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2012-08-15 00:49钟艳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院校

钟艳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高职院校实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年限短、实践比重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构建、实施应当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都不能忽视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隐性课程的建设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前景。如何构建和开发隐性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隐性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国际上对于“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概念,即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杜威认为,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而“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根据上述定义,隐性课程就是与显性课程、正规的课程相对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有意或者无意渗透给学生的,或者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学习态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因素,学生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并接受着这种课程。不难发现,隐性课程的“传授”是经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它的效果,即学生经由这种方式而形成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态度等也是相对稳定而影响深远的。高职院校中,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隐蔽性。从隐性课程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是以间接的方式呈现并发挥作用的。不同于显性课程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的模式,隐性课程以不甚明显的、内隐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受到熏陶,不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学生都不易产生被强制的感觉,比较容易接受。

(2)双重性。既然隐性课程是潜在的,那么它对学生的影响即是不确定的,可能有助于学生德行的养成,也可能使学生消极厌学。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实践的比重大,接触社会较早,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3)非系统性。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是通过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学生也在自由自主的情况下接受这种情景给予的教育,并无逻辑性和系统性。

(4)深远性。学生入学后,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隐性课程的感染、熏陶和教育。由于不是被传授的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和品德的形成作用深远。

二、高职院校建设和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资源,不仅关乎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学习作风、文化修养和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和开发隐性课程非常重要。

1.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方法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就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很多毕业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但工作情况并不如意。究其原因,一是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细心;二是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差;三是不会与他人沟通、合作。这些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隐性课程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激励价值。如校园的人文环境为学生学习交往和沟通提供良好的氛围,合理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懂得纪律和责任的重要。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工作者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如坚韧、自制、敬业、合作、进取等。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一般高职院校都规定了专业技能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原则上要求工科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学时平均要达到此类课程总学时的50%,文科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学时平均要达到此类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所以,在三年制总量基本固定在2600-2800学时的情况下,建设和开发隐性课程是解决压力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时会把教学的内容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强、实践性强,有利于隐性课程发挥作用,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时而教。

3.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隐性课程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隐性课程的特点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在拓宽学生视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人文环境好,有读书的氛围和场合,学生就会更爱读书,爱参与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到位,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适应管理;学校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就会来参与,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文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高职院校如何构建与开发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虽然它不像显性课程那样表现得有形有声,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1.提高认识,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建设好隐性课程,首先要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意识到隐性课程的不可或缺。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真正将隐性课程的构建视为学校至关重要的问题,将隐性课程的开发纳入到学校整体建设计划之中。如通过对隐性课程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普及,让教师认识并理解这种课程模式的重要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互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此外,要让学生也有意识地在正规的、显性的课程学习之余多关注隐性课程,理解并接受学校所弘扬的优秀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并愿意为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贡献力量。

2.立足校园,构建优美的人文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是隐性课程实施的“课堂”。因为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等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第一,重视构建良好的物质基础,如建立校史展览馆、树立名人雕像纪念碑等。第二,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校训、校风、优良传统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第三,要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氛,如在修建校园时注重文化的积淀,多绿化、多铺草坪,不要让停车场过多占用绿化带,多设晨读区、运动场,在校园和教学楼内挂科学家、文学家的画像、格言,在名贵花木上悬挂植物名称及其生长习性等,让校园成为学生温馨的家。

3.潜移默化,建构实践性的学习情境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环境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相结合,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学校的学习场所、实验室、车间等都仿照企业的车间来设计,学生进入学习场所就如同未来在工作岗位一样,在真正工作时就更容易适应环境。此外,在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设置上也应参照企业的管理要求和标准,让学生尽快对工作有感性的认识。通过这种实践型的学习情境,学生会更熟悉环境,从而更顺利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里就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状态。

4.抓好活动,构建合理的隐性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等平台,把隐性课程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学生组织每学期都组织学生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传递着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学生风貌,可借用这个平台,并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特点,打造符合自身理念的隐性课程体系。如提高学生的通用技术及学习能力,开展电脑组装、网页设计等计算机技术交流小组和各种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展社会调研、慰问走访等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开展招聘模拟、主持人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赛等。这些都是隐性课程的涵盖范围,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就业也有意义。

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学生角度来说,关系到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将如何处理与领导、与同事的关系,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选择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和谐友爱的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教师应以身作则,细致对待学生,帮助其完成从孩子到社会人的转变,并关注家庭有困难学生,关爱心理不同于常人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此外,每个学校都应当设立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困难。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必要时可在课堂上安排相应的选修课,学习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1]马开剑.大学教学论基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5):23-26.

[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2006-06-12)[2011-10-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1238507.h tm.

[4]欧阳丽,周书云,周钦青.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75-80.

[5]李延保.弘扬科学精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N].光明日报,2004-03-18.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院校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