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的概念辨析

2012-08-15 00:45李伟
关键词:赛博虚拟世界网络空间

李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一、赛博空间的出现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十多年后网络也诞生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以往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如人们坐在电脑前面敲击键盘就能够与远在异国的朋友发信件,能够阅读某个大学图书馆的书籍,能够与白宫的某位官员交谈,能够与非洲的陌生人就气候问题交换意见,能够浏览BBC最新的资讯,甚至能够逛一下米兰的商店购买几件自己喜欢的时装等等。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网络上交流思想,交换商品,获取信息,合作完成工作,甚至寻求情感慰藉,互联网已经构建了一个人们共同活动的空间,已经从一种单纯的交流工具变成人们生活和实践的一种方式。

海德格尔指出,人的存在决定了世界的存在。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生活的世界的存在[1]66。“‘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而论……等于说: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1]67。世界不是一个现成的事物,它是向人呈现出来的一种显现和存在,“世界不再是一个空的容器,人也无需被放置其中,因为人已经在世界之中,世界是存在的敞开”[2]153。因此,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世界”的存在。人们在互联网之中学习、工作、休闲、购物等等都发生“在网络之中”,这些都是人逗留、居住在网络空间中的体现。可以说,人“在网络之中”的活动体现了一种“在网络之中”的存在方式。所以从海德格尔的空间观念来说,人“在网络之中”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一个新型人类生活空间的显现和存在。这个空间就是赛博空间(Cyberspace)。如今赛博空间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生活未来。

二、赛博空间的定义

“Cyberspace”最早出现于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作者描写了一个由网络构成的空间,人在大脑神经中植入插座,接通电极就可以将人的思想意识与网络合为一体,吉布森把这个空间取名为“Cyberspace”。国外学者对“Cyberspace”的定义各不相同。Michael Benedikt在他主编的“Cyberspace:First Steps”中将“Cyberspace”定义为“一个由计算机支持、连接和生成的多维全球网络,或‘虚拟’实在。在这一实在中,每个计算机都是一个窗口,由此所见所闻的对象既非实在的物体,也不一定是实在物体的形象。在形式上,其所涉及的符号或操作,都是由数据和纯粹的信息构成。这些信息一部分源于与自然和物质世界相关的运作,而更多的则来自维系人类的科学、艺术、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巨大信息流”[2]16。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将“Cyberspace”描述为:“数字信息与人类知觉的结合部,文明的‘基质’,在其中银行交换货币(信用)而信息寻访者则在虚拟空间中存储和再现的数据层中航行……网络空间无所不在,你打电话时,到自动取款机取钱时,都能体会到它的存在。[3]163”迈克尔·海姆还将“Cyberspace”描述为“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在这里我们把信息移来移去,我们围绕数据寻找出路。网络空间(赛博空间)表示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3]79。后来约翰·巴洛在他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将“Cyberspace”描述为一个可以用任何暗示具有空间性的名称来称谓的现实空间,在他看来:“电子通信绝不仅仅是通信高技术,而已衍生出一个区间——网络空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和‘边疆’,它需要一套新的隐喻,呼唤一套新的规则和行为。[2]18”

国外学者对“Cyberspace”在物理空间之外的存在是肯定的,都认为这个空间独立于物理空间,通过人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但是,他们对“Cyberspace”的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看法。Michael Benedikt认为“Cyberspace”只是一个通过人在计算机界面的操作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信息空间,尚未涉及人在这个空间中的活动。迈克尔·海姆的定义触及到了“Cyberspace”的真正内涵,他揭示了一个充满了虚拟实在的虚幻的空间,突出了人在这个空间中的活动。而巴洛是一个激进的网络空间的捍卫者,在他那里“Cyberspace”已经成为自由主义者的新领地,在这里,不应该有任何限制,包括国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所有人都有权成为在线的人,在这个空间中的人依据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行为,一切靠自己的自律。这也许是巴洛提出的“Cyberspace”是一套“新规则”、“新隐喻”的原因所在。

在我国国内,“Cyberspace”主要被译为“赛博空间”或“网络空间”。《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版)就将“Cyberspace”译为“网络空间”[4]。大多数时候,当人们在互联网上遨游,使用互联网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参与讨论、发送邮件以及玩网络游戏等等的时候,通常将所体验和知觉到的这个空间成为“网络空间”。而“赛博空间”的译法更多出现在书面和学界,国内学者曾国屏指出“‘Cyberspace’概念的提出,显然受到Cybernetics概念的影响……从词源上看,Cyber这个词缀是从希腊词中借来的,表达的是航行掌舵的意思。控制论这门学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航行掌舵式的控制,一是进行通信交流。从关于信息控制和通信的赛博伦,到人们将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赛博空间”[5]。因此,将“Cyberspace”译为赛博空间,一方面符合翻译中音译的习惯,另一方面,“赛博”(Cyber)表达的是航行控制之意,符合我们在充满虚拟实在的虚幻世界中,控制自己的Online(在线)行为,实现一种新的交流与体验的意愿。

笔者也倾向于将“赛博空间”的译法,这样既突出了这个新型通信和交流空间的功能性,又体现了在这个充满信息源和信息高速流动的空间中,人们希望控制自己的航向不迷失在这个既虚幻又真实的空间中的意愿。通过国内外学者对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描述和概括,我们可以肯定:赛博空间的技术支持是由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全部内容是数字信息流动和储存;基础是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因此,可以将赛博空间定义为:一个由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构成的,以数字信息的流动和存储为特征的人类交往和活动的空间。赛博空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发生在其中的事情有着真实的结果,但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发生在其中的事情,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与物理空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又都是现实存在的,也许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距万里之遥却能相遇,也许两个生活在赛博空间中成天厮守的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

三、赛博空间与虚拟世界、虚拟实在、网络社会

有时候,人们也用其他词汇来描述互联网上的这种生活体验,如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虚拟实在(Virtual World)以及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Network Society)等等,众多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做出区分。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虚拟世界是一个由计算机创造出来的模拟世界,用户在这个模拟世界中创建虚拟化身(通常显示为文本、二位或三维的对象)向其他用户显示,并且通过这些化身与其他用户交流。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是一些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如魔兽世界,玩家在其中创建角色,通过角色做活动,完成任务,或和其他玩家交流等。广义的虚拟世界包括狭义的虚拟世界,指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行动空间,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简而言之,广义的虚拟世界就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6]。人们生活在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现实生活中,如网上交易、网络会议、网络通信等。

迈克尔·海姆将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定义为“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成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3]1。显然,虚拟实在是依托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使视觉图像和感官互动,营造出的一种“人可以进入其中的计算机仿真场景,即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和立体声音所展现的能够与人互动的场景(事物和环境)”[2]65。简言之,虚拟实在就是人的感官在虚拟世界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人不仅仅能够作为参观者观察到他所处的虚拟环境,而且还能参与到这个环境中的事件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以及仿生学的发展,物理空间中的一些特性不断进入虚拟世界,影像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更是能够使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也许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黑客帝国》中描述的情形会真的出现,人在虚拟世界中会体会到和物理空间中一模一样的虚拟实在,在其中人们过着和物理空间中一样的生活,以至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虚拟实在与虚拟世界是两个相随的概念,谈到虚拟实在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虚拟世界。虚拟实在是人在虚拟世界所知觉到的东西,也就是虚拟世界呈现给人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虚拟实在和虚拟世界是同一个东西,二者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赛博空间与广义的虚拟世界有相似之处,二者都以数据信息的流动为“基质”,都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与物理世界相对的虚幻空间,都描述了一种在线的生活和活动方式,都是以知识、思想、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活动空间。虚拟世界相对于赛博空间而言,更多地是指向虚拟技术本身以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模拟,侧重于技术层面和它的虚拟特性。而赛博空间强调的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新型活动空间,侧重的是这个新型人类活动空间的空间性。因此,不能将虚拟世界或虚拟实在与赛博空间等同起来。

“网络社会”是“Cyber Society”与“Network Society”两个词的中译词,因此在使用中,“网络社会”分为两类[7]13:一种是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一种是基于互联网构架的“网络社会”(Cyberspace Society)。第一种网络社会指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形态,这种社会结构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化逻辑”,即人们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生活形态,在这里“网络”并不一定指互联网,而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具体地说什么是节点,根据我们所谈的具体网络种类而定”[8]。不同的人类互动形态形成的不同网络,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化社会结构。从口口相传、结绳记事的口头互动到纸张印刷媒介再到现在的电子信息媒介,人们交往互动媒介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发展,而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更是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将这种“网络化的逻辑”推到极致,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完全网络化的形态,使得人类社会的网络结构渗透整个社会结构,甚至全球。在这里,笔者可以将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定义为一种在新信息技术范式支持下的人类社会结构形态,一种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与信息技术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第二种意义上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可以称为赛博社会。在这个意义上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空间或赛博空间中人们的互动关系产生的社会形式”[9]这种网络社会建立在赛博空间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赛博空间已经成为一个非工具性的场域,成为人类交往和互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其中交往互动,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组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形式,即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在这里,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不是“翻版”,它是在赛博空间这一特殊的人类交往互动空间里形成的。它不是现实世界在赛博空间中的反映,而是在现实世界延伸出来的一个新型的社会结构形态,它与现实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互动的产物,“‘网络社会’必然表现为‘人—人’的关系,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电脑—人’的关系,但本质上仍然是‘人—人’的关系”[7]。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网络社会和赛博空间的区别。第一种意义上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化的人类交往活动,侧重的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网络化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范式只是将这种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推向了极致。因此,第一种意义上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实际上就是现实社会,就是互联网工具化了的产物,这与赛博空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二种意义上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虽然也关注的是人的活动,但它侧重的是在赛博空间中人类交往活动的产物即社会,它是从现实社会中延伸出来的、现实的社会结构形式。而赛博空间侧重的是这种新型的人类活动空间本身。因此,不能将网络社会与赛博空间等同起来,或不做区分的使用。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66.

[5] 曾国屏.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

[6] 虚拟世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107.htm.

[7]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5).

[8]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70.

[9] 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1):19.

猜你喜欢
赛博虚拟世界网络空间
OnePlus 8T赛博朋克2077限定版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赛博朋克
阿丽塔与“赛博朋克”世界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从城寨到屋村,寻找隐藏的赛博朋克之城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