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2012-08-15 00:49尹行创
关键词:史学历史研究

尹行创

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尹行创

美国的新史学运动倡导从总体上研究人类文明史,用综合因素分析历史事实,强调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运动中诞生的边疆学说将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纳入新史学研究,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立即在中国史学界获得反响,并在中国探求历史研究方法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新史学;边疆学说;综合因素分析法

新史学运动,是指在19世纪末掀起的一股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研究史学方法新潮流,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是在20世纪初,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法国学者亨利·贝尔、勒费弗尔、布洛赫,美国学者鲁宾逊、特纳、帕林顿和比尔德等人。这些学者所倡导史学研究新方法的共同点:一是开拓史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二是研究中要突出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史学的实用性;三是在研究中注重史家自己的解释;四是强调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本文拟述的美国新史学运动,是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倡导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发现,冲破传统史学的壁垒,把历史学发展成一门可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它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是美国现代史学的开端。同时它很快传入了中国,对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

对这场美国新史学运动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新史学的奠基者鲁宾逊、思想文化史专家帕林顿、边疆学派的提出者特纳、历史学家兼宪法研究专家比尔德等人,他们当中有的并不完全是历史学家,如帕林顿和比尔德,但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开拓性的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法,影响是跨界域的。纵观上述代表人物的思想其在史学界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第一,美国的新史学运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研究领域被拓展扩大,从经济、政治到社会、外交,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到一般民众的具体生活,都成为新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这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甚至可以说史学社会科学化了。

早在1912年,美国新史学的奠基人之一鲁宾逊(1863-1936年),他曾在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接受传统史学的训练,但同时深受当时欧洲史界对传统史学批判的影响,回国后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25年间,逐渐形成了以鲁滨逊为核心的新史学一派,他的史学观点集中见于1912年出版的《新史学》一书。在《新史学》中,鲁滨逊对于新史学提出:(1)把历史研究的范畴扩大到人类的一切活动,摒弃旧史学集中于政治史研究的局限。鲁滨逊指出:历史研究“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在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一门极其广泛的学问”[1];(2)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变化,人类历史应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3)对于历史真相的探索,应该用多因素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在这方面,鲁滨逊提出在史学研究领域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应当向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借鉴。因为历史运动是由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另一个对美国新史学有重大推动的人物是弗雷得里克·J·特纳(1861-1932年)。特纳在1891年《历史的意义》这篇文章中提出:“每个时代都要根据当时最主要的条件重新撰写过去的历史。”1893年7月,特纳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了其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文章系统提出了边疆和地域假说,其中“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的观点影响极大。美国另一个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比尔德曾评论,特纳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论文,比关于这一题目所写过的任何其他文章或书都有更深远意义的影响”。

在边疆和地域假说中,特纳引进了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历史;认为美国历史发展的另一基本因素是地域。即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和居民心理特征的地理区域,是由来已久的地理环境与拓殖于该区域的人群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利益、要求和力量,而美国与其说是由各个州不如说是由各个地域组成的联邦。西进运动后的美国史主要是地域冲突、地域联合和地域妥协的历史。

帕林顿(1871-1929年)是从思想文化领域里扩大了新史学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死后出版的3卷本《美国思想史中的主流》,他也因此而蜚声美国史坛。他的书强调了思想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曾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产生过深刻影响。1927年发表了他毕生精力撰写的《美国思想的主流》一书,这是美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该书重新评价了美国思想文化史。他认为历史是连续的,美国思想文化史的传统是自由主义和反抗精神;反对德国兰克学派那种客观主义的治史准则,他把美国思想文化史看作是特权和自由两种力量斗争的历史。其观点不仅是思想文化也是史学研究观点上的发展和突破。

查尔斯·奥斯丁·比尔德是公共管理、社会和对外政策方面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和时事评论家。他在《工业革命》《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美国文明的兴起》《从经济角度解释杰弗逊的民主制》等著作中,改变了以往美国史学家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研究传统,把经济因素引入政治史研究之中,并建立了以经济利益矛盾冲突去解读美国历史的新的理论方法。《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是比尔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进步史学(即本文所指的新史学)的代表作,该书的发表曾引起了美国史学的轰动。书中充分表达了这一时期具有新史学观点的史学家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观点看法,认为美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变革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结果,如美国内战就是由来已久的两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

第二,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把历史学发展成一门可以经世致用的学问。鲁滨逊在其代表作《新史学》中,特别注重历史的社会功用,强调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现实生活,从而为改革现实社会服务。“历史可以满足我们的幻想,满足我们急切的或闲散的好奇心,也可以检验我们的记忆力……它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恰恰是历史所产生的最大效用。”[1]

特纳的边疆史学理论明显受到欧洲流行的地理环境论和进化论的影响,为美国的历史作出符合美国的解释。尽管他引进了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历史,但适应了美国当时的政治需要,为对外扩张、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例外论、种族优秀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际上是将史学功利化的一种表现。

帕林顿的《美国思想的主流》一书重新评价了美国思想文化史,把美国思想文化史看作是特权和自由两种力量斗争的历史,实际上同样为美国的自由价值观唱赞歌,成为以后美国以自由、人权在武器去干涉别国的借口。

尽管这时期的美国新派史家着力开拓史学的新领域,但总体上来讲他们的主要著述仍是宏观的和整体的历史著述。考察其原因,在新史学发展的那个时期,内战之后的美国扫清障碍,正跨入工业时代(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工业化带来社会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动和严重的社会弊端,促使新史学家们注重史学的经世致用。他们向别的学科借鉴研究的方式方法,目的即包含于此。为了解释变化中的社会,为了美国的迅速发展和对外扩展提供理论支持,特纳的边疆和地域假说,比尔德的经济史观,很显然是对美国历史整体发展趋势的解读。当然,新的史学观点带来了明显的结果:深入美国社会的是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民主、文明不断成长和壮大的历史,这足以引起美国民族的自豪感,并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就达到了用历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效果影响下,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全面改写美国历史的学术运动,从而大大扩展了新史学的阵营和持续的生命力。虽然以后更先进史学理论取代了它,但新史学的某些影响还是持久的,如其中的实用主义治史取向,它在美国以后的史学中已经固定为一种传统,深刻影响着美国史学的发展。

二、新史学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在鲁滨逊的《新史学》发表前不久,中国的资产阶级史学奠基者梁启超于1902年也发表了一篇 《新史学》文章,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史界革命”的主张。并在很多方面观点相似,例如均主张拓宽历史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旧史学不合理的一面予以批判、用社会进化论观点重新审视历史,同样重视历史学固有的垂训作用等等。真正将美国新史学引入中国,对中国史学界发生影响的是当时(20年代)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主任的何炳松教授。何炳松教授曾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深受美国新史学观点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前后,已回国的何炳松就不遗余力地倡导美国新史学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鲁滨逊系统提出的理论,由他翻译的《新史学》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曾被二三十年代国内许多大学历史系采用为讲授历史研究法的教材,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2]。此外,何炳松教授还同时介绍了与“新史学”持相近学术观点的学者的学术思想,以供互相印证和借鉴。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在1926年,他亲自翻译了当时极具影响的一部书即美国亨利·约翰生的 《历史教学法》,作者亨利·约翰生的史学观点倾向于 “新史学”的一派,“书中的主要论点与其很为近似:即“主张进化,主张今古的不同,反对以历史为褒贬或者作殷鉴的工具,反对专去记忆事实等等。”[2]

尽管西方史学理论部分和中国传统史学理论部分仍处于脱节状态,但其影响在总体上是积极地,且30年代是中国史学界引入西方新思想、新方法的活跃期,史学工作者从其中不断地寻找吸收适合中国史学研究的道路,新史学运动虽然未能最终获得这一地位,但它扮演的用新思维开阔史学研究领域的角色则对中国史学探寻之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鲁滨逊.新史学[M].齐思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7.

[2]庐绍稷.史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G122

A

1673-1999(2012)09-0147-02

尹行创(1967-),男,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政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史及史学理论研究。

2012-02-27

安康学院政史系德育艺术研究中心支持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史学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史学漫画馆
历史上的4月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