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探究题的设计与解答

2012-08-15 00:49姚道刚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段示例文学作品

姚道刚

2008年以后,实行新课改的省市陆续增加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或直接或间接地设计的探究题来看,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概括总结式的探究题,不具有探究价值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第14题,文段张笑天《上善若水》略)从提供的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来看,答好这个题目,只需要立足文本,把文章后几段内容提炼归纳一下就行了。这个题目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不具有探究价值。

二、读后感式的探究题,容易导致学生说空话,说假话

“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2009年安徽卷第14题⑵,文段宗璞《董师傅游湖》略)这种读后感式的探究题是在试卷中出现最多的。“给你带来什么启示”“你受到什么启发”之类的探究题,意在引导学生从作品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前提是预设的。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只能去想象甚至去假想,因而容易导致学生说空话,说假话。从这个题目提供的四个示例答案来看,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是很难答出的。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三、太过具体的探究题,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 ‘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2009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4题,文段周劼人《寂静的钱钟书》略)这个题目的指向性特别明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自然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探究F”是这样表述的。(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求。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做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探究题应该具有五个特性:探究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必要的区分度和导向性。探究题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依据探究的目的设计,具备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让学生探究的应该是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或者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并充分考虑与其他几个题目之间构成的难度梯度。题目应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发挥空间和余地,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话可说。区分度明显,既不能毫无限制,让学生信马由缰,也不能限制太死,让学生无从下手。与新课程标准紧密相连,符合新课标导向,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010年北京卷和安徽卷的探究题十分成熟、科学。“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2010年北京卷第19题,文段季羡林《海棠花》略)“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文段许辉《碑》略)

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可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不论是 《海棠花》中所表现的思乡爱国情怀,还是《碑》中所蕴涵的儒家道家思想,都是学生不难把握的。这两个探究题设题情境紧扣文本,设题角度具有多样性,设题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答题时既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探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因此,答好探究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准确把握探究的方向。几乎每一个题目都有必要的提示信息,审明题意,“贴船下篙”,对答好一个题目来说至关重要。

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学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

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也不能脱离文本另起炉灶。要么从文本引出观点加以阐发,要么用自己的观点对文本做个性化解读。

观点深刻,力避泛泛而谈,毫无深度。探究性题目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做不到的。

另外,还要注意挖掘隐性信息。“深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学生特别留意题记、序幕或文后小注,对文中出现的时代地域、风俗习惯等信息不能轻易放过。

猜你喜欢
文段示例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飞吧,云宝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