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的公案剧看清官的思想

2012-08-15 00:49赵宇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之士清官思想

赵宇轩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宋代灭亡,元蒙统治者入主中原,朝代更替,民族纷争,更由于元蒙民族采用推荐选拔政策取官,后发展为卖官鬻爵,致使下层官吏极其腐败,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世道黑暗,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苦不堪言,渴望公正,追求光明便成为人民的呼声,以塑造清官为主、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公案剧便应运而生,这是人民的呼声,更受人民的欢迎。

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疾恶如仇,惩恶扬善,为民请命,保护良善,在他们身上透露出鲜明的“仁治”与“民本”思想,清官们以其独特的形象在元杂剧中占有亮丽的一角。

一、清官的思想渊源

分析公案剧中的清官,其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士身上,尤其是“在位”的“正身之士”,“正身之士”是与“仰禄之士”相对应的。《荀子·大略》篇中说:“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从引文中的三个“舍”字短语可见“正身之士”的独特个性,由于他们坚持个人操守,不惜鄙弃功名富贵,而他们所坚持的操守,即其所坚持的道,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道”,最集中表现在“仁治”和“民本”两个方面。

“仁治”是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与“法治”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相对的。当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以“仁治”为主,以“法治”为辅,因为“仁治”必须凭借“法治”的力量取得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后才能够实行,在战乱纷争之时,讲究“仁治”,对于野心勃勃的政客和利欲熏心的君王,真乃“对牛弹琴”。间有法治,但必以仁治为主,且是在不牺牲“道”的前提下。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可见他们对自己信念的坚执,刚正不阿,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惜以身相许。

“民本”是指以人民利益为重,深切关注人民的生活,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乃是“民本”思想之典范。他考虑“黎民”的“不饥不寒”,并且他还要求人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整个国家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到了汉代,在位的“正身之士”成为循吏,循吏在社会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思想上承儒学,仍然以“仁治”“民本”为主。《史记·循吏列传》中开宗明义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奉法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循吏赞成以“理”服人,而不支持以“法”吓人,讲求“仁治”。讲求“仁治”,必要以民为本。其实,这二者是相统一的。

二、清官的思想

清官的思想直承循吏,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其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鲜明的“民本”、“仁治”思想。用以解救受苦难的下层民众,为他们洗刷冤情,使他们从不平等、受压抑的境况中解脱出来。

如《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张鼎深知其“身耽受公私利害,笔尖注生死存亡,”一见一个“愁眉泪眼,带锁披枷”的犯妇,见其“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着新棒疮,更那堪死囚枷压伏的驮了脊梁,他把这粉颈舒长。伤心处泪汪汪。”根据多年的经验:“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观其言而察其行,审良罪而定其政”,便知“那受刑的妇人,必然冤枉”。于是担着“赤瓦不剌海猢狲头”“明晃晃势剑铜铡”的压力来承接这个案子,可以说,他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

再如《包待制陈州粜米》中的包拯,由于其不避权豪势要,秉公办案,而和那权豪们结下些山海也似深仇。曾把个鲁斋郎斩市曹,曾把个葛监军下狱囚,剩吃了些众人每毒咒。在年老百无聊赖之际,原打算“不甘己事休开口”,但一见到小撇古,一听其悲惨的遭际,一种为民请命的正义之气油然上升,而要为小撇古做主。为了保全农民的财产,为了惩治打家的强盗,宁愿做一只看家的恶狗,为了人民的利益得以保全,而自愿一辈子放弃休歇。他“一点心怀社稷愁”,不辞劳苦,马不停蹄地直奔到陈州。访察出小衙内、杨金吾两“贼仓官享富贵,全不管穷百姓受熬煎,一的在青楼缠恋。那厮每不依钦定,私自加添。盗粜了仓米,干没了官钱”的罪证,便将杨金吾枭首在市曹,小衙内则被小撇古用紫金锤打死,而罪犯得以严惩,人民利益得以保全。

清官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对孤儿寡老的抚养和照顾上。前者如《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李四的一儿一女、张王圭的一儿一女,都被包待制收养在家,着他们学习文章,一养就是十五年光景;后者如《玎玎盆儿鬼》中的张撇古,他幼年间在开封府做着个五衙都首领,如今老了也,多亏包待制大人可怜见,着老汉柴市里讨柴、米市里讨米,养济着老汉,过养终身。

其次,突出表现在他们的智谋上。由于他们面对的敌人非常强大,有地方恶霸,有高官贵爵,甚至有皇亲国戚,对方如此强大,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大智大谋是极难取得成功的。如《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鲁斋郎是一个“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再没双。街市小民闻吾怕”的权豪势要,但行处引的是花腿闲汉,弹弓粘竿,儿小鹞,每日价飞鹰走犬,街市闲行。但见人家好的玩器,便要抢将去,甚至见了别人家长得俏的浑家,硬要逼着人家丈夫送将去。对待这样“嫌官小不为,嫌马瘦不骑;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流氓无赖,被包拯中间改做“鱼齐即”,更兼用先斩后奏之法,将鲁斋郎处斩云阳。

又如《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马员外的正妻与赵令史勾奸合谋,毒杀亲夫,并且反诬马员外之妾张海棠,为谋家产,又要强夺张之子为己生,包公推详案情,漏洞百出,知有冤情,巧设计谋,将人之常情运用于断案过程,察言观色,而速审出真凶马员外之正妻和赵令史,并将其绳之以法。其断案真乃“一切皆在情理之中,一切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再如《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中,刘安住的伯母为了独吞家私,不仅不认从远方归来的侄儿,还把安住带回来的当初分家时的合同文字骗取到手,拒不承认。包拯只一诈,便顺利地赚回了合同,终使安住得以认祖归宗,获得其应得的利益。

最后,清官的思想还表现在他们对民众的教育上。从历史来看,中国的地方官便兼有政治、教育、执法三种社会职责。春秋、战国时开发蜀地民智的文翁便是一例。《汉书·循吏传》载:孝武之世……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缘饰史事,天子器之。

他们非常重视文法、经术,通常开办学校来开通民智。循吏及后世的清官开通了民智,必然提高了人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从而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更深的认识。提高了民众的认识,也就使劳苦大众对真伪、善恶有了更为明确的区分,从而加强了他们对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循吏、清官的怀念和尊崇。

有人认为,清官的本质决定了对封建帝王、朝廷的无比忠诚,也决定了因为忠诚才主动积极地去扫清一切有损于封建政治的行为,从而缓解广大人民群众与现实黑暗统治的对立及反抗情绪。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清官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广大受压迫之劳动人民的关注,希望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决不仅仅是一味地对封建帝王、朝廷的忠诚,在循吏、清官之中,大有为民伸冤而被革职、流放、解甲归田之人,可见他们是以正义为本,敢于同帝王、朝廷乃至皇亲国戚相抗衡的。如果说他们的正义抵抗住了邪恶,而使得人民群众与现实黑暗统治的矛盾对立得到了缓解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这是社会发展趋势,在它发展的上升、繁荣时期,不可能出现农民起义、暴乱来推翻这一朝代的情况,只有在其衰败之时,农民才会乘机起义,以一个新的朝代取而代之。在国泰民安时期,当然和循吏、清官的仁治相联系,但决不是由于他们对帝王、朝廷的无比忠诚而去扫清一切有损于封建政治的行为。但也并不是完全否认他们对帝王、朝廷的忠诚,如果当时的君王是圣明的、正直的,是一位仁君,那么对他们的忠诚有何妨呢?归根结底,他们所忠诚的是真善美,而不是简单的愚忠。

从长远来看,由于他们开启了民智,使人民能辨善恶。若社会现实一旦和清官、廉吏的所言所行相背,即出现贪官污吏的话,人民就要为追求光明而奋斗,所以说是有助于人民同社会现实相斗争的。在这种时刻,他们的德行在人民脑中的印象和现实的反差,如《陈州粜米》中的大撇古骂小衙内和杨金吾:“你比那开封府包龙图少四星”,反而加剧了民众对现实的反抗。小撇古去告状也是由于其心存“铁面没人情”的包龙图,才决定要为“陈州百姓除害”。至于认为清官和清官思想最能“麻痹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志”,就更为左了。

从古至今,民众对公案剧非常热爱,足见清官形象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足见清官的思想对人民的影响之深远。

[1]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M].成都:四川新华书店发行,1988.

[2]王学奇.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之士清官思想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战“疫”之士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孟子的“贵贱”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