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建构中演绎精彩生成——从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课谈起

2012-08-15 00:51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何拓程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引例乙型错误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何拓程

一、背景描述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充满生机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个灵动的学生,教师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以不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笔者就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课为例,对此作出必要的诠释,并提出一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二、课堂实录

2.1 预料之中的错误

这堂课是从下面的一道习题入手的:

引例 从4台甲型和5台乙型电视机中任取3台,其中至少要有甲型与乙型电视机各1台,则不同的取法有( ).

A.140种 B.84种 C.70种 D.35种

作为一节课的引入,这个题目并不难.以我过去的教学经验来看,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出现错误,我之所以将此题拿出来,就是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以后能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很为之得意的“问题”引入法,课在进行中……学生对这个题目显然也颇为自信,不一会就做出来了:

面对预料之中的错误,我故作镇静地点评道:很好,第一步满足“至少”这一条件,第二步满足“取3台”的要求……然而这时课堂内有个学生困惑地嘟呶着:“我是分类做的,怎么结果不同呢?”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立即请这个同学回答,并鼓励他大胆一点.

2.2 合乎情理的探究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究竟哪一个是错的?(我很是得意,课在我预先设计的框架内进行)

学生们相互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结果还是两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我建议他们可以排排看.

然而那么多种取法怎么可能很快排出呢?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我有点着急了,因为这才是这节课的一个序幕(.这种急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并不是完全能够预先设计的,教师不可能洞察学生的全部,只能是引导者)这时班上一个头脑很灵的小男生不举手就抢着回答.

生3“:可简化这个题目.”

我问结论是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说,还没做出来呢.

为了节约时间,我就直接讲下去了……(败笔!应该让学生3自己做下去,而且要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如何进行简化,并帮助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教师:我们将问题简化:从2台甲型和3台乙型电视机中任取3台,其中至少要有甲型与乙型电视机各1台,则不同的取法有多少种?

将2台甲型电视机分别记作A1、A2,3台乙型电视机分别记作B1、B2、B3.第一步选的如果是A1、B1,第二步选的如果是A2,得到结果A1A2B1;但是如果第一步选的是A2、B1,第二步选的是A1,得到结果也是A1A2B1.而这种重复的种数就隐含在生1的解法中.因此,生2的解法是正确的.

虽然,在这题上花了些时间,我也能让学生得到思考,并且能让学生知道该题错因,个人认为效果应该不错(有点自以为是了,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于是我们接着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继续下去.

2.3 出乎意料的结果

例1 已知A={x|1<log2x <3,x∈N*},B={x||x-6|<3,x∈N*}.问:从集合A中取出1个元素,从集合B中取出3个元素,共可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比4000大的自然数?

这是《数学周刊》第44期上《计数原理》中的一题.

我选择此题是因为原题提供了错误的解答,而这个错误恰恰是刚才讨论过的,我预计不会有很多同学再发生上述错误了.然而事情和我想象的相反,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的:

由已知得A={3,4,5,6,7},B={4,5,6,7,8}.从A中的4、5、6、7中取1个元素,共有种取法,再从B中取3个元素,有种取法,可组成无重复数字且比4000大的自然数共有个;从A中取3,再从B中取3个元素,有种取法,可组成无重复数字且比4000大的自然数共有个.故满足题意的自然数共有A=564(个).

这和原题提供的解法一样——是错误的!

这样的结果让我大为失望:为什么精心设计而且非常流畅的课,效果却不好呢?(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一道没有研究透彻的引例就能变成解决一类问题的“良药”?)我无奈地再次类似于引例的讲法进行分析、讲解(这种做法明显不妥,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可在学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两个问题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学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水平,更不要说能一眼看出它的出处).

由于节外生枝用去了不少时间,课堂气氛一下子也随我的情绪而落到了冰点.我只好拿出教师传统的法宝——“讲”(败笔!这时最需要冷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教师只是一个配角.由于失去了最佳的探究时机,学生可能还会有类似的错误.)

2.4 虎头蛇尾的结局

教师:将集合A与集合B并起来得到{3,4,5,6,7,8},然后再进行思考…(还好,没有一讲到底)

教师:很好!能特别注意到无重复和比4000大的条件,有没有其他解法?

生5:可用去杂法:不考虑比4000大的条件,只考虑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共有种,去掉3排在最高位的,共有-=300(种).

生6:还可以先在4、5、6、7、8中选一个排在四位数的最高位有种方法,第二步再在剩下的5个数字中选3个排在四位数的后三位有种排法,故共有种排法.

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的情绪也逐步调整到位,再次启发学生有没有新的思路.

教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同一类问题,当形式略有改变时会出现如此出人意料的结果呢(其实最应该思考的是我自己)?

虽然讨论还算热烈,但是一堂课的时间已到,距离原先准备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心里觉得很不愉快,一堂课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三、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3.1 课堂设计的机械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一开始笔者就走入自己设下的误区,认定学生应该按照教师设计的套路一步一步地获得知识,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同时,认为用一道题就能解决一类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此,生动的课堂不能只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该是教师充分捕捉课堂信息,不断调整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3.2 传统观念的顽固性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中笔者虽然已经注意到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但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然放不开手脚,特别是出现自已意想不到的局面时,传统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立即占了上风,而学生是否掌握、是否理解和运用就放在次要的地位.要知道,我们最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其优良的思维品质,而不是完成我们自己所设计的“任务”.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阵地,怎么可能一定会完全落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框架内呢?

如果笔者在得到例1的错解后,冷静地肯定学生解法中的合理的因素,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前面出现的冷场.以下是笔者经过思考后在另一个班上课的部分实录: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答案.

学生很快就自己分析起来,因为有引例的铺垫,找出解答中的错误并不难.自己发现错误远没有让别人指出错误那么使人难堪,因此课堂情绪没有受到影响.

教师:我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但我们也不必全盘否定前面的成果呀,能不能进行一些改进,化腐朽为神奇呢?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着……

生1:可以用去杂法,A中取4,B中取5、6、7;A中取5,B中取4、6、7;A中取6,B中取4、5、7;A中取7,B中取4、5、6,得到的是一样的.

生2:还有呢,在A中取4,B中取5、6、8;A中取5,B中取4、6、8;A中去6,B中去4、5、8,得到的也是一样,应减去2.

教师:这种情况共有多少种呢?

学生在讨论着.

同学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教师:从以上解法看,的确不好做,甚至很烦琐.能否找到一个简洁方法呢?

同学们再次深思,几个学生小声议论:重复的原因是A、B中有重复的元素呀.

教师:说得好!假如没有重复的元素就好了.

生4马上举手,跃跃欲试.

生4:可将A、B并起来考虑.

教师:怎么想到的?合理吗?

生4:没有做到底,但我想至少是合理的,因为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异的.

教师:好,那我们就试试看吧.……

这样不急不躁,稳步推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因素,教学的品味在交流中升华.

3.3 不良情绪的制约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但更需要精彩的生成.教学活动应该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展开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感受到探究过程的艰辛和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因此特别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创造民主、活跃的气氛,努力使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能,作为设计者、点拨者、赏识者和点评者,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联想,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笔者在教学进程受阻时的不良情绪影响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失去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机会,这是很不科学的,要知道和谐、快乐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带着智慧进课堂,更要将快乐留给学生.

四、结束语

一堂课的成与败不能仅仅看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训练了学生什么样的技能,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发展了学生什么样的思维品质.一堂好课,更应该从顺应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领悟到更多东西的角度上来考察,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课.

猜你喜欢
引例乙型错误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在错误中成长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定积分概念教学案例和思考
一道高考解析几何选择题的解法探究
一个三角形面积公式s—1/2|x1y2—x2y1|的证明与应用
胸腺肽α1治疗36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不犯同样错误
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