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夫”的启示——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的点滴思考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更夫节奏词语

陈 坚

(绍兴县王坛镇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 312055)

【案例描述】

这是我在执教《小音乐家扬科》一课上呈现的一幕: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提出来?”

几秒钟后,有一位同学犹豫着,张望着教室的动静,似乎他有词儿。

“孙炜丽,请把你心中的词儿写在黑板上!”我肯定地对她说。因为根据我平时的经验,学生们日常课堂上所能提及的,也无非就是词语表中的一些词语。

她,让我始料未及,在黑板的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更夫”。怎么会是这个词儿?我暗暗思忖。其他同学看了看这个词语,不假思索,哑然失笑。

“嗯?这个词的意思是……谁知道?”教室里很快静了下来。接下来的情景确实令人尴尬,说实在让我告诉他们吧,自己心里没底,顶多也只能说出个一二来。我说:“更夫嘛!就是晚上敲更的人。”

“晚上为什么要敲更呢?”一个同学追问。

我煞有介事地告诉他:“很早以前很少有人家有钟表,用敲更来报时。”总以为回答到这个份儿上,可以解释这个词语了。谁知这班学生非要敲破沙锅问到底:“老师,这更您会敲吗?又怎么敲?您还听得懂吗?……”这可怎么办?最后,我坦率地说:“其实对‘更夫’的认识,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到网上查查资料好吗?”

于是,我和学生操作起鼠标,搜索着。

搜索片刻,“更夫”便跃然在显示屏上,我像学生似地认真读了起来:以前不少街道没有电灯,有的路上虽有路灯,多为煤油灯,光线昏暗,为了让夜间行人安全,地方当局大多雇佣专人夜间巡逻。这些人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敲更时,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敲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两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百年前,家家户户很少有人有钟表。敲更也起着报时的作用。这种人清末民初简称之为“更夫”。

这小小的敲更,竟有如此多的讲究。这与课堂上我向学生解释的,多有不全,真可谓一知半解。

【教学思考】

夜,越来越深了。喧哗了白昼的世界终于进入梦中。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再次翻开课本,“更夫”一眼所见,倍感亲切。悠悠地,从远处传来了敲更声,划破空寂的夜,萦绕在我的心中。我思索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也需要“更夫”一样的教师来为学生敲敲“更”,敲好“更”呢?

教学一篇课文,语文老师第一“更”敲什么,怎么敲?时下不少语文课堂第一课时不像第一课时,倒像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该让学生学的生字新词放着不学,急着展示自己的精彩,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唤起阅读期待,进行有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读重点,读难点,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理应要落实字词目标,重视并深化词句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质疑问难成为语文学习开山的斧、架桥的梁、通往问题解决的路。每一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语文教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我们深知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应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教学,果真能保证班中的后进生学得进吗?

第一,敲“更”要适时。要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要妥善处理“主”与“次”的关系,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特色。

第二,敲“更”要适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基础阶段的学习要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理应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我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她认认真真地领着学生分段,讲解每一段的段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该讲的全都讲到了。学生听得也认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听完后,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么好的一篇课文,让这位老师残酷地肢解了。学生没能跟作者一起乘着小船,去领略“鸟的天堂”在傍晚时分和太阳升起时那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错过了一次难得的陶冶性情的好机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把外部的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对旧信息重新构建得到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要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二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问题的教学,遵循启发性原则,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第三,敲“更”重节奏。更夫敲更每一更节奏虽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都是由慢到快,有规律可循。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节奏,所谓教学的节奏,就是教学过程的“紧张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以及二者在教学中的规律性变化。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的教学节奏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效,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把握“更”的节奏。

一是在文本的处理上体现“更”的节奏。任何教学内容都是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的。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处理节奏。一般来说,重点难点节奏宜缓,“浓墨重彩”,重锤敲打;次要容易处节奏宜快,“轻描淡写”,如蜻蜓点水。这样,才能使教学高低起伏,节奏分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求得新知。

二是作者思路的变化中找到“更”的节奏。文章中反映作者思路的,是外在的语言形式。文章的连字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就自然构成了文章自身层次。教师讲解文章、学生阅读文章,都要遵从这个层次来处理、安排教学的节奏。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节奏。

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上体现“更”的节奏。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比较陈腐的教法,不但阉割了不同课文的不同个性,而且淹没了不同课文所独具的不同层次。教师教之无法,学生听之生厌。教学方法比较符合语文课本身的结构特点,比较适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选择恰当的教法,学生在有节奏变化的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效果定会更佳。

四是在教师教学的情感、情绪的变化上体现“更”的节奏。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与人的情感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情绪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节奏,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的层次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上课,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

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如果四十分钟敲的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不免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第四,敲“更”听回声。“敲更”没有经验不行,但经验只是延续的基础。要想敲得别具一格,就要多多聆听它的回声,边敲边琢磨,边琢磨边敲。同样道理,教学光靠经验不行,更需要教师能经常反思、自省常新。反思对于教师专长有很大的作用,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像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善于反思则窒息了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探索的科学,只有主动探究,才会触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遗憾应是自我感到的遗憾。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不足,才会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我专业化的发展产生催化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那么,也许这样的“更”会越敲越亮,越敲越美,必将敲出独特的风格、流派和主旋律。

第五,敲“更”善等待。“课文中,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提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答案完全由学生说出来并非轻而易举,就是老师也有难度。我想:如果在课堂上斥责学生:“你竟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词语让大家思考?请坐,下一位……”这样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急功近利,收获的将是几枚青涩的果实。我觉得舍得把课堂时间让学生占用,就是把学生装在心里,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自己退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等待一会,也许就使那位学生有了自信。课堂上应该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发现、解读,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手中,才会“春色满园关不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却绕来绕去,越急越表达不清楚。他们面红耳赤,对自己很不满意。老师等不及了,不耐烦地说:“你坐下吧,听别人怎么回答。”这些学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不情愿就这样坐下,不甘心以这样一个形象留在老师和同学的记忆里。他们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多么盼望能看到老师充满温暖和信赖的目光。他们渴望一份等待,然而,最终以一个失败者的姿势坐下去了。教学本应是为人的,而“人”却在被教学拒绝和放弃。“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叶谰语)。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放弃意味着摧毁,等待就意味着新生。有了等待,才能够唤醒;有了爱,才会有教育。

磨刀不误砍柴工。等待,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它是与学生心灵的约会,它将孕育课堂最具生命力的花朵。

等待也许是不尽如人意的,心若在,希望就在,越是陈酿的酒,越是绵软甘醇。

等待需要信心,需要坚持,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等待需要举重若轻,等待需要蓄势待发。建设生命课堂,不要忘了学会等待,并善于等待。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学会善于等待,因为等待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是教师的责任,更是一种求真,一种爱。

无眠的更夫敲着自己的无眠。我愿是一位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更夫”,时刻不忘敲醒敲亮自己,更要牢记为学生的发展本本分分、扎扎实实敲好每一更。

猜你喜欢
更夫节奏词语
花有自己的节奏
容易混淆的词语
古代为什么要打更?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YOUNG·节奏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