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去中心化背景下的媒介恐慌论

2012-08-15 00:49周立春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恐慌草根大众

周立春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媒介恐慌论

媒介恐慌现象在《淮南子·本经训》中有过记载:“昔者仓颉作书(创造文字),而天雨粟,鬼夜哭”。文中说明文字传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最近几年,在传播领域热议的媒介恐慌问题主要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1]魔弹效果论的一个事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曾引发了100万人仓惶出逃,这一事件也是传播史上媒介恐慌论的典型案例。而近年来发生的911事件、地震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等经由媒介大规模报道后,也在社会群体中引发了大范围的恐慌情绪,一时间人人谈“机”色变、谈“震”色变、谈“吃”色变。这也证明了媒介恐慌现象的普遍存在。

媒介恐慌的形成一般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能够引发社会恐慌事件的产生;其次是媒介对恐慌事件的大规模报道;最后是造成受众恐慌心理的萌生和大规模蔓延。其中,媒介恐慌的形成动力是媒介对恐慌事件的大规模报道,[2]这一中介因素也是媒介恐慌形成的核心要素。

在以往的传播实践中,引发媒介恐慌的主体主要是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些媒介对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主要动机在于吸引受众、扩大影响、追求经济效益。[3]而随着传播去中心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唯一性已经被打破,草根媒介在信息制造和传播中的能力不断提高,并开始具备引发媒介恐慌的能力。

二、去中心化时代的信源变化

去中心化是在Web2.0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生产不再由专业的大众媒介垄断,而是由大众媒介与普通公众一起平等参与,共同生产。于是,社会的信源变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大众媒介,另一个是以草根媒介为代表的社会公众本身。因此在传播去中心时代,媒介恐慌最显著变化就是恐慌引发者从以往的大众媒介扩大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

1.草根媒介的崛起

从字面上理解,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指同主流、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指与决策者或者政府相对的势力。草根媒介的概念目前在传播学学界则并无定论,但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用市民新闻的概念对草根媒介进行解读,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这一群体的崛起,首先在于公众的信息生产需求与欲望空前高涨。近几年,传统大众媒介的报道屡现不实的现象,导致老百姓与大众媒介之间的信任鸿沟日益扩大,逐渐成为“老不信”。另一方面,大量同质化的信息也迫使公众积极地参与到信息的产销过程中,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其次在于个人传播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往的传播设备由于价格的昂贵和操作的繁杂只能被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掌握,而随着各种数码产品以及数字传播工具,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去中心化传播观念进入普通公众的家庭,长期被排斥在大众传播之外的普通公众逐渐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姿态参与进信息的大规模流动中去。

例如2008年的华南虎事件,是草根媒介的质疑才使假老虎得以现形;2009年的上海钓鱼执法案,是草根媒介的发力才还以孙中界等人清白;2010年的日记门事件,是草根媒介的关注才让一个贪官原形毕露;2011年的动车事故,草根媒介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更是在第一时间为救援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2.草根媒介的内容生产

舆论学的观点认为,任何舆论都是由大量语义一致的言论形成的。简单点说就是舆论需要依托庞大的言论数量支撑。在大众媒介垄断传播渠道的时代,草根媒介要引发社会舆论并不简单,但是在传播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时代,草根媒介对舆论的控制则变得极其容易。

由于草根媒介的构成主体是社会一般公众,庞大的人群基数导致其内容生产的动机虽然较为复杂,但其内容载体基本上是互联网上的各种即时通讯软件、BBS、博客以及目前广为流行的微博。这些载体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能力尤其突出,受众只需点击几次鼠标就能够轻松实现对相同信息的大量复制。首先,独立公众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发表看法,并且在与其他公众的交流和评论中获得精神上的联系和共识;然后,其他公众通过转载等方式迅速扩大这种联系和共识,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交流。当信息交流扩大到一定范围时,舆论也就出现了。而从媒介恐慌论的观点来看,这种大范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大众媒介对某一事件的大规模报道。不同的是,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主体从原本处于信息传播中心的少数大众媒介变为了大量的外围的草根媒介。

三、草根媒介引发的媒介恐慌

1.本位主义的蔓延

2006年,南京居民彭宇因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随后随着重庆万鑫案、西安张衡案、郑州李凯强案等事件发生,草根媒介发布的大量的观点和言论逐渐开始向“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倾斜,而新京报也发起过一次投票,调查公众在类似事件中的态度,其中持不帮扶态度的公众占到了多数,达49%;而持帮扶态度的公众只占到了28%。这说明,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思想开始在我国社会中蔓延。有两个案例能充分证明这一现象。

2010年,深圳市退休公务员肖雨生跌倒后无人敢扶,最终死于呼吸不畅。这充分证明,网络中大量讨论“农夫与蛇”的故事给公众制造了恐惧心理,使得互相帮助变成了不敢帮助。公众的社会道德正在逐渐丧失,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在社会中已经形成。

另一个就是“佛山小悦悦”事件。在事件中,18个路人对被撞倒的小悦悦视而不见。虽然社会舆论在谴责这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然而根据佛山日报发起的《如果你是儿童被碾事件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投票的结果显示,仍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120或者110求助”。此外还有一些网友通过假晕来试验公众是否会施救,然而在视频中,路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依旧存在,这说明,社会舆论虽然在谴责这种有悖于道德的行为,但是社会公众在类似事件中依然会考虑自己的施救成本,个人主义和本位思想依然广泛存在。

2.食品安全的焦虑

草根媒介引发的另一个典型的社会恐慌事件是2007年的海南“毒香蕉”事件。这一事件最早的信息来源虽是广州《信息日报》发表的两篇报道,然而这一恐慌信息在全国范围蔓延的推手则是草根媒介。

由于网络传播独有的特点,信息在网络中极易被复制,成几何级增长。同时,由于大量草根媒介在相关知识以及对信息辨别能力上的局限,有关“毒香蕉”的信息被大量转载。据统计,从2007年3月15日~2007年3月30日,直接转载过相关信息的BBS达到1435个,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此外,公众还通过SMS短信等其他方式大量传播“毒香蕉”的信息,从而推动这一错误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一时间“蕉癌”谣言四起,人们谈“蕉”色变。在谣言的作用下,公众不敢买,商贩不敢卖,每天给海南蕉农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700万元人民币。

四、结论

以上案例说明,草根媒介在媒介恐慌的形成过程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去中心化的产物,草根媒介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发布着大量的信息,在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也极易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心理。在这个全新的信息平台上,草根媒介应该如何发布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应该如何避免引发媒介恐慌现象,这是草根媒介应该反省的问题,也是媒介恐慌论的研究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邵培仁.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J].现代传播,2007,(4).

[2][3]邵培仁,邵静.媒介恐慌论:恐慌心理生成与终止的媒介机制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09,(3).

猜你喜欢
恐慌草根大众
Cartoons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本领恐慌”与“看家本领”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草根艺术家
草根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