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中译本张译连贯

崔 静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目的论视角下的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崔 静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本文所选取的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的两个中译本,各具翻译特色,分别突出了其翻译的目的性。本文拟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来分析其翻译目的及策略,从而得出目的论能够对实际的翻译过程起到指导作用,并可以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利用该理论以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目的论;A Clean,Well-Lighted Place;对比分析

1 .引言

短篇小说A Clean,Well-Lighted Place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早期作品。该小说主要反映了人们在残酷现实中的虚无之极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典型的虚无主义小说,渗透着典型的海明威风格。迄今为止,该短篇小说已有好几种中译本,本文拟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曹庸的译本和2011年由桂林医学院的张祥麟教授翻译的译本做出对比分析,笔者将会选择一些能够反映译者不同翻译策略及目的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目的论能够对实际的翻译过程起到指导作用,并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利用该理论以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2 .目的论翻译理论简介

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该理论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凯瑟琳娜·赖斯的功能翻译理论;第二阶段是汉斯·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第三阶段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第四阶段是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

其中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最重要的分支,对翻译界影响最大。汉斯·费米尔于1978年在其所著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最先提出了目的论。1978年直至后来,他多次提出,作为一条总的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1984年,费米尔在他和其老师赖斯两人合作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Christiane Nord,1992:39)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而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两者又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3 .目的论视角下的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3.1 从目的原则看两个中译本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行为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论使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对原文进行处理。具体到A Clean,Well-Lighted Place的翻译,其译文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尽可能地传递文化信息,再现原作的意境、内涵和神韵,符合读者的审美接受能力。

例1.A Clean,Well-Lighted Place(P288)

曹译:《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P429)

张译:《整洁明亮好地方》(P1)

对于小说标题的翻译,两者都体现了标题的字面意义,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的内涵。曹译的书面语体色彩比较明显,但张译中的一个“好”字更好地突出了原作的内涵,强调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生活在虚无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无疑是译文预期功能在起作用,使读者一见题目便对文章的主题有了大致了解,达到了再现原作内涵的目的。

例2.“Finished,”he said,speaking with that omission of syntax stupid people employ when talking to drunken people or foreigners. “No more tonight,Close now.”(P290)

曹译:“没啦,”他不顾什么句法地说,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就这么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P431)

张译:“完了,”他说,含糊其词,脑水稀薄的人跟醉汉或者外国人说话就这么个说法。“今夜完了。马上关了。”(P4)

对比两个译文,译者所要传达的目的各不同,故采用的翻译方法也不甚相同。首先,曹译想要传达的信息是:“酒没了,年轻侍者对老人不耐烦的情绪。”所以将“finished”译为“没啦”。其次,对于“omission of syntax”,曹译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来传达侍者说话的语无伦次的信息。最后,曹译中的“打烊啦”更是准确地把握了原作的语境“要关店门了。”

而张译想要传达的信息则是“finished”是省略说法,可以理解为“你杯中酒喝完了”“本店存酒卖完了”或“你完了”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猜想空间。对于“omission of syntax”,张译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来传达侍者对老人说话的闪烁其词,躲躲闪闪的信息。尽管两位译者传达的信息不同,但他们的译文都达到了翻译目的。

3.2 从连贯原则看两个中译本

根据目的论,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要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预定接受者理解,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由于译文的接受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的中国成年读者,所以翻译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海明威作品的“冰山原则”的风格和文体的简炼风格,让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到美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例3.…the old man liked to sit late because he was deaf and now at night it was quiet and he felt the difference.(P288)

曹译: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的不同。(P429)

张译:老头喜欢坐得很晚,就是因为,他虽然耳朵背,但此时夜深人静,情况不同,他感觉得出来。(P1)

对比两个译文,不难发现为了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张译采用了加词的翻译方法,增加了“虽然…但…”这一组关联词来强调老人虽聋但感官却很灵敏的意图,符合语内连贯,从而使译文在语境中更有意义。而曹译采用了保留原句的译法,效果显然欠缺些。

例4.…but he knew it all was nada y pues nada y nada y pues nada. …Give us this nada our daily nada and nada us our nada as we nada our nadas and nada us not into nada but deliver us from nada; pues nada. Hail nothing full of nothing ,nothing is with thee.(P291)

曹译:…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为了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打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P433-434)

张译:…可他知道万事皆空奔忙一场空一场空奔忙一场空…因为我们虚化了我们的种种虚无。可是不要把我们虚化到虚无里去而要把我们从虚无里拯救出来;为的都是虚无的名义。为这充斥着虚无的虚无欢呼吧,虚无与汝同在。(P5-6)

原作的这一段主要是由西班牙语构成。围绕着“nothing/nada”描绘了中年侍者对虚无的内心感受,具有哲理性。本着翻译出原作的韵味和风格的目的,让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两个译本都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处理,以译入语的读者为中心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从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上努力为译文的读者排除掉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把一切陌生变为熟识,都体现出了原作的哲理意味。

两译本的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对“nothing/nada”的翻译上,曹译把所有的“nothing/nada”都译为“虚无缥缈”,略显单调。而张译中则译为“虚无、虚构、这种东西、一场空、落空、虚化”等词,无疑张译在翻译策略上采用了一词多译,不重复的方法,这使译文的读者感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也凸显了语内连贯原则。其次,“Our nada who art in nada......nothing is with thee.”这是一段模仿祷告词,其中名词和动词等实词都被“nothing/nada”取代,表明一切事物和行为都是虚无。曹译在形式上也遵循了原作,与原作保持一致,且其中对应的名词和动词等实词都被“虚无缥缈”取代。而张译在形式上采用了还原法,在名词和动词等实词出现的地方用名词/动词取代了“nada”,如用“虚无的名义、落空、化为乌有、虚化成”等替代了“虚无”,这有利于译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欣赏。总之,从目的论的语内连贯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讲,张译在词语、句式表达和译语间的连贯上来说都比曹译更胜一筹。

3.3 从忠实原则看两个中译本

按照目的论,忠实原则指译文与原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例5....They were putting up the shutters.(P290)

曹译:他们这会儿正在拉下百叶窗。(P432)

张译:他们正在收拾,准备关店。(P4)

这句话的翻译重心在于对“putting up the shutters”的理解上。根据《牛津双解词典》,这是一习语,意为“close down their businesses(关店,打烊,停业)”(A.S.Hornby,2005:1620)曹译只是从字面意义来对其进行翻译,而没有注意到篇内一致,上文中已说明老人是当晚的最后一名顾客,年轻侍者急于回家,都在语境上证明这里应该是“收拾,准备关店”,因此,曹译忽略了译文的语内连贯,没有准确地传达原作的信息。而张译则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图,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忠实原则,从而达到了忠实原则,连贯原则与目的原则三者的一致。

例6.Now, without thinking further, he would go home to his room.(P291)

曹译:现在他不再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P434)

张译:就这样,不必多想了,他仍旧要回到自己的过夜处。(P6)

对比以上两个译文,翻译的差别主要在于对“go home”和“room”二词的理解和处理上。“room”可是“房间”,也可是“空间”,原作中的中年侍者并不急于回去,也不想回去的语境,暗示了那里没有他心中追求的“整洁光亮”的“房间”,那里有的只不过是一个他暂时栖身的“空间”而已。因此,张译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词句,而是把“go home”译为“回到”,用“过夜处”一词来表达中年侍者内心的无奈。另对情态动词“would”,曹译把would理解为“表意愿”,译为“要”,而张译把would理解为“表习惯”,译为“仍旧”。“仍旧”二字也表达了中年侍者“不得不”的心情。因此,张译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

4 .结语

本文通过以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理论指导,对A Clean,Well-Lighted Place的两个中译本中能够反映译者不同翻译策略及目的的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再次论证了目的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忠实”与“通顺”等二元对立的争论。(范勇,2009:6)因此,在翻译实践活动和翻译批评等活动中,目的论是一种有效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理论。

[1] A.S.Hornb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良廷,等,译. 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 范勇.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高校英文网页中的翻译问题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H059

A

1008-7427(2012)09-0087-02

2012-06-12

猜你喜欢
中译本张译连贯
40公里与5个字
古镇中的小池塘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与上海
Summer Holiday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再论译者的创造性——以《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中译本为例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张译自称不是明星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