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中几个问题的探究

2012-08-15 00:49田春霞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郑国公子探究

田春霞

我在执教《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时,发现了几个有趣的问题,并与我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初”字的研究

初,翻译为“当初,最初,起初”等等。课本上没给解释。一般老师觉得这个词太简单,不用翻译。

可是,喜欢钻牛角尖的我隐隐感觉到这个“初”非比寻常。于是,我翻阅了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整部书没有一个自然段用“初”字开头。我又翻阅了同为左丘明所著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也没有一个自然段用“初”字开头,到“四小史”才广泛运用。这一发现让我惊讶不已,为什么这样呢?

仔细一想,恍然大悟——这篇课文是《春秋》首篇,可说,“郑伯克段于鄢”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一切都起于这个“初”字,岂可小觑?我们知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历史上都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作为 “春秋时期”的开始。“郑伯克段于鄢”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772年,为什么《春秋左氏传》一书不从周平王迁都写起,而非要从两年前的这件事情写起呢?

我想是因为春秋战国最大的特点是 “礼崩乐坏”。礼乐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呢?国和家的伦理秩序。“郑伯克段于鄢”,写的既是国的闹剧,更是家的丑剧,最能代表春秋战国的特征。从这件史实写起,恰恰鲜明地表达了左丘明的历史观和乃至史官个人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正是中国史官重要的品质。从他开始,无论是修撰国史的史官还是书写野史的文人,都把这个品质看作写史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当然,这个发现,传授给学生,或者说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也许并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上。我查阅学生的历史选修课本,里面已经有了相关内容,几乎同步抵达,并未超出学生理解能力。放在总结全文时很合适,学生对这一结论也十分感兴趣。

二、几个地名的探究

郑国的都城为新郑,即现在河南省新郑市。下面几个谈及的地名,其位置都以和新郑间的距离为参照。

制:虎牢,现在河南省巩县东。整个城邑建在嵩山余脉大伾山上,北依黃河,岸如绝壁,其他三面也都非常陡峭,地势高出四周四十余丈,易守难攻。制邑是郑国交通枢纽上险峻的要塞,据此足以牵制乃至控制郑国。对于立国不久的郑伯来说,制邑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姜氏为小儿子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封邑,郑伯又怎能轻易答应分封给野心勃勃又有母亲撑腰的弟弟呢?这个要求本身就险恶得很。

京:是叔段主动索要的封地,就是现在河南省荥阳市,在新郑市西北80公里之外。从京这个地方往新郑方向进攻,是居高临下,对都城也极具威胁。

鄢:是叔段造反失败后逃往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鄢陵市,在新郑市东南80公里以外。

注意,我这里说的都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取其整数。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按史学界的说法,实际距离至少是现在距离的两倍。

而且我还注意到,叔段逃去的两个地方,一个在都城新郑东南,一个在都城新郑西北,总的逃跑路线超过了现在直线距离的500公里,逃亡距离2000里左右,可谓千里亡命,凄惨之极。而且,鄢与共都是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郑伯追杀(至少是追逼)弟弟的军队都越过了郑国的国境线。其赶尽杀绝之心,昭然若揭。

再看一个地名:城颍——郑伯母亲流寓的地方,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距新郑市也有130公里,比郑伯追逼弟弟所至鄢陵还远50公里,也就是郑国边疆的最南端了。可以说,郑伯是几乎把生母驱逐出境了。

分析郑伯的性格,是这一课的重点,一般老师都从人物的语言入手,而郑伯的语言也确实很好地揭示出了他的性格。但是,我另辟蹊径,从几个地名入手,厘清相关的文化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郑伯的凶残冷酷,还培养了学生细心阅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品质。

三、容易被忽略的人物

由于郑伯、姜氏、共叔段、颖考叔几位主角精彩的表演,故事中的配角往往容易被忽视。文史专家们的笔墨写完这四位已经不富裕了。于是给了我们探究空间。

1.祭仲:当姜氏请求把制邑封给小儿子共叔段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就是祭仲。祭仲总共才说了三句话,但是句句击中要害。第一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祭仲从礼制上说明:城邑规模增大,容易成为国家危害。第二句:“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具体说明先王的规定。“先王”这个词十分重要。先王之制度,决不能违背,是当时的规矩,不可跨越的雷池。第三句是:“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这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京的规模超过国家规定,决不能封给他人。第二,不合规模的京,封给他人,既是对国家法度的践踏,也容易树立一个可以不尊先王、不尊法度的坏榜样,尤其容易导致国君对封地的失控。这三句,可谓义正词严,可谓苦口婆心,可谓谆谆教诲。祭仲的忠诚耿直,与郑伯的装聋作哑、极力示弱,与姜氏的飞扬跋扈、用心险恶,都构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是用笔俭省,形象丰满;简单勾勒,性格突出。

2.公子吕:当共叔段把国家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池都暗中收归自己控制时,又一位忠臣站出来直言进谏,这就是公子吕。公子吕也只说了三句话,也是句句点在要害上。他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三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意思非常清楚,说的治理国家的根本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矛头直指共叔段,一针见血的指出共叔段就是想做国君,而且是天理不容的,我只认你这唯一合法的国君。前面祭仲说的还只是城池的规模对国家的威胁,而公子吕已经说明了国家政权分割的危害。第二句是追问,几乎就是质问了:“你到底想干嘛?”根据前后文,几乎就是揭穿了郑伯的虚伪:“你对你弟弟的有意容忍到底想到什么程度?你是唯一合法的国君,我就忠于你。”到第三句,公子吕已经主动请缨了:“如果你想把西鄙、北鄙让他收归控制,那就派我去做卧底,我会好好侍奉(其实就是监督乃至对抗)他;如果你压根儿不想把西鄙北鄙给他,那就毅然决然的派兵消灭他,不要让老百姓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公子吕旗帜鲜明的站在郑伯一边,其刚正耿直早已超过了祭仲的据礼力谏了。不仅说理,还明确自己的任务,主动把自己派到虎狼之地,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雄气概,不逊色于历史上那些响当当的大英雄。可是,对这个大英雄的描写,却是所有文学作品和史传作品用笔最俭省,刻画最精当的。可以说,春秋笔法,本来就包含“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心雕龙》)的一面。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只教字词,不管内容,所以学生往往觉得文言文学习非常枯燥,进而产生厌烦心理,而我通过这样的一种探究,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还要和我一起热烈探究相关问题。如关于“春秋笔法”,他们以为除了我讲到的几点之外,还有“遂为母子如初”。他们认为,郑伯出生以后,母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只有怨恨。文中“遂恶之”就是明证。左丘明先生用“如初”二字,以春秋笔法深刻揭示出了这样的“母不母,子不子”的母子关系。“《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赞扬颖考叔的结尾,学生认为其实是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孝子:是指的颖考叔呢还是郑伯?尔类:你们这一类,是指伪孝子郑伯之流还是成就郑伯伪孝的颖考叔之流呢?

让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想,这已远远超出了一堂课的意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精读的水平,培养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郑国公子探究
做别人家的父母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五公子抢位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
多情公子空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