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外贸强省的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2012-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外贸福建省福建

李 珍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正逐渐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单纯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应适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探索一条既适合国内情况又适应国际环境的发展道路,使福建省对外贸易适度、协调发展。

一、福建外贸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海峡西岸区位优势

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在对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加强对台工作,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是中央的一贯要求与期待。中央为此也赋予了许多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以支持福建在改革开放和对台工作中先行一步。事实上,30年来,福建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的同时,在促进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发展中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另外,随着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的中国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台海局势趋于缓和,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将成为两岸关系的趋势与主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的新形势下,福建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经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10年GDP实现3564.76亿元,增长12.8%,2011年GDP实现4270.89亿元,增长13.50%,GDP总量连续13年居全省首位。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7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安溪五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二、福建外贸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出口商品结构问题与价格压力

排在福建省出口商品第一位的是杂项制品,第二位则为轻纺产品、石材和橡胶制品,这两类商品加起来已经占了福建省出口总额的60%。同时,福建生产出口商品的整体层次比较低,一方面反映了福建省目前的优势还是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建省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并没有贸易总额体现得那么多。如果不能对这种出口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严重影响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国家低价格产品与福建省同档次产品形成直接的竞争,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弹性都比较大,一些发展阶段与我国相似的国家,比如越南、缅甸、菲律宾都能生产这些产品,一个国家产品价格的提高将导致其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所取代。其他国家限制低价格产品进口的措施妨碍了福建省产品价格优势的发挥。一方面,福建省外贸出口产品面临着与中国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的有力竞争,我们必须降低福建省出口产品的价格以赢得出口市场;另一方面,过低的价格会导致福建省产品在出口市场上更容易遭遇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等贸易救济措施。

(二)贸易格局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制成品收益递增;发展中国家则技术进步缓慢,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低、收入弹性小,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限制日益减少,资本、技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要素禀赋差异被弱化,技术的决定作用愈加明显,这更加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形成了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壁垒出现了“绿色化”、“技术化”、“政治化”、“灰色化”的趋势。随着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福建外贸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增长速度加快、领域扩张,而且手段也多种多样,福建外贸开始同时遭遇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性摩擦。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反倾销、紧急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不公平贸易措施已经给福建省企业的外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出口主体与贸易方式存在弊端

外贸依存度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有关。长期以来,福建省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除了国内需求不足外,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国内外市场在规则、信用、秩序等方面的差别使内销的交易成本显著高于外销。我们的经济增长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所以,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而不是三个产业协调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垄断,在于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向民间经济开放或开放不足。国际产业分工有条“U”型曲线(俗称产业分工“微笑曲线”),一端是高利润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润的品牌、销售和服务,中间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如果不能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福建省将长期停留在“U”型曲线中间段,徘徊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

三、福建外贸强省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福建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础,也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向以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为主转变,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出口比重。二是转变贸易结构,由主要依赖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三是转变出口商品结构,通过产业升级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提高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进而实现产品升级、进入高端、创造高附加值。四是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转变,正确认识进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重商主义理念和做法。

(二)优化政府部门职能

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也经历了管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型经济下的创新型政府。如果说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第一推动力是市场经济的话,那么政府从“服务型”向“创新型”的演化的第一推动力,则是创新型经济。与举国体制相一致,福建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脉络总体上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相应地,政府职能是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政府职能也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向创新型政府转变。

(三)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行业协会对内注重协调行业规划、业务指导、市场调查等,对外注重协调会员与政府、会员与公众、会员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行业协会向政府提供本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负责贸易保护、市场损害调查和协调贸易纠纷,代表本行业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行业经济政策和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具有扶植企业发展的职能,重视通过教育、技术援助、技术培训、商务会展等项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承担立法、政府与会员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及时传递双方信息和需求,做好互动与交流。一方面,构建层次递进的经济发展载体,包括“园区带——产业带——经济带”层次递进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产业集群,通过某一特定区域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1]王林心.福建省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跨越的若干建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0,(3):34-37.

[2]曹晶晶.金融危机下的外贸企业发展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56-57.

[3]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迟福林.聚焦“十二五”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外贸福建省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