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对等中实现平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应用

2012-08-15 00:49蓝善康
关键词:冰山显性教育者

蓝善康

在不对等中实现平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应用

蓝善康

将冰山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建构新的育人理念,挖掘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从而助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推进。科学、正确运用冰山理论,并适时对该理论进行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而在不对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平衡、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面临新的形势和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亟待与时俱进;二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尚未脱离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三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其思想观念和言行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在肯定当代中国大学生总体和主流积极进步的前提下,也要直面和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功利化倾向严重、自我中心主义凸显、浮躁心理和强烈的逆反心理客观存在等。正确、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二)冰山理论溯源

冰山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文学领域。1895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率先提出了著名的 “冰山理论”。1932年,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在《午后之死》中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 “冰山原则”。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麦克利兰把人的素质模型形象地描绘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职业技能为“显性素质”,占冰山的1/8。而潜在水面之下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为“隐性素质”,占冰山的7/8。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尽管冰山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各自的内涵,但却都是从冰山的模型特征中找到了理论的出发点。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可以从两个角度阐释:

其一,就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包括正确行为指导、良好习惯训练、语言与思维习惯培养等;隐性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人格教育,包括人格教育、心理辅导、文化素质教育等。一般而言,显性教育可以在短期内预见其教育效果和问题,教育者可以进行集训式教育来达到预期目标;隐性教育则需要长期的教育累积和自我学习才能有所成效,教育者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受教育者也应养成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所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所依托的教育载体等应有所不同,针对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机制也不应千篇一律。

其二,就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可以将大学生的素质划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素质主要为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占整体素质的少部分,就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隐性素质主要体现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体现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理想信念等,占整体素质的大部分,犹如隐藏在水面下巨大的冰山体。隐性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行为取向和成就高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方面各自的比重进行个别教育。对显性素质较高的学生应着重抓隐性素质的培养,以避免头重脚轻而使大学生心生浮躁、丧失理想信念、学无所成;对隐性素质较高的学生应着重抓显性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这类学生出现心理自闭、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这种不平衡教育的益处就在于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质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是从一般意义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将大学生的素质划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借鉴冰山模型的特征,正确认识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对等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平衡。简言之,就是在不对等教育中达到大学生的平衡、全面发展。

二、冰山理论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冰山理论运用到对大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思想引领和人格教育等方面。

(一)批评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应用

有的教育部门、学校或个人提出“无批评教育”,实际上指的是不对学生进行责骂、体罚等严肃批评,并非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纠正学生错误言行思想的过程就包含了显性或隐性的批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将冰山理论引入批评教育中,可以使教育者更明快地把握批评的尺度,掌握批评技巧乃至批评艺术[1]。

在对大学生实施批评教育时,教育者可以把批评对象的综合表现划分为两个大部:其一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类言行,其中包含优长(主要是优点和长处)和缺陷(主要是缺点和不足)等方面;其二则是大学生的各类言行所产生的根源或基础,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内在素质的影响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应加强几点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缺陷只是大学生整体素质表现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很多优长由于各种原因处于遮蔽状态;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是非分辨和判断能力,教育者在指出其缺陷后,应帮助大学生主动发掘自身优长,使其充满自信,而非不断揭露其缺陷,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长和缺陷犹如冰山的水上部分,都受到了水下巨型冰山体的影响。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理析自身优长和缺陷所隐含的个性、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发扬有利因素,并通过激励等手段,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优缺点的隐与显则往往是一个水下冰山体内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矛盾斗争的结果。凸显和发扬优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水下潜藏的有利因素不断积淀,不利因素不断被消解的过程。

再次,大学生作为主体相当于冰山的水上部分,其成长和发展需要水下巨型冰山体给予有力支撑,这个水下部分就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等。因而,在整个批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他各部分的有利因素;既可以使大学生充当批评者(尤其是自我批评中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双重角色,也可以从批评中体验到主体性存在,体验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的巨大力量。

批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调动诸多因素。而运用冰山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批评者(含学生自己)与被批评者之间的地位问题,分析被批评的学生自身优缺点的根源与扬弃措施,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批评中达到良好效果。

(二)思想引领中的冰山理论应用

针对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有研究者指出:“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失去了一个明显的文化权威和评判标准,增加了他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2]将冰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中,就是要在尊重大学生思想个性和包容多元思想文化的同时,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威,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

根据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引领:

其一,从大学生主体角度分析。大学生的个性思想是显性部分,相当于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隐性部分则是大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是潜藏在水下的巨型冰山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人思想中潜藏在水下的冰山体,它与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显性部分的表现形式由隐性部分来决定,二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砥砺其个性思想品质,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其内在的思想灵魂,从而使其既展露出活泼的思想个性,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思想多元化,又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从思想文化主导角度分析。文化多样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必然趋势,而其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应主要处于水下部分,成为社会多元思想文化的主导;而其他思想文化则处于水上部分,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思想引领中,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又要在此基础上引领大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在这一引领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应该时时有处处在,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以统一性主导多样性,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格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应用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获得全面发展[3]。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来运用冰山理论。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那么,在人格教育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将人格比喻为冰山可以划分出三个层次。人格中的本我部分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如个人的欲望等,它隐藏在冰山最底层;人格中的自我部分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或者说表现为人性,即按照社会道德的约束节制欲望而又不过分压抑本我,如面对落水者呼救时犹豫不决的想法等,它是冰山的水上显露部分。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则表现为人的神性(或超越性),如理想追求、意志坚强等,它是冰山在水面上下漂浮的部分,是自我与本我进行协调或斗争后的结果。

其次,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情感意识结构、行为认知结构和道德品质结构的关系。其中,情感意识结构处于人格冰山的最底层,是隐性部分,为基础;行为认知结构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显性部分;而道德品质结构在水平面上漂浮,游离于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之间。这三种结构层次共同筑成一座人格冰山。由此,人格教育中应从情感意识切入,加强对大学生行为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获得受教育的大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从而使人格教育深入人心。要达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的良好效果,还得在实践行动(行为认知结构)中磨砺和培养,不能一味依赖情感意识上的投入。

最后,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应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所谓不平衡,就是人格教育中对情感意识结构、行为认知结构、道德品质结构等三者所进行的教育投入应是不平衡的,有侧重(侧重于情感意识上的认同),但不偏离(不能离开行为认知中的实践操守),从而达到三者的平衡关系。这也意味着,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不能追求完美的人格塑造,而应立足现实塑造具有魅力的人格。

三、注意问题及应用构想

冰山理论并非万能原理,这一理论有自身的应用法则、适用范围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突出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具有主体作用,教师充当的是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角色。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较为显著的锻炼。在运用冰山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不能墨守成规,取代了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深化其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自我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冰山理论具有不平衡法则。冰山理论既体现了显性和隐性部分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形象地传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表明了大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只有隐性部分达到一定的质量,才能凸现出显性部分的价值;只有着力于隐性部分的建设发展,才能使整体得以健康发展。第三,冰山理论具有适用范围。冰山理论并非万能原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自身的适用范围,有适用的时空限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去套用该理论,而应该采取灵活的原则对该理论进行化用和演进,以适用日益复杂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灵活运用冰山理论,能够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日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该理论的应用前景构想应包括:根据实际工作改进冰山理论,建立大学生素质冰山模型,使之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依托大学生素质冰山模型,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发展该理论,使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陈浩峰.批评教育的艺术[J].思想理论教育,2010(6).

[2]谢宏忠.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思安,严标宾.大学生人格发展与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

G641

A

1673-1999(2012)08-0167-03

蓝善康(1985-),男,畲族,江西赣州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74)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2-02-10

猜你喜欢
冰山显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