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2012-08-15 00:42郭献亭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0期
关键词:脑瘤出血性心源性

郭献亭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郭献亭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面积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性为多,应考虑此病。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CT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约30%~40%,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呈正比,以老年脑梗死患者多见,从脑梗死发病至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时间1周~数周[1],绝大多数发生于2周内。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2~76岁,平均61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疼8例,眩晕、呕吐11例,偏瘫14例,四肢瘫痪1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2例;不全性失语或完全性失语3例,病理征阳性14例,同时伴有心脏疾患者12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7例,细菌性心内膜炎3例,冠心病2例。有13例患者在1周左右症状加重,1例意识障碍加深。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于入院时行CT扫描,同时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在1~2周内复查CT扫描。

1.3 治疗和预后出血性脑梗死确诊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适当应用止血药。结果15例病情好转,1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2 结果

CT表现为在低密度梗塞区域内有散在,不均匀成小斑片状高密度灶,其密度较血肿低,且边缘不均匀。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中有较高密度血肿影。出血性脑梗死可见3种形态:①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②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有片状高密度灶。③周围型:低密度灶边缘有高密度出血灶。16例病例中混合型出血11例,占68.7%;中心型出血2例,占12.5%;周围型出血3例,占18.8%。全部病例出血灶均未破溃入脑室。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的基础上,原梗塞灶内又继发性脑出血,脑CT扫描显示在原有低密度区内散在或局限高密度影。病理改变:缺血坏死组织中点、片状出血灶,呈弥散分布,小部分形成血肿,好发于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区。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易诱发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出血的发生机制:①动脉闭塞后血栓流入远端,被栓塞后的小动脉或毛细血管栓子破碎自身溶解,重新灌注的血管发生缺血性改变,在血流冲击下破裂出血。②伴有大范围脑水肿的脑梗死,水肿消失后,受压损伤的血管重新灌注,由于长时间受压,血管壁损伤、软化,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继发性出血或渗血。③梗塞灶毛细血管床大量开放,红细胞不断渗出而发生出血现象。④梗死后几天至1~2周,侧枝循环形成,血液流入梗塞区尚未成熟的内质血管出现血液渗出导致出血。

[1]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3.

461000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心源性脑栓塞,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和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本组16例中有心脏病史者12例,占75%,与有关文献报道相近。

本组16例中,有13例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加重甚至意识障碍加深。同时由于心源性疾患的影响,以及经脱水、改善循环、抗凝治疗、血压的波动等因素加剧了梗塞区的再出血。由于梗死的面积与出血性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约超过一半大脑半球的脑梗死都几乎不可避免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特别是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其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或心脏疾患等高危因素的存在,若突然出现病情变化,更应警惕出血性梗死的出现,此时应及时复查CT,做出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

14例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的脑梗死,经过6~12 d在症状加重时CT扫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以混合性出血居多,混合性出血是中心型和周围型出血同时存在。中心型出血CT表现为边界清楚、高密度灶集中占据较多低密度灶的中心。周围型出血表现为带状、弧状、断续环状等形态,位于梗塞区周围,由于出血量小,预后也较好。当出血性脑梗死出血量较大并形成血肿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突然加重,而较少的局灶出血,则可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显著变化。

在CT表现上,出血性脑梗死应与原发性脑出血、脑瘤性出血相鉴别,有时更需要与原始CT片对照观察。原发性脑出血CT检查当时即有高密度影,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效应明显。脑瘤型出血CT扫描显示:肿瘤周围低密度带不规则,脑瘤囊性变或坏死区内高密度影,可见血液平面,增强扫描时肿瘤组织有强化反应。

积极干预出血性脑梗死的易发因素,有利于减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应严格选择抗凝、溶栓的适应证,是预防出血性梗死的关键。

猜你喜欢
脑瘤出血性心源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手术室体位护理对手术室脑瘤患者长时间手术压疮形成的影响观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所有脑瘤都需要手术吗
新警示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