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

2012-08-15 00:45陈丽敏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文化大众

陈丽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

陈丽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并且影响日益广泛。其消极和积极功能同时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因此在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紧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众文化的作用,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大众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文化;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5全会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9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它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体现在随着改革开放而日益发展壮大的大众文化建设中。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兴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术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当代中国存在的三种主流文化形态之一。

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看法。如叶志良学者的《大众文化》一书中在总结了多位学者的观点后对大众文化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大众文化是以一种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商业性和产业性,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功能,具有批量复制和拷贝的创作方式,具有主体参与、感官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费都市化、市民化、泛社会化的审美追求。她是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日常生活、适应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2]另一位学者陈灵强在《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中说道:“简单的来说,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其中的日常文化形态。”[3]综合两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主要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尽管也有其发展与演化的进程);它以传播媒介(机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渠道;它作为文化产业的制作需要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受众群体;它往往具有一种与权利斗争或理性沉思相对立的感性愉悦特性;它不是神圣的或精神性的而是日常的。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和渠道的形成为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分别提供了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同时在这些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具有自身特殊规定性的文化类型,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大众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化四性,即商品化、通俗化、产业化、娱乐性、普及性、多样性和技术性。商品化,是指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制作、流通以及消费都要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对大众文化的普遍性需求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从而刺激了投资者不遗余力地加入其中,去获取他们渴望得到的巨大利润。大众文化市场越大,它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通俗化,是指大众文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采用通俗的传播方式和通俗的文本内容,一般浅显易懂,比较大众化和生活化。产业化,是指大众文化的发展运作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遵循着规模化生产和普遍化传播机制并且和其它产业一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娱乐性,是指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是为了满足大众的享乐动机,是使大众在工业、都市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休闲和放松,以舒缓大众紧张的生活。普及性,是指大众文化产品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下,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大众文化,了解大众文化,喜欢大众文化。多样性,是指大众文化包含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载体和传播这些价值观念的形式的多样性。技术性,是指大众文化的发展依赖技术的引进和更新,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技术含量越高的大众传媒的传播领域就越广泛,技术性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要手段。

(三)大众文化的双面功能

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行为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功能使大众在当今压力大、精神空虚、生活节奏快的社会里的心态不平、情绪紧张、烦躁焦虑得到了宣泄、逃避,以及心灵上得到愉悦和安宁。大众文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人们内心的想法,为大众提供娱乐,对于广大人民大众来说,无疑起到了排泄情绪、调剂精神、丰富生活、平衡心态的作用。它使大众能更好的生活,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现已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下,大众文化以其市场化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它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同时也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消极方面看,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资者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只要畅销,不要影响,因而使许多的大众文化产品总体上缺乏理性化的内容,而变得十分的庸俗。这些低俗的大众文化首先对接受者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例如一些暴力、情色、虚假情感的电影、电视、杂志、书籍等。其次一味地被过度娱乐性的文化灌输会使人们贪图享乐,失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精神和意志被麻痹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过度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地位,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传播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人们长期受大众文化的熏陶,越来越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而感到陌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文化场域变得越来越“单向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指导思想、社会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准则四个方面。第一,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的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为社会全体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评判、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背景下提出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本质要求,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的客观要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

现如今,在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活跃在我们身边的流行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双面功能使当今的中国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和思潮,如在当代中国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现在热议的群众道德滑坡问题等都在侵蚀着广大群众的内心精神世界。要解决大众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加强对其的正确引导。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广泛的实用性、强大的统摄力和感召力,能够引导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建设,使大众文化的积极方面得到弘扬,消极方面得到规避。

(一)在中国大众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导,提高文化大众的理论素养

中国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主要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它与国家意识形态既存在一致性方面,也存在矛盾方面——如国家意识形态是要限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倡导的物欲性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化商品’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承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4]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公认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正确认识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大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才能在畸形和混乱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和方向。反之,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效地规避中国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导,消除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树立集体主义意识

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大众文化始终把满足人们需求、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来不断改变和发展自己,迎合市场的需要。那么,在全社会形成的共同思想的基础上,必然会提升文化消费的需求层次和水平,影响大众文化不断向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方向转变和升华。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创造者首先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以单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贯彻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中,让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制作出更加完善的大众文化作品;把大众个体的文化实践与民族、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消除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增强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与创新潜力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轨迹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伟大的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大众文化虽然有着极强的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但在具体的大众文化作品中却一味的重复化、规模化和低俗化,许多的大众文化作品都是换汤不换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因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我们要促进中国的大众文化推陈出新,突破内容的重复性,走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异”的误区,生产和传播具有先进文化品质的大众文化产品,增强大众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增强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与创新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所以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中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下去。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正确发挥大众文化传播信息和知识,提升道德修养的作用

大众文化具有使人们认识社会和受到道德教育的功能。然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败坏、精神堕落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现在正在蔓延,像《非诚勿扰》中的拜金女马诺、最近受关注的台湾富少迷奸案还有许多传播色情和暴力的作品等等。这些大众文化现象不仅没能发挥传播健康思想和信息以及引领大众积极向上的作用,反而还在破坏道德,严重误导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要解决这些大众文化问题,就必须在大众文化作品的生产中坚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意识,让大家知道善恶、是非、美丑的界限,知道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倡导、什么应该抵制,正确发挥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在娱乐中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积极引导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使大众文化朝着内容正确、健康、向上,形式新颖、多样的方向发展,从而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5.

[3]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4]徐海波.国家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144.

[5]邓小平文选(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D64

A

陈丽敏(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文化大众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