佛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而产生亲历其境的感觉。已发生的人和事可经由文字的回顾叙述,让所眷恋或追忆的过去能重现眼前;尚未发生的景况亦可透过具体描写,让预想或憧憬的未来能先睹为快;不会发生的事甚至光怪陆离的现象,更可利用想象之笔化虚为实,让悬想的事物能活神活现、状溢目前。是以,借着示现手法,得让许多过去、未来或假想的情境形象,打破时空的藩篱限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读者更为宽阔、鲜活的感受与趣味。

示现修辞想要运用得巧妙,多方充实生活经验、极力驰骋合理想象是最基本的原则。丰富的现实经验是施展想象的重要媒介,缺乏生活经验,则无法展现过去或推测未来,更失去想象的基础,何况示现修辞又特别重视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多方充实生活经验,累积想象的题材,是运用示现必要原则之一;其次,想象要极力驰骋,或可凭空再现,甚至神游玄想,但务必要建立在合理的逻辑规律上,缺乏合理性,即便是事实亦难打动人心。另外,想象可以无远弗届,叙写却要形象具体明白逼真,才能给人真实感,有了真实感才能引人共鸣,故描述要有具体性与真实感,亦是使用示现手法不可忽略之原则。

而《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即为示现修辞的范例。

涉江采美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革。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此诗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婉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髻、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夫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能馈送给谁呢?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足将他(她)放存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恩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夫,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倚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同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竞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之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由此可见,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相同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自觉深刻动人。

猜你喜欢
涉江长路所思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每个人都了不起
沙粒变身芯片的漫漫长路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观“非遗所思”展所思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你想真正了解农民工,就要去体验他们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均瑶董事长王均金“转行”“搬砖”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