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与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9梅元媛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 可,梅元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20)

互动与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

马 可,梅元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20)

本文紧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对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研究这一学术问题的意义和新方向提出了见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互动

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相结合过程中,既存在着正效应,也存在着负效应。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结合、整合、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最后成为现实。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可能实现。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迅速升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近年来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关系这个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总体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是两个对立的体系,两者不可调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学者和人士,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单纯的外来文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不到结合点,不可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陈立夫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不适宜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孔子讲的是彻底的唯心论,马克思讲的是彻底的唯物论,所以,大陆上讲“社会主义”一定要照《礼运篇》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讲。照《礼运篇》讲社会主义,就一定要放弃马列主义。

中国大陆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持否定论的普遍看法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则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差异、历史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二者难以结合。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论的主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将古人现代化,任意比附,将孔子打扮成古代的马克思。一些学者完全不顾历史条件和理论背景的比较,而是任意地把儒家经典中的某些道德箴言抽取出来,再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作静态的比附,进而认定“这是唯物的”,“那是辩证的”,“这种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那种看法是符合改革开放要求的”等等。二是犯了观念决定论的错误。“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结合来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本质上是以‘观念论的历史叙述’为基础的。在这种观念论的历史叙述中,历史成了典籍文化的载体,典籍是操纵历史的灵魂……历史不能仅仅以典籍文化传统来说明,未来也不能仅仅以典籍文化传统来许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重要的不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典本本相结合,而在于与变革现实的实践相结合。”

第二,总体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冲突,可以融合起来。这一类观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站在历史文化发展背景的立场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有文章指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两难选择的结果。首先,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封建、落后和开明、先进的两重性;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既是现代文明的代表也是侵略者的代表。中国进入了一种两难选择:既要学习西方又要反对西方,中国急需一种“西方的反西方主义”。其次是两次危机的结果:一是儒学的危机;二是西方文化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寄希望于第三条道路。恰在这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又高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很快就被中国人所接受。

第二类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上,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理论创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学说,另一方是由于任何外来文化在对另一个国家、民族发挥作用都必须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

第三类是站在发展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才有可能。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存在“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解决这些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朱荣英指出:其一,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是中国哲学内在的韧性、气度和张力使它能够接纳其它异质哲学传统,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接受的内在因素。

第三,总体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理和价值上具有契合之处。方克立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大化、知行统一、“通古今之变”以及人之道五个方面分别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普遍系发展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人的自由全面展相通相容,在对此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最后推论出正是由于这种通相容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文化条件和内在依据。许全兴在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相似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全人类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理所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哲学,它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陈卫平认为,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回答是相似的,其次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是对前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而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又是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代表了后资本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于前资本主义文化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仿佛是对前资本主义文化的复归。由于仿佛是复归,因而马克思主义与前近代文化无疑具有相似性,中国传统文化显然属于前近代文化,所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相似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以往的研究缺乏从世界文化融合的视域中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良性互动寻找方法和根据。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看,一直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过程,近代明清实学是儒家融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结果,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儒学融合民主和科学、现代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对于世界文化发展史,也表现出不同文化间极其复杂的相互融合。如基督教融合了犹太教以及古希腊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概括总结,重点吸收融合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由此看出,无论是中国文化发展史还是世界文化发展史,都体现着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这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应当能够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互动过程。这应当成为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主要探究的方向。

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意义

首先,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借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将对新时期下国家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工程提供借鉴。

其次,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思路。当今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存在“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解决这些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最后,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拓路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将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总结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与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一步中国化的具体路径。特别是通过对历史上文化融合的研究,探索文化融合的普遍规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参考。

[1] 陈卫平.变革·融合·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

[2]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1).

[3] 叶秀山.沉思在这片土地上[J].社会科学与管理,2003,(1).

[4] 黄楠森.我的哲学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3,(3).

[5] 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J].晋阳学刊,1997,(4).

[6] 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评大陆新儒家“浮出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 沙健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西式教条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5).

[8] 邵汉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J].新长征,1999,(4).

[9]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问题[J].前线,2000,(11).

[10] 许全兴.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兼谈文化交往的一个规律[J].中央党校学报,1999,(2).

[11]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J].河北大学学报,2004,(6).

[12] 苏双碧.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6).

[13] 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5).

[14]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J].山东社会科学,2004,(7).

[15] 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J].理论学刊,2002,(4).

[16] 张小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17] 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兼评陈立夫回忆录中的一个观点[J].安徽大学学报,1996,(1).

[18] 蒋庆.以儒教回应西方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6-02-23.

A81

A

1008-7427(2012)04-0065-02

2012-03-01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关系研究”系列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2500-11-01143。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201122007。

作者马可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