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忧郁症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012-08-15 00:42王琦珠陈志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3期
关键词:婴儿家人产后

王琦珠 陈志祥

产后忧郁症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王琦珠 陈志祥

产后忧郁症是分娩后常见的一种普遍心理障碍,是介于产后忧郁性精神病和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是一种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急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改变,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为病理改变。其表现为:焦虑、激动、抑郁、睡眠不佳、食欲不振、言语行动缓慢、躁狂状态、自杀、伤人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产后数天或数周发生,可持续数周。产后忧郁症现发病率为5.4%~19%。

产后忧郁症;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104例产后忧郁症患者,年龄在19~41岁,孕29~40周,排除心身疾病,采用日常护理观察表、行为观察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约9.3%的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紧张、失落、过度敏感、自责自罪等心理问题,少数患者甚至有厌世自杀、杀婴等严重心理问题及行为。

2 产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2.1 恐惧感产生的因素 虽然现阶段产科技术、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产妇分娩方式、分娩时疼痛、产后手术切口及宫缩疼痛、哺乳方式不当造成乳房疼痛、新生儿早产或缺陷、新生儿疾病等、母婴不能同室等,患者从生理、心理上发生一系列改变,产生恐惧感。

2.2 紧张、焦虑感产生的因素 产后生理上的一系列改变,体力消耗、疲劳、睡眠不足、原有生活状态改变、担心身体康复、是否能较好照顾婴儿及育儿知识缺乏、面临社会和精神压力较大、顾虑问题多等因素,使患者心情、情绪发生较大波动,从而产生或加重紧张、焦虑感。

3 护理对策

3.1 恐惧感 让患者知道生产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产生的疼痛是一个正常的反应,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必要时让其丈夫随时陪护,正确指导哺乳,指导母乳喂养的意义和方法,如患者服用某些药物要及时退乳并做好乳房护理。及时让患者知晓婴儿的状况,定时探望、抚触、拥抱婴儿,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担心及恐惧心理。

3.2 紧张焦虑感 营造一个相对安静、安全、温馨的环境,保证睡眠,必要时可以进行暗示、松弛疗法来改善失眠情况,以利于体力恢复,情绪稳定。紧张焦虑比较严重时可以进行生物反馈疗法2次/周,持续4周,以减轻症状,护士应通过重建自我认知的心理护理技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观点,用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提升患者的成就感,但应让患者知道适度的紧张、焦虑对个体的发展有益。

3.3 失落、过度敏感 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倾诉,主动关心她们,帮助其进行角色转换,认同母亲的角色,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家人给予情感支持,关心、体贴、爱护患者,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3.4 自责自罪 加强对家属性别观点等的健康教育,取得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家人及丈夫的理解,不过多关注婴儿的性别,应关心照顾患者,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让患者通过与她人交流获得一些育儿知识经验。

4 总结

产后忧郁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通过心理护理、心理支持疗法、心理指导,进行妇女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及时疏泄心理压力,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有意识的控制等措施,就能有效的预防产后忧郁症的发生。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2.3 失落感、过度敏感产生的因素 大多发生于独生子女,因平时家人都以她们为中心,怀孕期间又过多的关心、照顾,使她们常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新生儿出生后家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婴儿身上,对产妇造成冷落,产妇不能顺利转换角色,发生角色冲突和适应不良,有些高收入女性生产时辞职、原来的生活状态和目标散失等是发生的因素。

2.4 自责自罪感产生的因素 大多发生在生活环境差、收入低、文化低、夫妻关系差、再婚再孕、过多关注婴儿性别、受传统思想影响、新生儿长的不够理想,生产女婴后家人性别歧视对产妇冷漠、甚至刺激讥讽患者,未婚单亲女性可以依赖的家人和朋友少等因素。

猜你喜欢
婴儿家人产后
艺术家婴儿推车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