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创新

2012-08-15 00:49陈永华全晓松张联英
关键词:校友毕业生工作

陈永华 全晓松 张联英

(昭通学院招生就业处,云南昭通657000)

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创新

陈永华 全晓松 张联英

(昭通学院招生就业处,云南昭通657000)

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面临的新挑战,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应采用一把手负责、两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多个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引导毕业生理性选择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流,以实现多元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工作模式;创新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高校就业工作既要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又要面对扩招以来毕业生大幅增加的就业压力,还要满足毕业生对就业层次、就业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在这样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下,如何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已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模式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不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新需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就业渠道的逐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也可以到民营企业就业,还可以自主创业。以云南省为例,仅2010年,到非公单位就业或流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超过5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2.8%;同时,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此外,通过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逐步趋于规范,校内外招聘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容已呈现出多元化。与此相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只由高校的就业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院系负责的所谓就业工作多数只是配合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此,高校要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就要改革就业职能部门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

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专业设置进行适时调整。[1]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已逐渐完善,就业平台也已初步形成。高校应顺应这些发展和变化,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和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高校就业工作重心调整的同时,大学生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大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高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更是高校能否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来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希望高校能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专门的帮助和指导。与此变化相应,许多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就业事务管理工作要退出,该市场调节的要还给市场,该法律管辖的要还给法律,学校要切实做好应管理的事务。[2]因此,高校要适应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适时地调整就业工作模式。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挑战。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就业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就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挑战。大学生不出门也可以参加应聘和面试。仅靠传统的就业工作方法,已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目前,高校促进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网站和各种招聘网站、网络面试等,这些方法和途径尽管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和用人单位,高校应以毕业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高校就业工作模式。

二、高校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采用“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多管齐下,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是由一个职能部门单一负责所有学生的就业,这已经不能满足就业工作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应采用新的工作模式,即“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多管齐下,全员参与”[3],由高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统筹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采用校系分级管理体制,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衔接,以打造全方位就业平台,全力推动就业工作。为了促进就业工作,要“分解职能,权利下放”,具体而言,即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招聘会、毕业生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下放到院系,从而高效地实现就业工作的整合。应促进高校与社会需求的联动,促进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系部主动参与就业工作,动员校友会联系校友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从而使校友资源转化为帮助毕业生就业的资源,形成以高校为主,全员参与,人人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4]

建立健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从长远考虑,应该加强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改革,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统筹相结合。[5]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监控教学质量,实现办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综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到高校选拔人才,从而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以更好地实现毕业生的就业。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主动出击,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当前,高校应积极搭建和运用好四个平台来开拓就业市场。首先是借助地方政府,搭建区域性就业平台。可主动走访地方政府,了解当地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到高校招募人才,推进高校与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其次是依托主管部门,搭建行业性就业平台。高校应根据其办学特点、专业特色,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联系,通过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座谈会等,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再次是借助校友资源,搭建人文性就业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会,举办校友支持的招聘会。这不仅能加强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还能借助校友的力量,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最后是依托信息技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充分利用毕业生QQ群、飞信群、短信、Email、就业网等方式发布丰富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服务,并确保每位毕业生都能及时接收到。

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合理分流,多元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引导毕业生合理分流,理性就业,多元就业。为了有效防止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拥堵现象,高校应根据毕业生实际,切实引导和帮扶毕业生合理分流,主要包括五种分流:一是向高走,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或者读研究生;二是向上走,鼓励毕业生去省内大中城市就业;三是向外走,鼓励毕业生到省外就业;四是向下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五是独立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1]李红卫.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3]朱艳华.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J].理论界,2006(8).

[4]郑邦山.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许文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6(4).

G647.38

A

1673-1395(2012)08-0145-02

2012 -06 -22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C132)

陈永华(1972-),男,云南镇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青年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校友毕业生工作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校友风采
不工作,爽飞了?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