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看《女武士》中《花木兰》故事

2012-08-15 00:49陈纪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亭亭花木兰木兰

陈纪威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5)

1.引言

《女武士》这部小说曾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评为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使用最多的教材。除此之外,这部小说也曾赢得美国国家奖并《时代杂志》被评为20世纪年代最佳非虚构小说之一。《女武士》是以作者汤亭亭——作为一个移民后代在旧金山生活的童年记忆为线索和依据的。这本书在亚裔美国人的文学历史上极为重要,并且作者在书中创造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也备受争议。

关于这本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否汤亭亭故意扭曲中国文化;二、汤亭亭是否用一种异域情调来描述中国传说故事以此来取悦由白人清教徒为主美国中流大众?本文将主要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引起的这两方面的争议。

2.新历史主义概述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研究原则是将从历史的语境来研究文学,评论和分析文学问题,最重要的观点是“权力关系”。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对文本和权利关系的描述中得出。而这部小说中一点卖点就是书中出现的各种中国民间传统故事,因此我们就选取其中最为典型、众所周知的故事对其进行新历史主义分析。

3.《女武士》版的《花木兰》

与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花木兰》不同,汤亭亭增加了木兰从军前的受训经历的描述。在“白虎”这一章的第一部分,作者转述了她母亲口述的花木兰的故事,一个女战士替父从军的故事。“当我们中国姑娘听大人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长大了不过当当别人的妻子或佣人,那真是我们的失败。我们可以当巾帼女英雄,女剑客。”(汤:1998)在接下来讲述故事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描述,最重要的是她试图将她自己的经历融入“花木兰”。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跟随一只鸟儿爬上了最高那座山的山顶,遇到了一对老夫妇。他们给她食物、提供她住处。一天早上老妇人问她:要你和我们待在一起十五年,你能行吗?我们会把你训练成一名武士。听到这番话后,花木兰才开始了她的习武历程。期间她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险境:在白虎山上,她风餐露宿,赤手空拳对付一切问题。待她习毕归来,老妇人让她看可以预知现在和未来的葫芦勺中的倒影,她看到了两幅幅图,一幅是她嫁给了她童年的一个玩伴,第二幅是她丈夫和最小的弟弟被招进军队。看到此景,木兰十分气愤并想要帮助兄长和丈夫。故事到了这里就已经与中国的花木兰故事出入甚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美国好莱坞式的英雄——为了自己的家人而做出牺牲的伟大行径,和原本花木兰为了尽自己对父亲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而选择参军出发点和立场完全不同。小说中的木兰武功学成归来,得知她的父亲也被应征入伍,她对父亲说,我代你出征。而她的父母则在她背上刻上了仇人的名字。母亲对她说:你背上的伤口好的时候,就是我们重逢团聚的日子。然后,木兰女扮男装,应征入伍。在沙场上,木兰所向披靡,杀敌无数,不久便与其丈夫会合,即使身怀六甲,木兰依旧神勇,产子后便要求丈夫带着孩子离开,而她继续战斗直到胜利。最后,木兰又回归到她本来的角色——一名妻子。

很明显,这个“花木兰”的故事包含很多的中国元素,比如龙拳,从倒影中参看未来等。而木兰被独自留在白虎山中训练的情节也让我们颇为熟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这似乎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在从军故事的后半段,作者又融合了穆桂英挂帅的情节,包括战前英勇杀敌、战场产子,以及岳母刺字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并不是真正要讲述一个中国传统英雄的故事,她信手拈来,将几个独立的传统女性英雄人物的故事拼贴在一起,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英雄形象——“花木兰”,而这个“花木兰”拥有所有女勇士的才能,甚至比男性还优秀和杰出,但又不失女性美丽,是个好妻子。由此可见,与其说作者在讲花木兰的故事,不如说她只是借用了花木兰这个名字来讲她自己的故事,讲述她作为华裔二代的美国的故事。

4.历史上的花木兰

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花木兰的故事,就不得不将这个故事同中国历史上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做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对花木兰的描述源于南北朝。在《木兰辞》中,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以尽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木兰英勇杀敌,在战场上有不俗表现,当战争结束嘉奖时,木兰不要任何奖赏只求能回家与父母团聚。

在这个故事中,木兰不仅是的传统中国女性温顺和服从,而且也是一个反叛的角色替代了男性的角色去打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并且受到他们的压迫。女性必须接受男性的命令因为她们别无选择。她们连工作的权利都没有更别提带领男性军队在战争中厮杀,这在当时简直难以置信。木兰的形象极大的颠覆了对女性的传统看法,并试图证明如果给予女性相同的机会,她们也能够做出成就。而这也正是这首诗如此广泛流传和受欢迎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里反叛元素与汤亭亭版的木兰有几分相似,也使得汤亭亭用木兰从军的故事作为书中木兰的原型。

5.历史与文本的关系

汤亭亭描述的五个故事中,我们都不难找到历史的影子。作者通过改写这五个故事重现了当时历史的画面,然而作者关心的却不是真实确切的历史,而是在她当前所生活的社会中重构“历史”。

在汤亭亭创作这本小说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正兴起第二波的女权运动。这次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一直持续到80年代。而正是在这段时期,汤亭亭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出版了《女勇士》,也深受这场运动的影响。汤亭亭是美籍华人,虽然自小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却无法隔断她与中国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她试图在《女勇士》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冲突找到解决办法,即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来批判对女性的压迫。通过故事中花木兰积极正面的形象,汤亭亭表达了女性应当独立、自尊和不断努力的思想,抨击了男权文化下对女性的迫害。尽管汤亭亭生活在20世纪,她作为女性的境遇却没有比过去封建女性好多少。在社会中和话语权上,仍旧存在着隐形的男权压迫。正是想要反抗这种压迫,汤亭亭创造了另一个“花木兰”为女性大声呼喊,反抗两性间的不平等。同时书中的花木兰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为一名大声疾呼的女性,也做出了自己的成就。

另一方面,书中的“我”对母亲口述的故事持怀疑态度,并不全信。谁说历史是这样的?又没有人在历史的现场。作者怀疑每一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且开始思考故事背后的事实,比如在“无名女子”这部分中,作者按自己的理解和推断把这个故事重新讲述了一遍,有的故事作者则干脆重新创作一个,如“花木兰”。而在作者重述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语气语调中透着一种美式的优越感。在“无名女子”这篇故事中,作者不能理解她母亲警告她作为女孩要当心,否则将给她自己和她的家人带来耻辱。她不相信那个姨妈是被人强奸的,她更愿意相信这是姨妈自己的选择。作为生活在现代的汤亭亭即便是听母亲叙述也已经不能理解旧中国社会的观念,她也不愿意按照传统中国观念来理解,因为她已深受美国社会文化及女权运动的影响,她更愿意听到的是故事中的女性都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反抗压迫。因此书中几个故事里的消极的女性形象都是来自旧中国,像无名姨妈、月兰。他们温顺、柔弱,无法独自生活,也无力与艰难的生活抗争。然后积极正面的女性形象总是与美国相关,比如勇兰、汤亭亭自己、“花木兰”。诚如我们前文所分析,这里的花木兰已不再是一个传统中国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在西方价值观下创作出的一个新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作者的化身。

在这个新的花木兰的故事中,作者试图通过木兰的努力重构社会秩序,她可以在男人的领域做出成就并得到男人的认可。但是这故事中又透着一种美式的拯救,让人觉得旧中国的女性总是要比那些美国的女性弱,而且都需要被拯救,而汤亭亭也不自觉的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她不仅有拯救这些弱女子的能力还能严惩那些乡绅官僚和皇帝。当木兰释放那些被奴役的女子时,她们甚至不愿离开因为她们没有了男人就不知道如何生存,最后她们加入了娘子军。这部分的描述可以部分反映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但是这本书1976年就写成了,为什么汤亭亭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旧的记忆中呢?一部分原因在于她从未去过中国,她对中国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来自她母亲的口述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大多是消极和充满神秘感。她甚至都没搞清故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她宁愿自己为自己重新创作一个新的故事。另一个原因来自汤亭亭浓厚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拯救受难女性的这个情节本身就带有傲慢的情绪,否定了旧中国女性的所有优点,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的也是强势文化的意识形态。作为美国人的汤亭亭,她从没有打算将新中国展示与美国,也不打算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她之所以不能理解母亲的故事是因为她缺失了中国文化的共有知识。而她自己也自认为是一个完全的美国人,她的祖国要比中国强大的多,而这种强大也在其书中不同人物的情节中完全的反映出来了。那么,我们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汤亭亭会她的小说中创造如此一个花木兰形象。

也有其他学者对汤亭亭刻意诋毁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讨好美国读者的行为表示质疑,但本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连汤亭亭自己也没搞懂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确切意义,也就谈不上什么刻意诋毁,只能说是一知半解的误读。我们可以从这个“花木兰”的故事看到岳飞和穆桂英的影子,在木兰背上刻上仇敌的名字和“岳母刺字”如出一辙,在军营中生产又与穆桂英的故事十分相似。汤亭亭将这两个故事加入新“花木兰”,让木兰这个形象能够更生动和丰满。作者近乎将这个角色塑造成男性,赋予“他”保家卫国的责任,却又不失女性魅力,能很好的平衡女人和将军的角色,比如怀着孩子在战场上战斗。而这正是汤亭亭想要表达的,她也能成为这样的女英雄。而那些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只是借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尽管汤亭亭并没有也没能够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

6.总结

正如俗语说,历史总能影响人人类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但在新历史主义学家的眼中,文本却同样能影响历史。在汤亭亭创作这本小说的年代,美国是许多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目的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非法移民涌进,移民第二代的父母也必然在其中,因此父辈们的故事中势必也尽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旧中国价值观的批判。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美国的华裔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他们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更不用说女性。他们自己也身处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夹缝中,徘徊、质疑,甚至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惘。他们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是传统中式的,正如书中母亲告诉她的各种中国故事,其中的女性无不是顺从、安静、依附于男性;而他们在学校里、社会中接触到的价值观却是另一种,要求女性独自、追求自我价值。作者在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中选择了后者,她不愿再听母亲告诉她的传统女性故事,她要自己创造新女性的故事,也就是书中不同于以往的花木兰。

因此,对于尽全力地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移民第二代来说,这些批判和不满在脱离文化、价值观的背景下全都无法解读或是被误读,但是,来自他们父母的中国传统和习俗却仍就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甚至让他们迷惘,质疑自己的身份。汤婷婷创作出这些故事来试图重组两个文化间的联系,如,让美式“花木兰”拯救那些失足的中国妇女,以此试图来改变人们对中国人极其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改变她,作为第二代移民,在美国社会的尴尬地位。而这就是作者对于“历史”的影响,也正是《纽约时报》称之为“一首化为利剑的歌”的原因。

[1]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张喜华,杨哲梅.中西木兰形象对比[J].中国文化研究, 2009,(3).

[3]刘小艳.女性形象构建:解读《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

猜你喜欢
亭亭花木兰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花木兰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汤亭亭的《女勇士》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愿做一枝荷,一生只为你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