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中的表序法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27期
关键词:基数词序数魏书

潘 景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序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先后和等级高低的数词。《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三》:“序数,所以第事物之序也。”本文将《魏书》中的序数词分为普通序数、时间序数和排行序数三个部分来叙述。

一、普通序数

(一)用基数词表示

甲骨文时代,数字便可以表示序数。下面我们根据数词与名词或量词、虚词、动词以及名词的配合,再加上一种特殊的用法,将此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数词+名词(量词),如:

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魏书·高祖纪》)

又诏上党百年以下九十以上板三品郡,八十以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魏书·孝庄纪》)

2.基数词与虚词“也、者、其、则”等配合,表示序数。

(1)一、二……+也

浩复陈天时不利于彼,曰:“今兹害气在扬州,不宜先举兵,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魏书·崔浩传》)

(2)一、二……+者

所宜慎者,略有三事:一者,恃亲骄矜,违礼僭度;二者,傲慢贪奢,不恤政事;三者,饮酒游逸,不择交友。(《魏书·南安王传》)

(3)其+一、二……

晖又上书论政要:“其一曰:御史之职,务使得贤。必得其人,不拘阶秩,久于其事,责其成功。其二曰:……。三曰:……。(《魏书·昭成子孙列传》)

(4)一、二……+则

一则求荣名、二则贪重赏、三则畏刑罚、四则避祸难。(《魏书·辛雄传》)

3.基数词与动词配合

(1)基数词+动词

《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魏书·释老志》)

(2)动词+基数词

王位兼台辅,亲懿莫二,朝野属赖,具瞻所归。(《魏书·北海王传》)

惟王乃祖乃父有土有民,论功德则无二于当时,言氏族则始因于世爵。(《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

4.基数词与名词配合

(1)一、二……+名词

今诸王纳室,皆乐部给伎以为嬉戏,而独禁细民,不得作乐,此一异也。……此二异也。……此三异也。……此四异也。……此五异也。(《魏书·高允传》)

(2)名词+一、二……

卿不能建忠于前君,方立节于逆竖,卿之罪一。……卿之罪二。……卿之罪三。(《魏书·房法寿传》)

5.以“七”表示七日,前面加“二、三……七”等数词表示第几个七日。

这种以“七”作为固定时间单位的表达形式,用于某些同神灵有关因而需要有所遵循或避忌的场合。如:

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齐,令七人出家。《魏书·胡国珍传》

此外,基数词还常出现在判断句中表序数,如:

郑玄注云:“所宜木,谓若松柏栗也。”此其一证也。……此其二证也。……此其三证也。……此其四证也。……此其五证也。……此其六证也。……此其七证也。(《魏书·刘芳传》)

(二)用序数前缀“第”表示:

“第”,本义为“次第”,原为名词,由于经常活用作动词,放在数词前面,表示排位次为第几,逐渐虚化成序数前缀。最初是“第+数词”单用,西汉时期,开始同名词组合,这样,序数的性质就更确定了。序数的完整表达形式“第+数词+中心词”开始形成。于是,“第”迅速完成了虚化的过程,成为纯粹的序数前缀。后来,由于量词的普遍运用,开始与量词结合来修饰中心词,形成“第+数词+量词+中心词”结构。下面根据“第”与量词的组合情况来分析。

1.第+数词+中心词

这类结构中中心词主要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序数词作定语。如:

以勋为第一客,赐爵钜平侯。(《魏书·毕众敬传》)

转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魏书·尔朱荣传》)

此外,序数词充当谓语和宾语时,则省略中心词单用。如:

父晔,不仕,娶于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魏书·郑羲传》)

于时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魏书·陆俟传》)

2.第+数词+量词+中心词

乃入第三重石室而卒。(《魏书·释老志》)

从第一品将军(《魏书·官氏志》)

表示序数的数量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时,则省略中心词单用。如:

臣伏读至三公曹第六十六条,母杀其父,子不得告,告者死。(《魏书·良吏传》)

有三重石室,令谦之住第二重。(《魏书·释老志》)

(三)用其他表顺序的词

1.用“次”

(1)单用“次”,如:

次降者给复十五年。(《魏书·高祖纪》)

(2)“始(先),次……”

匡严于弹纠,始奏于忠,次弹高聪等免官,灵太后并不许。(《魏书·广平王传》)

信者为先,劝者次之。(《魏书·释老志》)

(3)“次,次……”

高祖曰:“此曲水者亦有其义,取乾道曲成,万物无滞。”次之洗烦池。……次之观德殿。……次之凝闲堂。(《魏书·任城王传》)

(4)“大(上),次……下”

请制大郡……,次郡……,中郡……,下郡……。(《魏书·高允传》)

武人本挽上格者为羽林,次格者为虎贲,下格者为直从。(《魏书·高阳王传》)

(5)“其次”

今诸征镇将军、王公仗节边远者,听开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员。(《魏书·世祖纪》)

2.“上(高)、中、下”

上上者牵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魏书·高祖纪》)

其富者租赋如常,中者复二年,下穷者复三年。(《魏书·世祖纪》)

高者领六部尉,中者领经途尉,下者领里正。(《魏书·甄琛传》)

3.“小、中、大”、“多、中、少”

初根人为小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魏书·释老志》)

卿之此戍,多则一年,中则百日,少则三旬,克殄岂远。(《魏书·房法寿传》)

4.“最”表第一,“殿”表最末

此条以寡愆为最,多戾为殿。(《魏书·郭祚传》)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复地载阴阳真尊。

二、时间序数

(一)用基数词表示

汉语中,表年月日的序数通常不加“第”,从甲骨文就是如此。

1.纪年,如:

四年,私署凉州刺史张茂遣使朝贡。(《魏书·序纪》)

2.纪月,如:

秋七月,蠕蠕国遣使朝贡。(《魏书·显祖纪》)

3.纪时,如:

至甲夜四刻,侍御、散骑常侍、司卫监以上升庙哭,既而出。(《魏书·礼志三》)

(二)用天干、地支表示

周法高曾指出:中国语的纯粹序数其实就是干支,干支的发明本来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又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1.《魏书》中主要用干支来纪日,如:

夏四月辛卯,高丽国遣使朝献。(《魏书·世宗纪》)

2.也可纪年:

以甲寅之年,日维鹑火,月吕林钟,景气郁盛,感物怀归,奉辞影等。(《魏书·殷绍传》)

3.纪时:

七年六月庚午辰时,东北有流星一,大如太白,北流破为三段。(《魏书·天象志三》)

古代还有一种以十干为次弟的表序法,主要用于时间序数,十干用于表一般的顺序是在汉魏以后渐渐普及的。

一纸之上,当中大书,起行台、统军位号,勋人甲乙。(《魏书·卢同传》)

至甲夜四刻,侍御、散骑常侍、司卫监以上升庙哭,既而出。(《魏书·礼志三》)

(三)用其他表顺序的词

1.用“元、正”表示第一,“明日、明年”表第二,“季”表示最后

(1)称第一年为“元”,始于西周。

大赦,改年为永兴元年。(《魏书·太宗纪》)

第一月称“正月”,如:

四年春正月丁巳夜,即皇帝位。(《魏书·肃宗纪》)

(2)第二天、第二年称“明日、明年”,如:

明日,文襄使季舒劳帝,帝亦谢焉。(《魏书·孝静纪》)

明年,慕容垂复来寇。(《魏书·燕凤传》)

(3)用“季”表示最后,“季年”即最后一年。

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魏书·崔玄伯传》)

2.用“孟、仲、季”记每季的三个月,如:

其孟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魏书·礼志一》)

仲冬之月,昏东壁中,旦轸中。(《魏书·术艺传》)

季夏之月,昏心中,旦奎中。(同上)

3.用星次的名称,指用岁星(木星)运行到的星次名称来表述当年年月的一种纪时方法。《魏书》中用例很少。如:

彗星经尾箕之分,燕当有野死之王,不出五年,其国必亡,岁在鹑火,必克长子。(《魏书·徒何慕容廆传》)

三、排行序数

所谓“排行”,现在通指同辈排列的行次。

(一)前加“第”表排行,序数中的“第+数+中心词”格式形成最早是在排行的称数中突破的。如:

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魏书·彭城王传》)

正始初,尚兰陵长公主,世宗第二姊也。(《魏书·刘昶传》)

臣第二息仲瑀所上之事,益治实多,既曰有益,宁容默尔。(《魏书·张彝传》)

(二)用其他表顺序的词,既可表兄弟也可表子女的排行

1.用“元、季”来表示,如:

诏以禧元弟之重,食邑三千户,自余五王皆食邑二千户。(《魏书·咸阳王传》)

司空北海王季·父英明,声略茂举,可大将军、录尚书事。(同上)

道武皇后慕容氏,宝之季女也。(《魏书·皇后列传》)

2.用“长、中、次、少、幼、小”等表示,如:

希远庶长兄长剑,兴和中,梁州骠骑府长史。(《魏书·李顺传》)

兴中子广平公弼有宠,季之朝政。(《魏书·列女传》)

其次弟景先亡,其幼弟景远期年哭临。(《魏书·房法寿传》)

表排行的还有名词前缀“阿”,放在“大”之前,表示行第最长,或放在数词前面表示排行第几。但《魏书》中未发现用例,同时期其他作品有少量用例。

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世说新语·贤媛》)

隋南陵公主字阿五,文帝第五女也。(《北史·列女传》)

上古时期,序数表示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古时期,序数前缀“第”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序数的称数法系统更加完备。《魏书》中序数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序数前缀“第”逐渐发展成熟,序数的完整表达形式:“第+数词+中心词”已经较多使用。排行方式中,带前缀“第”和“阿”是中古汉语新兴的用法。《魏书》中只有“第”,未发现“阿”用例,此外,表排行的“中”在中古的运用较常见,《魏书》中也有用例,如:“中子”。“第+数词+量词+中心词”的称数形式具有中古特色,《魏书》中有不少用例,这种用法比同时期的《宋书》要更多样,“第+数词”后开始接一般量词,这是称数法的进一步发展。

[1]刘利.《国语》的称数法[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4).

[2]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梅轶洁.《祖堂集》数词的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4]茹益益.《宋书》称数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张延成.中古汉语表序法[J].长江学术,2009(4).

[6]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M].上海: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基数词序数魏书
有序数方块
生活中的有序数对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基数』和『序数』
有序数方块
中考数词考点面对面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勘误一则
基数词变序数词
基数词巧变序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