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柯太守传》之李公佐思想

2012-08-15 00:45陈佳
关键词:小娥道教道家

陈佳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322000)

在二十世纪对唐传奇的研究中,“鲁迅、陈寅恪,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以历史性的文献整理方式形成对中国小说的价值研究体系,陈寅恪则擅长以共时性的角度在新旧资料中发现唐传奇小说问题”。[1]二人对唐传奇的新研究热潮起了铺垫作用,为后人学者启发思路。因此,对唐传奇的研究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尤可云文备众体,盖同时史才、诗笔、议论俱见”。[2]后人多从文学与历史等多个视角来探究唐传奇。同样,对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的探讨,从文学艺术角度入手,多将《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比较探讨其叙事特征、创作手法、文学艺术等方面。而从历史的眼光着手,则多探究其反映的唐中后期的社会形态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等,比如在《略论<南柯太守传>中的道家文化》一文就认为《南柯太守传》符合“道家文化中饮酒—沉睡—入睡—梦境”的四位一体,“在世界观上有道家文化的印记”。[3]本文就将从李公佐传世之作品以及重点对《南柯太守传》的分析来探究公佐的生平以及“南柯一梦”的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价值观念。

一、作者的传世之作

对《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世人所知不多。日本学者内山知也先生的《李公佐与<南柯太守传>及其他小说》一文中认为作者李公佐很可能就是《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太祖大郑王房中所见的千牛备身李公佐。[4]笔者这里无法对内山知也先生的推测妄加评判,仅略参考内山知也先生文章中关于传奇所涉及的人物的史料收集。

《古岳渎经》主要讲述贞元十三年时,杨衡告诉公佐的一个关于“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神兽的事,后来在元和九年春时公佐访古东吴,“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探仙书”,所听之事与书中相符。笔者猜想公佐记录此事,主要是因为李汤所见,杨衡所说与自己所寻得的仙书相符而编写成文,可以推测出作者对道教思想的猎奇心理。再从被记录至文中的人物(非小说人物)来看,贞元丁丑岁与当时还是山中四友之一的隐逸高士杨衡在佛寺征异话奇。杨衡,本为隐士,与山中道人相往来(后出世登第),此时与作者在佛寺话奇,笔者认为当时在知识分子当中可能并没有佛教、道教、儒家的明显对抗、排斥,而是一种兼容的状态。

《庐江冯媪传》讲述的是一个贫寡无子的妇人冯媪受到已经死去的董妻梁氏的帮助,梁氏向冯媪哭诉夫董江明日又新婚,先父母向她来追要原来家里的财产。结果第二天,冯媪果真见到董江新婚,但是也得知梁氏和先父母早已经死去。这个故事和《古岳渎经》一样最后都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和当时很多道教故事死者生前往“南山采药”,遇仙不返不同,冯媪遇见死去的人后并没有一样死去,反而使事情得到验证。这篇小说中充斥着道家中遇见死去的人这样超现实的事情,是具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关于该传奇的结局,公佐将“董以妖妄罪之,令部者迫逐媪去。媪言于邑人,邑人皆为感叹”世人的反应。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公佐相信确有其事,但是世人不信,所以才将这一部分写入。因为如果纯粹从惊异于事情得到验证这一点,完全可以省去这一部分,直接写“是夕,董竟就婚焉”就已经达到写作目的了。所以,从这一点,笔者相信在李公佐相信超现实的仙书、神兽、鬼神的存在。另外,从内山知也先生的关于文中所提到的高钺、赵儹、字文鼎的猜测来看,这三人在史料记载中并不能十分确定,并且三人的身份地位相差都比较大。与“贫困孤寡”家庭出身的高钺,当时已是“荆南节度使”的赵儹以及“可能年纪尚轻,还没有什么身份”的字文鼎相结交,可见李公佐思想自由的人,并不注重门第观念。

《谢小娥传》同其他三篇相比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并且是出于对谢小娥的赞叹而撰写成文的,相对于前两篇听传而来的,《谢小娥传》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够用来分析作者李公佐的儒释道观念。全文中最有判断价值的是文章最后作者对小娥的评价。“君子曰: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女子之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正统儒家观念的地方。公佐赞美小娥的将节气、贞操,认为女子的行为只有贞和节两者俱全才是圣女,以此告诫那些有背判道德,违反伦常之心的人,显示天下贞夫孝妇的气节。或许有的学者会认为在这篇小说中,不仅有作者拜谒大德尼的描述,也有最后小娥“誓心不嫁,遂剪发披褐,访道于牛头山,师事大士尼蒋律师”,遁入佛门的情节,因此认为公佐的佛教思想也很浓厚。但笔者认为文中描写“娥誓心不嫁……志坚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更是为了凸显小娥不为世俗名利,为贞节的气概。假设小娥真的另嫁他人,或许公佐对她也不会有那么高的评价。所以,仅从这篇文章来看,作者李公佐对佛学思想确有亲近感,但公佐更倾向于赞叹儒家的传统伦理纲常思想。

因此,从以上几篇传世之作中可以看出李公佐的思想并不是儒家、道家、佛家观念截然对立、相互排斥,可谓兼而有之,这相当程度上是唐后期儒释道三家合流、相互吸收优秀观念以完善各自理论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并受之影响。公佐与人亲善,交友广泛、思想自由,不受门第拘束;在为官方面并不积极走仕途之路,更喜欢游历地方;相信道家神仙鬼怪、托梦验梦的讲说,为人、为官风格中也不乏道教中清静无为的心理,也与佛教人士来往甚密,但是依旧是儒家正统观念在他思维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那这一点在《南柯太守传》中有无体现本文将重点分析。

二、《南柯太守传》的探讨

关于作者写作《南柯太守传》的目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已经有清楚地表示,“偶觌淳于生梦,询访遗迹,翻覆再三,事皆摭实,辄编录成传,以资好事。虽稽神语怪,事涉非经,而窃位著生,冀将为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云”。因为公佐亲身访遗迹,征得故事皆实,故才撰写成文。而这篇文章虽然稽神语怪,事涉非经,但其主要是在告诫窃位者,应以南柯一梦为例,不要因为眼前的名利地位而骄傲、自作。对这几句话的意思解释,学者多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道家真与幻、虚与实,一切皆空幻的思想表现,如:有的学者认为“这与其说是虚幻世界的超验性,不如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回归,正是在这种对应关系的关照下,可以看到作者执着于俗世生活的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是道教的生存哲学,即对生命的执着和关怀”。[5]而有的学者认为“《南柯太守传》即受佛教影响而创作的,以艺术的形式阐释了佛教‘空’的思想。佛教认为万物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空无自性”。[6]关于佛教、道教在唐中后期理论的相互借鉴、理论合流,都认为万物为空幻,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人生空幻并不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对于学者认为这是作者执着于世俗生活以及这是道教对人生的关怀这一点,这里不是非常赞成,毕竟作者的目的是告诫世人不要以暂时的功绩而骄傲自作,因此说作者执着于世俗生活觉得欠妥。

而笔者认为《南柯太守传》中作者这几句告诫的话就是李公佐写文章的原因,有非常现实的写作背景。关于此背景,在上文所提及的内山知也先生的研究中,他多认为公佐“提倡对藩镇政治进行批判……公佐的这一训诫……是充满朝气与勇气的主张”。[4]是因为当时的藩镇各节度使就相当于窃位者,对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形成巨大威胁。“窃位者”不仅指藩镇割据的地方节度使,也包括宦官以及投靠宦官势力而飞黄腾达的富家子弟、朝官。“作者正是站在屈居下僚、才能和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封建人士的立场上,对那些无才无德、凭借某种关系攀缘高升的新贵大僚,做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7]但是对于作者是否有一种不甘心、讽刺的心理来看待这些新贵大僚,又或者仅是出于对当朝局势的堪忧、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告诫,仅从现有的史料和文章还难以一下判别,但是可以肯定,此文章出于时势。

《南柯太守传》小说主人公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累巨产,养豪客。曾以武艺补淮南军裨将,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是主人公背景介绍,也是与后文他担任槐安国驸马的飞黄腾达形成对比。故事开始于于棼“沉醉致疾”、“ 解中就枕,昏然忽忽”。之后,便被紫衣使者接往蚁国(冥界的表现)并与槐安国公主成婚。在成婚的当晚,“有群女,或称华阳姑,或称青溪姑,或称上仙子,或称下仙子,若是者数辈”以及之后的“有仙姬数十,奏诸异乐,婉转清亮,曲调凄悲,非人间之所闻听”,这显然是道教仙界的表现。之后在与一女对话的过程中,“吾从灵芝夫人过禅智寺,于天竺院观右延舞《婆罗门》”。“吾于孝感寺侍上真子,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所谈的又是佛教社会思想与形态的反映。故事最后南柯一梦,周弁暴毙、田子华染病而淳于棼遁入道门。很显然,文章是以道教、佛教的理论以及表现手法来传达核心观念,即通过主人公淳于棼的浮华梦中的一生,来告诫在位的贵族大僚不要骄傲,要秉持君臣之纲,以维护当朝社会稳定、繁荣为己任,恢复社会秩序,这样他们的荣华富贵才不会像南柯一梦一样的虚无缥缈,转瞬即逝,表现作者强烈的正统儒家观。

总结笔者的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李公佐在思想上是一位兼容者。在唐后期儒释道相互对峙、合流的背景下,作者的儒家思想虽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依然秉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心系国家社稷。但是作者在某种原因(可能为当时的宦官专政、党派之争的大环境中无法积极走上仕途)的影响下,最后选择罢官游历,做一位好事者。而《南柯太守传》的创作正是由此背景导致,虽然充斥着各种梦境、神仙、冥界的道家、佛家故事,但仍然体现了李公佐伦理道德纲常的正统儒家观,这也是当时多数士人的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

[1] 孔庆东,张彦.论鲁迅、陈寅恪对唐传奇的考评[J].学术界,2011(3).

[2] 陈寅恪.讲义及杂稿[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443.

[3] 王敏.略论《南柯太守传》中的道家文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16(6).

[4] 内山知也.隋唐小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32-248.

[5] 陆会琼.从时空措置看《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的道教情怀[J].大理学院学报,2010,9(11).

[6] 崔海妍.中日佛教思想的变异——以《三七全传南柯梦》与《南柯太守传》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1).

[7] 郭竞芳.亦梦亦真 实写人生——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09,23(1).

猜你喜欢
小娥道教道家
西夏道教补议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秦小娥
天上有只鹅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