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

2012-08-15 00:48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皖西民歌声乐

赵 敏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在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各国文化之间也互相激荡,互相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各国既要分享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多元的文化空间,又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革,提高文化的竞争力。

我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并举办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这是建国后首次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引入高等教育的会议,标志着中国高校开始在我国非物质遗产事业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1]。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八千多年的音乐文化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神奇的艺术形式。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其他音乐形式的来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因”、“血脉”,而且对民族音乐起着乳养的作用。中国民歌灿若星河,许多优秀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有些还成为高校的声乐教材。

皖西民歌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试图通过分析“高校声乐教学”这一教学实践形式与“皖西民歌”这一教学实践内容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研究如何以声乐教学为阵地,通过实践活动为皖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皖西民歌

皖西地处大别山区,这里民歌蕴藏丰富,“是安徽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主流文化,虽然这里也蕴含戏曲、曲艺、民间器乐或其他音乐形式,但皖西民歌却以其突出的文化属性鹤立于诸音乐体裁之中,是安徽西部大别山音乐的代表性乐种”[2]。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影响,其民歌形式亦呈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种形式,尤其山歌最具特色,如婉转悠扬的“慢赶牛”,高亢嘹亮、直冲云霄的“挣颈红”,凄楚悲凉的“寒音山歌”,可谓风格独特、韵味浓郁,有极强的地域性。但传统的皖西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城市化的拉动,使原生态民歌演唱主体流失和萎缩,民歌本身也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这座民歌的宝藏亟待人们去开挖,去系统地搜集整理,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使其突破局限,让更多的人们知晓它、喜爱它、传唱它,继而得以发扬光大。

二、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的作用

(一)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的可能性

“高校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汇集了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对于毕业后传承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3]。地方高校不仅汇聚了大批音乐专业学生,而且还拥有科研和教学并重的双重身份者—音乐教师,他们对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歌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声音的基本要求是: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及民族性。即演唱时要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声乐作品,对作品的诠释能做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字正腔圆,能体现出方法的发展性、科学性、国际性及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运用符合该作品神韵的演唱方法去演唱,准确传达出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内在气质。

高校声乐教学对曲目的选择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中外优秀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片段、中国优秀戏曲片段等,曲目丰富,题材体裁多样,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灿若星河的民歌,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比例还是非常小,这一现象应该得到各有关教学方的重视。由上所述,可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经过几年有计划的教学,培养出了掌握扎实演唱基本功以及必要的音乐修养的大量学子,又有从事研究、传承与发展民歌的专业教师,这为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局限性

高校声乐教学这一教学实践形式虽然为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高校长期的现行音乐教学体系中往往是以西方音乐观念为教学理念的,尤其在演唱声乐作品的用声方面,虽强调不同的作品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但在演绎民族性、地域性较强的作品时,过分强调了“统一性”,缺少“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用声实践,造成了学院派“趋同”的现象,这一现象已引起许多声乐教育家的反思。另一方面,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中,大多从已出版编选的声乐教材中选择作品,而这些教材大多是艺术性极强、成熟的创作作品和少数广为传唱的民歌,而象皖西民歌这样题材的作品很少被涉及,因为皖西民歌虽种类繁多,独具特色,但具有代表性、经典的歌曲则是凤毛麟角。人们大多只谈论“慢赶牛”、“挣颈红”两大类山歌,但具体的代表作尚未成熟和更为广泛的传唱。

(三)高校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角色定位

“地方高校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承担着地方社会服务功能,正确认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利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发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应该是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首先应该面对的定性、定位问题”[4]。

皖西学院作为六安地区重要的“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皖西文化教育中心,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皖西学院及其周边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基地,应当关注该地区优秀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皖西民歌的保护、抢救、研究、传播等诸多社会重要问题,在人才培训、智能参与、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应深入探究高校声乐教学及皖西民歌二者的契合点,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因皖西民歌的融入而充实和丰富,皖西民歌因高校声乐教学的选择采用而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高校声乐教学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的途径

(一)“皖西民歌特色声乐教学”的建立

1.收集整理皖西民歌有关素材,建立校本教材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应带领学生收集整理皖西民歌有关素材,欣赏皖西民歌手在各种民歌会上演唱的音像资料,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对歌者进行访谈,并倾听他们的现场演唱,对皖西民歌的传唱曲目、风格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情等形成初步的感知。

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整理,建立校本教材,潜心研究皖西民歌的艺术特征、社会意义,以及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情等深层次的神韵;带领学生对“慢赶牛”、“挣颈红”等艺术形式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让学生对演唱时应掌握的技巧有深入的了解。

2.丰富“皖西民歌特色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

重视艺术实践,丰富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对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强调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并不意味着拒绝多元文化成果,回到原始落后的演唱方式中去,“如果仅有对传统的继承,而无一定创造性的劳动,绝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4],把现代科学唱法融入其中,丰富皖西民歌的演唱技巧,在对传统的继承中有一定的创新,把歌唱的语言、感情、风格、方法和形体表演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理论—研究”相结合,并组织学生举行“皖西民歌主体演唱会”,以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学校还可以利用学生假期“三下乡”、“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把皖西民歌进行互动交流及辐射传播,力求以多种形式来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既为高校声乐教学拓展了空间,走出校园,走进民间,又为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了一份力。

联合当地文化艺术团体,组织有更大影响范围的“皖西民歌节”,形成全民参与、高校与地方共努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将会对皖西民歌的对外传播辐射起到积极有效地作用。2011年秋,六安市文广新局与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共同举办的“大别山民歌展示会”,以及六安市人民政府于今年4月份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别山山水文化节”就对皖西民歌的宣传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地方高校之间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音乐交流活动,除了交流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地方音乐文化中所取得的经验之外,还可共同举办“民歌音乐会”,促进各地民歌的融合发展,在各高校之间共同形成保护与传承地方民歌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皖西文化题材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

为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应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本土意识,所谓本土意识,“主要是一种基于自身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独特性的理性自觉,其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5],让学生了解本土寿春文化、皋陶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音乐文化等,皖西高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皖西区域文化资源,为学生开设楚文化史、汉史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还可以外聘一些专家来校兼课,示范教学,推动学校人文特色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培育,构建特色鲜明的皖西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

四、小结

皖西民歌是皖西人民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该地区人民的生命记忆,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当然,高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地方政府、教育文化部门的重视下,各艺术团体、兄弟高校的配合下,全民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才能形成保护、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的良好氛围,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1]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62-68.

[2]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1):77-78.

[3]赵明奇.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6):62-63.

[4]卫晓琼.浅谈把地方民歌演唱风格引入民族音乐教学[J].艺术教育,2006,(3):52-71.

[5]潘新民.确立具有本土意识的课程与教学观[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10-13.

猜你喜欢
皖西民歌声乐
回马枪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回马枪
穿花衣 唱民歌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