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尝亦可悟真意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授课的思考

2012-08-15 00:49毛儒仙徐建华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新教材外国个性化

毛儒仙 徐建华

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个轮回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争议声,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思考这在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否培养出学生我们期望的语文素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新高考……尤其是当我们拿到那大部分学校都选用的厚厚的三本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的时候,我们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中迷失了方向……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要求,我们必须要毅然拿起书本,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三本书中繁华得有些纷乱的文学世界,带领他们去吟诵古典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高唱现代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领略异域小说中的迷人风情。

在如此精彩的文学世界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是一路走过地看尽繁花,不可迷恋,不可久留,不可深究,如此地“浅尝辄止”去学习,只要用心,亦可领悟其中的真意。

此处的“浅尝”,是不必像必修教材的授课那样每一篇的精讲,而是将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师“旁敲侧击”。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学习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走进每一篇文章。所谓的走进每一篇文章,就是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通读文本。在读古典诗歌散文的时候,引导他们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在读现代诗歌散文的时候,培养他们有感情的诵读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诗歌、散文;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牢牢树立“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原则。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对一些学生无法明了的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例如在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中的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竹林七贤”,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读苏洵的《六国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和必修教材中的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外国小说《娜塔莎》的时候有必要将《战争与和平》的整个情节给学生做简单介绍……

再次,为了将这样的浅阅读进行到底,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先锋个人”来带动、引领。比如,在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 “背诵超人”;在阅读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校园诗人”;在阅读外国小说的时候,我推出了“小说达人”,就这样,每个人都在你追我赶地用智慧进行着自我阅读,学习氛围着实让人感动、兴奋。

最后是提倡个性化解读和探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是针对高考,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大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的时候,一个学生认为:主人公“我”其实在出门借煤前就已经因饥寒交迫而死了,是他的灵魂骑着桶在飞翔,去借煤,所以老板娘没看见他……这样更能体现他命运的悲惨和人生的不幸,悲剧意味更浓。这样的个性化解读难道不精彩吗?学生在阅读泰戈尔的《素芭》的时候,两个学生为帕勒达帕的是否真的喜欢素芭争论不休,还有两个学生为素芭是否遭到抛弃争论不休,我们暂且不说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争论中,学会了一种辨析能力,学会了一种为自己的观点在文本中寻找支撑论据的能力,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选修教材的阅读量是很大的,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天狗》,只需要大声诵读就可以了;例如《湘夫人》,学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疏通文字;例如,在外国小说中还涉及到很多程度很深的文论知识,例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摇摆”等文学理论……这都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时候酌情处理……

对选修课的授课的探究更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且始终不变——让学生具备必须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相信,在实践和交流中,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璀璨的文学世界中感受到一路芬芳。

猜你喜欢
新教材外国个性化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外国公益广告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