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格——夸张

2012-08-15 00:49赵惠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交际事物心理

赵惠莲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夸张的心理动因

为什么人们要夸张地描述一个事物?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其心理动因进行考察。如果在一个交际的场合里,一般人们的话题要么是贬,要么是褒,如果指向自己,一般是吹。无论是对他人的贬,还是对自己的吹,都可使用夸张的手段,其作用一方面是突然间改变周围人们的语言风格,形成新的刺激,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等于争取到了话语权,从而获得愉悦的成功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通过夸张的手段,又达到一个“极限”程度的考虑,心理的意图就是“再也没有比我说得程度更高的”。所以说,夸张有终止语言的作用。而在交际场合,谁最后说,一般谁就是“强者”“胜利者”。这可以说是交际夸张的心理动因。

而在书面语言的表达中,夸张是一种语言“发酵”,借助于人们的想象,使语言的表达获得一种张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驻足欣赏,留恋忘返。

二、夸张的现实基础

被夸张的事物,首先是在特征上具有鲜明性。如果是个“中庸”的事物,就不宜使用夸张。如姚明个子很高,那可能使用夸张的手段说他的身高或体重。我们可以这样说:“姚明从来都不蹦极,不是他胆子不够,而是因为一旦他蹦极,会让世界上所有的蹦极都没有弹回的可能。”而一个中等的球员却不会被选择夸张。当然,如潘长江则有可能被夸张为“小”。所以,夸张的目的是鲜明特征。事物的特征有一个凸现的方向,呈现为大的,夸饰则就是扩大;呈现为精微,夸饰则就是缩小。理性的夸张,是追求合理的程度;无理性的夸张,必有强烈感情的包涵。严肃的夸张是为表达思想和情感;幽默的夸张是追求一种突破界限的快乐,是想象力的舒张,是修辞中的“哈哈镜”。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一生也不剪头发,能否长“三千丈”,应该说不能。那么这样无理性的夸张,读者却认为没有什么不恰适,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后句的“愁”。感情是一种心理反应,有强度、深度、广度的不同。感情的强烈反应,就会改变对事物的理性态度,发生心理的强烈幻觉或期待或失望。

如: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西厢记·长亭送别》

这两段曲子是张生被崔莺莺母亲逼着马上进京赶考,且考不上就不准回来的话后,二人新婚刚过,立马分手的心理反应。由于情景特殊,感情强烈,所以读者感到没什么不好。

三、夸张的民族性格

如果我们从民族性格角度看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等故事,就会发现我们民族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充满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所以,我们国家的夸饰词语比较多。

如成语中的夸张:一目十行、一手遮天、寿比南山、一步登天、怒发冲冠、寸步难行、人山人海、口若悬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炼钢

燕子钻云不怕高,浪里行船不怕蛟,

我们炼钢不怕难,

堆稻

丰产稻子收不完

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人间喜报多

不是锣鼓质量坏,只因人间喜报多。

“文革”是特殊的时期,但从侧面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一些喜夸饰的特性。

四、夸张与思维

夸张需要很好的想象力,这一点与比喻的要求差不多。二者在思维特性上有相近之处。夸张的手段一种是好像拉橡皮筋,如:一天打破八只鼓,一夜敲碎十面锣。如:你的眼睛是如此优美可爱/眨一眨就可以使我丧命/再一眨又突然使我活命/两下子能使我死去活来。西语:听觉敏锐的人能听得见跳蚤的咳嗽。俄语:这可是些天生的能工巧匠,当初因为能给跳蚤钉脚掌而轰动整个欧洲。

另一种是必须联想到其他事物来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很好的想象力。

如:是要讲唱得好,叫小良人儿。你老白听听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回)

2008年的股评:证监会忠告:近期不要进入股市,否则: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博士进去痴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

再如广告:这件新比基尼泳装,连打上商标的地方都没有。

俗话说吹牛不上税,从思维角度而言,夸张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例如说一个人胖,有人这么说:她太胖了,高中毕业照片上她自己就占了整个前排。

又如说眼光犀利,有人这么说:巴尔扎克的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机体,洞悉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

如果我们能从思维方面指导学生了解修辞,恰当合理应用修辞,可以说就更加深入了。

五、夸张与漫画、笑话、讽刺

正如夸张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开展一样,漫画也是,或进行特征的变形,或另外想象,以突出对象的某一特征。可以参看德国著名的漫画书《父与子》。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是常见的。

例如:美国总统罗斯福讽刺一个法官时说:“我拿根香蕉削出个法官来,也比那家伙有脊梁。”

又如:叶利钦外孙女婿奥列格·杰里帕斯卡成为俄罗斯的首富,后来收购了俄最大的手纸生产厂,被俄罗斯老百姓嘲笑为“控制着全俄罗斯人的屁股的人”。

再如:“反普京游行的衰减速度比莫斯科的雪化得还快。”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这样形容10日(2010年3月)俄罗斯第五次抗议大选的和平示威。(《新华网》)

但是,如果说的人是出于一种玩笑的态度,纯粹是一种夸海口的谈论,就会形成笑话。

例如:苏东坡有妹子叫苏小妹,聪慧过人,博学强记,尤工诗词。东坡面甚长,小妹戏之:去年一点西黄泪,今日才流到嘴边。小妹额头稍突,俗叫奔头。东坡嘲曰:莲步未移香阁内,额头先到画堂前。

又如:《笑林广记》记载:南北两人,均极说慌,彼此钦慕,不辞远道相访。恰遇中途,各叙寒温;南人谓北人曰:“闻得贵处极冷,其冷如何?”北人曰:“北方冷时,道中小遗者须带棒,随溺随冻,随冻随击,不然人与墙冻一处。闻尊处极热,不知其热如何?”南人曰:“南方热时,有赶猪道行者,行稍迟,猪成烧烤,人化灰尘。”另有记载:印度天热,一印人请客,骄阳如灼,主妇殷勤。中席忽化为焦灰一堆;主人司空见惯,声色不动,呼侍者曰:“取其笤帚来,将太太扫去。”

在这里我们发现,夸张存在着严肃与诙谐的区别,这是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注意的。如果是追求诙谐幽默的效果,就很容易演变为纯粹的笑话。

例如:一个人吹牛说自己吃过一个很大的包子,吃了半个月才吃掉。第二个人听了,说:那算什么,有一个包子,我们八个人吃了一个月才吃了半个。第三个人说:你们俩说的真不算什么,有一个包子,我们三十个人吃了三个月,结果吃出一块界碑,你猜上面写着什么,上面写着几个字:离终点还有三十里。

另一则:日本人与中国人比技术:日人说:“我们屠宰猪,一群猪赶进去,一会便出来香肠、皮衣、润滑油、鞋、毛刷等。”中国人听了不服气,反正他说的也不是真的。说:“那没有什么。我们中国的加工厂,把香肠、皮衣、润滑油、鞋、毛刷等等扔进去,一会儿出来的是什么,是一群嗷嗷叫的猪。”

所以,夸张是交际场合的调味剂,如果都一本正经,可能就了无生趣。而稍加夸张,就会气氛活跃、其乐融融。

[1]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1998,(2).

猜你喜欢
交际事物心理
情景交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美好的事物
交际羊
心理小测试
两块磁的交际
另一种事物(组诗)
心理感受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