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怎样做一次口述访谈

2012-08-15 00:43李天星
关键词:被访者史学受访者

李天星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怎样做一次口述访谈

李天星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自20世纪以来,口述史学才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一种新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口述史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口述访谈,亦可称为口述采访。口述访谈是获得口述历史资料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口述史学研究的必要前提。一次完整的口述访谈大致可以分为准备访谈、进行访谈和结束访谈三个阶段。虽然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做好一次口述访谈,熟练掌握口述访谈的方法和技巧,是每一位口述史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口述访谈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口述史学;口述访谈;理论;方法

近些年,口述史学研究一直是中外史学界关注颇多的热点领域,研究成果斐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译介,国内大陆口述史学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作为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已逐渐受到史学界的青睐和重视,口述史学在历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口述史学与传统史相比较学而言,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这突出表现在研究的基本方法上,“即对历史见证的有关人员进行口头调查或口头采访而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1]因而,如何获得口述史料,进行一次成功的访谈成为口述史学研究中最基本、最迫切的工作。虽然国内大陆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但总体来说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单篇论述如何做口述访谈的文章较少。

一次完整的口述访谈可以分为准备访谈、进行访谈和结束访谈三个阶段。笔者谨根据自己的访谈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口述访谈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对口述史学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口述访谈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一、准备访谈

口述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口述史学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要具备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民俗学、档案学以及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素养。[2](P46)前期的准备工作无疑是口述访谈获得成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准备访谈阶段主要包括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语言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四个方面。

(一)组织准备

1.确定选题。恰当的选题对于一次口述访谈十分重要,因为“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正常进行和最终意义”。[2](P41)在确定选题之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从总体上判断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口述史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选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或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关键。虽然选题的意义只有在后期的研究中才能确实的体现出来,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预见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其判断的直接标准是该选题能否搜集到那些有用但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或者能否突破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和深化史学研究的广度和层次,如农村史、城市史、妇女史、家庭史等领域。其次,考虑潜在被访者寻找的难度。被访者是口述访谈的主角,没有合适的被访者,访谈根本无法进行。“口述历史项目选题的时间范围是有限度的,其首要的标准是我们能够找到健在的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人”。[2](P44)寻找被访者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选题的确定。这就需要在确定选题之前充分利用访谈者的社会关系或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的档案做适当的调查,以寻找符合条件的潜在被访者来支撑访谈的开展。最后,考虑选题所需的各种费用。从事口述史学研究,各方面的花费都十分巨大,尤其是大型课题研究。我们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在进行口述访谈前,最好能列出较为详细的访谈流程,并据此作出财务预算和人员安排,尤其是以团队进行的大型口述访谈活动,更要对此加倍注意。

2.确定被访者。被访者的选择与选题的确定是相互制约的。寻找被访者的难易程度影响着选题的确定,而选题的需要决定着被访者的选择。选择的被访者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选择被访者时有三点需要考虑:一是被访者能否提供与主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或信息,“被访者对访问的内容要有真正的了解,要善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3]二是被访者的身体状况能否完成访谈任务,要避免选择那些由于身体原因而无法正常且相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念的被访者,因为“对记忆混乱或记忆受损的人做记录是没什么用处的”;[4](P231)三是被访者的选择要趋向合理性,可以根据被访者的生平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民族、性别等做出综合判断,划定不同类型。选择被访者时要尽量包含不同的类型,以求获得的史料具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和全面地还原历史面目。在确定潜在被访者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取得联系,说明访谈者的身份和来意,明确告知访谈的主题及是否允许在访谈过程中摄像或录音,并以此为根据确定最终的被访者。同时,最好能够“为每位受访者建立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简历、电话号码及其他补充信息”,[2](P50)掌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被访者会由于各种原因对访谈产生顾虑,访谈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来保证访谈不会对被访者产生负面影响,如签订一份保密协议或访谈资料使用授权书等。

3.确定访谈时间。访谈时间主要包括访谈时长、访谈次数、访谈日期等,这些主要根据被访者的意愿来确定。“在通常情况下,对任何访谈来说,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是比较合理的最大极限”,[4](P259)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被访者,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访谈次数可以根据访谈的具体进度和效果灵活调整。如果访谈地点较远,或访谈范围较大,必须对访谈的路线、时间、流程和食宿等做出合理规划,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团队合作进行的大型访谈,更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知识准备

口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口述史学研究者要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充足的知识准备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口述访谈不同于新闻采访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它是严谨的历史研究,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知识,甚至可能已有前人对此做过研究,只有对这些材料有所了解,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为被访者做出必要的提示,引发讲述兴致,以提高访谈质量,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新史料,获得超过前人研究的新认识。否则,难以展开深入的访谈,即使听到了重要的内容也可能将其忽视。[5]除此之外,访谈者也要了解被访者的性格和主要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避免因涉及敏感问题而影响访谈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助于与被采访者的感情沟通,便于进一步交流和理解。当然,被访者在访谈前也要对主题和访谈者有所了解。这需要访谈者提前告知访谈主题,并提供一些资料或图片,帮助被访者恢复和完善记忆,以求访谈所获史料的准确性。

(三)语言准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认知和交际的工具。作为一位扮演着新闻记者和史学研究者双重身份的访谈者,恰当的语言准备是口述访谈的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要对被访者的语言习惯加以细致了解和分析,以消除在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即使研究者和受访者使用同一种语言,研究者也要有敏锐的感觉,不同社会阶层、年龄、族群及性别的受访者,对于语言使用,发音与说话方式,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访谈者应尽量减少因语言差异所导致的隔阂”。[6](P44)其次,以访谈主题为中心设置问题。最大限度的获得与访谈主题有关的信息是设置问题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访谈问题的设置有很多种,杨祥银将其分为定位性问题、共同性问题、特定性问题、闭锁式问题、自由阐发性问题和领导性问题等六种。[2](P52)“一般来说,在访谈中,用的最普遍的还是自由阐发性的问题,它允许受访者在回忆和叙述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受访者最大限度地讲出他认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从而满足其‘倾诉的心理’”。[2](P54)当然,问题的设置是相对的,只是给访谈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在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最后,明确问题导入方式和先后顺序。访谈者要根据被访者的个人情况预先判断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访谈开始时,要尽量采用“柔性”的提问方式导入,“开始提问时,问题不宜过于具体,而应该是一些受访者自由发挥空间较大的问题”,[2](P6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物质准备

口述访谈是一项既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所以在进行口述访谈时要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虽然物质准备的具体事项是由访谈规模的大小决定的,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需要购买访谈所需的各种器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如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等都已逐步运用到口述访谈中。我们在选择和购买相关设备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质量较好的产品,以保证访谈录音或摄像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访谈者必须熟练的操作各种设备,并且在访谈之前对各种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和实验,使其能正常工作,以免出现故障而影响采访正常进行”。[3]虽然学界对口述访谈是否使用录音机等设备存在争议,但这些设备的运用是保存口述历史这一过去的“声音”的唯一途径,为口述访谈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进行访谈

进行访谈是口述访谈的实际阶段,访谈效果直接关系到后期研究的成败。口述访谈并不存在唯一的技巧,它有很强的个体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获得某种独特的意见而误导受访者”。[7](P13)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恰当地提问、耐心地倾听、准确地记录,充分调动被访者的积极性,尽可能多的获取文字不能展现的历史信息。

(一)注意细节

1.准时到达。访谈者可以在约定的访谈日前一天再次电询被访者。这样不仅可以确定访谈是否能按计划进行,而且可以间接提醒被访者做好访谈准备。同时,访谈者必须确保在访谈当日按时到达访谈地点,不能让被访者在忐忑不安中等待访谈者的到来。在到达访谈地点后,访谈者要尽快稳定自己的情绪,可以和被访者进行简单沟通,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

2.调整设备。在前期简短的交谈中,访谈者必须尽快将录音或录像设备调整好,保证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并随时准备开始正式访谈。

3.注意言行。虽然对于被访者而言,访谈者是客人,但访谈者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礼貌,不能随意翻动他人的物品或在访谈地点随便走动,除非获得被访者的许可。

4.选择采访环境。在选择具体的访谈地点时,应尽可能选择被访者熟悉和较为安静的环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外界人员或噪音的干扰,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提高录音效果,而且有助于被访者集中精力,完全沉浸于往事的回忆,提高访谈质量。

(二)提问

访谈者要将访谈内容细化为便于言说的话题,尽可能的使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提出简明而直接的问题。当访谈者与被访者由于社会身份、文化教育的差异而处在人际关系不平衡的访谈状态中时,访谈者可以凭借诚恳的语气和态度,认真学习、倾听被访者的谈话,给予被访者一种亲切感,表达对被访者的尊敬和理解,借以淡化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构成精神上的互动和默契。学界对在访谈时采用何种提问方式还存在争论。但根据口述访谈实践证明,尤其是面对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被访者时,如果没有访谈者的适当引导,被访者可能会脱离访谈主题,“这样记录的口述历史可能仅仅是受访者一部零散的叙述史,甚至可能是一场唠叨而已”。[8]因为,被访者可能对某些感兴趣的话题滔滔不绝;而对另一些不感兴趣的话题寥寥数语,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耐心、妥当地提问和引导。这里所强调的“引导”是指引导被访者围绕访谈主题进行谈话,而不是引导被访者说出访谈者想要获得的答案,“正常情况下,要避免使用引导性的问题。尤其在访谈开始的时候,当你暗示出了自己的观点,你便更容易得到被访者以为你会喜欢听的答案,可能会产生不大可靠的或被误导了的证据”。[4](P248)总之,通过对答式访谈,访谈者和被访者可以进行很好地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被访者回忆往事。当然,“研究者应当明白的是,访谈是一种交往行动,是受访者与访谈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6](P44)在访谈过程中,无论是访谈者还是被访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访谈。

(三)倾听

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该放低姿态,“认真与积极的倾听,这是口述史研究者最基本的态度与方法”。[6](P45)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访问技巧是否得宜,“将会直接影响到所获得的口述资料是否能够正确反映受访者的思想和观念。因此,访问者必须学习如何在访问的过程中,倾听受访者发自内心的声音”。[6](P45)倾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好能遵守“四不原则”,即不多说、不插嘴、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不反对或争辩。[9](P137)作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首先要确保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谈话。否则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不仅存在“领导”被访者思路的嫌疑,而且会降低录音效果和质量。口述访谈的目的是获得文本难以发掘的史料,所以会出现访谈者对被访者所透露的信息存在疑问的情况,这时访谈者应及时记录。如果是常识性错误,可在被访者讲完后适当提示;如果是某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根据个人经验武断的视其为错误,因为这可能是对方的独特见解,而这也正是口述史学的价值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变得全知全能,有时揣着明白装糊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10]口述访谈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当访谈者想对被访者表示理解或同情时,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动作或表情来表达,尽量在被访者谈话过程中保持沉默,认真倾听。

(四)随机应变

肢体语言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途径。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被访者的面部表情,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被访者的感情或者对某些历史的态度,“访谈者要敏锐地观察受访者的这些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和访谈主题,当然也可以借题发挥”。[2](P66)同时,被访者的一些肢体语言也能暗示出其对所提问题感兴趣与否或是否由于访谈时间过长而感到疲倦。这时,访谈者就必须临时做出调整,比如换个问题或暂停访谈进行短暂的休息。需要注意的是,访谈者要对访谈中被访者提到的一些特殊日期、人物、地点等留心记录,以备访谈结束后再详细询问。因为有些词汇是在文献记载中不存在的。

三、结束访谈

访谈结束之后,访谈者必须第一时间保存录音或录像资料。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当场将访谈信息进行简单整理,如贴上标签或记录遗留问题等。虽然访谈到此已告一段落,但访谈者不要以为工作已经完成就匆忙离开,还要对被访者表示感谢,甚至可以进行一些闲聊式的谈话,在此过程中亦可能有意外收获。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埋下伏笔。

口述史学在国际学术界之所以受到广泛和高度地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11]口述访谈只是口述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其后还要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互为补充,进行全面研究。当然,顺利完成一次口述访谈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不止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还需要广大口述史学工作者在口述实践中不断丰富。

[1]邬情.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J].学术月刊,2003,(6).

[2]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姚立.再论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

[6]李向平,魏杨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苏智良.推进中国口述史的建设[A].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杨祥银.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沈怀玉.口述历史实务谈[A].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11]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J].史林,2000,(3).

李天星(1986-),男,安徽大学历史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被访者史学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