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①——基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2012-08-15 00:49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朱澍清
中国商论 2012年2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朱澍清

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技工荒”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是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的体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整体实力不强,距离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相差很远。但在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各个层次的职教往往各行其是,缺乏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和系统培养方法,本文将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放在现代职教体系之中,以整体提高会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战略目标,探讨在中高职有效衔接要求下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改革。

1 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有特定需求,各层次人才培养应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在内涵建设中,一般而言,中职教育以保证规模、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整合办学资源等为重点,高职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但我国当前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或脱节或不融通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

为了深入了解会计职业教育现有体系中的问题,我们面向会计专业任课教师和来自中职、目前就读于高职的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目前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教学领域不衔接、不协调现象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分度不明显

一方面是中高职各自对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不够,另一方面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层次结构方面缺乏协调性研究。目标定位研究的缺失使会计专业教学失去了明确方向。

1.2 课程体系重复交叉,层次结构不明显

会计专业课老师通过比对中高职课程体系发现,专业核心课程区分度很小,例如均开设了“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电算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等课程。

1.3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标指向不明确

中职会计教育强调技能操作的重要性,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反观高职会计教育,尽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工学结合,但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训基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还赶不上中职的。

1.4 高职在组织职业资格考证效果方面没有明显高于中职

因为中高职会计专业对“双证书”要求基本一致,都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只是鼓励获取“助理会计师”资格,并没有作硬性要求。

2 校准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应包含职业服务方向(就业岗位)和社会职业角色(职业资格)两个内容,应清楚地表达三层含义:面向的行业企业、工作的岗位及岗位群、培养的核心能力。

对会计专业而言,中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服务方向和社会职业角色基本一致,大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主要就业领域和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但高职学生的发展岗位群相对更加宽泛,可以扩大至中介机构的审计助理、会计咨询、税务代理岗等岗位。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分主要是职业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的区别,这也影响到了在就业岗位中的职业角色。从职业教育结构层次看,中职还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职教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则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发挥引领作用。在都强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单项技能应该更精,应成为一线岗位操作能手,目标指向应该是具有精湛技艺的“蓝领”;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将更强,应成为操作群体中的组织管理者,能处理复杂的经济业务,目标指向应该是“高级蓝领”或“银领人才”。

根据调研和分析,可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面向本省及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能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纳税、审计等一线岗位工作,“懂管理、能把关、擅操作、长沟通”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既符合会计行业人才结构层次性要求,也体现了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

3 以核心课程为引领,构建模块组合式、叠加互补式和开放式课程体系是整体提高技能型会计人才的核心

高职阶段的教学应该完成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基本适应社会的职业人。二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上岗条件、具有职业资格和一定职业水平的职业人。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完善中职对口升学学生的基本素质,加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告知性课程、识记性课程开设,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培养成具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气质、思维和素质的社会成员,使其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强的职业人。二是巩固操作技能,并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突出综合知识学习、综合技能培养,培养其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促其从技能操作者提升为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

在搭建高职课程体系框架时应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融入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职业关键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明确各模块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使课程体系框架基本能满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确定课程门类、内容和结构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3.1 在横向上,课程体系要能适应职业调整与岗位任务的变化

宜采用模块化结构,将有关知识、能力,按其内在逻辑联系,编成相对独立的、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形成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式,既保持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与稳定,又能灵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要尽量小型而丰富,课时不宜太多,要体现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保持教学与社会发展变化基本同步,较大限度适应就业需要。

3.2 在纵向上,课程体系应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最后落脚点必定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对应中高职培养目标,中职课程体系是基础,应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底线要求,高职课程体系是中职课程体系的延续和提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上限要求。在明确各层次能力模块基础上,将中高职会计教学当做一个完整的职业培养系统,使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课程”,明确单元中每门课程前导后续关系,使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都能随教学进程得以延伸和拓展。为此,可采用叠加互补式和开放式课程体系结构,中职的课程应该由目前各类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中最基层(初始就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构成,高职的课程既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又要在层次上体现阶梯,既使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避免重复性,又能体现发展性。在制订高职课程体系时,还必须充分研究中职课程设置,对应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增加相应课程。

3.3 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地位,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

专业核心课程直接指向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应覆盖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所有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中高职各自的就业岗位(群)密切相关。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设置了《会计基础》《出纳实务》《初级会计实务》《电算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操作技能》。在设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时,为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应从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会计职业资格(水平)考证需要,设置核心课程,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内容。因此,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应以中职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对应高职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增设《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会计综合实训》等几门课程予以衔接,这样,不但能基本满足实现各层次培养目标的需要,同时,能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在保障能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力求在高职阶段能开始或完成助理会计师考证,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水准和就业能力的目标。

4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具有与课程相结合,以单项技能、基本技能操作为主的特点;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则应在技能操作基础上,强调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通用能力相结合,更加注重综合业务实训,对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处理综合业务的要求更高。为此,高职会计专业应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中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实践教学。

4.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将会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会计岗位技能和行业通用能力有机结合,形成融合了直接上岗、可持续就业与升迁岗位的实践教学目标。

4.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以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模拟或仿真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4.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会计专业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技能大赛为指引,建立量化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考核,重视职业素养考核,建立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4.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加强会计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改善师资、实习实训条件;通过加强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和教学制度完善,探索教学质量保障新途径,切实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1] 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18).

[2] 崔奎勇.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