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实训学院

王 巍

(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王 巍

(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将教育与就业有效结合的一种崭新尝试,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预就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众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大学生尚不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相对缺乏;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即刻上岗的需求。而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且有着于社会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因此,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预就业”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预备、预习,是正式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就业的思想观念、心理调适、职业技能、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预就业培养模式在四年级学生中进行,从四年级的暑期开始,分为企业实训、预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三个阶段,为期一年。

企业实训:实训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企业根据高校的教学实训要求,以及实训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实训计划和工作进度安排,使实训学生能够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工作内容并深入掌握专业实践相关技能。企业实训为期一月至三个月,实训结束后企业配合学院的教学任务要求为实训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学院将该评价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来评定实训学生的毕业实践课程成绩。

预就业实习:实训结束后,企业根据学院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能力,以及学生本人的意愿,选拔部分学生进行预就业实习。所谓预就业实习就是将毕业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变毕业实习为就业前的准备,将求职前和求职过程以及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零距离接触,使得学生的企业实习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重要联系纽带。预就业实习的目的是将这部分学生作为毕业后在企业就业的重要后备人选进行针对性培养。本阶段的实习内容和要求可由企业根据企业相关制度进行部署,为期三个月,但须保证不影响学生在校的正常教学安排。

毕业设计:经过预就业实习阶段后,与企业基本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须由企业与学院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后确定,具体设计工作可以在企业进行,但不应影响学生在校的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最后的答辩等正常教学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五个月的毕业设计后,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直接实现就业。

二、“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从毕业生方面

通过一系列的企业实训、实习,能较好地帮助应届毕业生通过实习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逐渐形成对工作本身的正确认识,为毕业后顺利走进并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在企业“预就业”实习之后,毕业生更深刻的了解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职责和对人才技能素质的要求,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和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的是理论专业知识,在企业学习的则是实践与技能,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与社会相适应的一个过程。“预就业”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社会大熔炉的锻炼,提早接触就业,有利于他们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毕业时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二)从学校方面

在当今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遇到瓶颈,如何如破传统方式,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长效的办法至关重要。“预就业”培养模式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宽了大学生就业途径。通过“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对接,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毕业生,使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

(三)从企业方面

毕业生在“预就业”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就可以对毕业生进行观察和考核,能够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挑选出符合公司岗位需要,且综合素质优异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员工。“预就业”实习既是毕业生个人学习工作技能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选拔的一个过程。因此,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挑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才,不需要再到招聘会上寻找人才,更不需要对招聘回来的人才进行专门培训,既减少了招聘成本,又减少了人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

三、以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解析“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自2009届毕业生起,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大胆探索,注重教学改革,尝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四本科毕业生全部进驻企业进行实训。着力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教学改革、与企业间的互动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促进毕业生签约率提升

学院积极探索“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09届毕业生起,先后与厦门用友烟草软件有限公司、厦门中软海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12家公司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利用大四暑假前,到学院进行企业宣讲、学生“预就业”面试招聘。学生通过宣讲会了解公司基本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通过企业的笔试、面试考核,进入公司进行为期一至三个月的实训。没有通过企业选拔的毕业生,学院统一联系中软海晟、微思网络等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实训。至2011届毕业生,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预就业”人数达到83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1%。通过近一年的“预就业”培养,有73%的学生与实训单位签定就业协议,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签约率。

(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训、“预就业”培养模式,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学生到企业进行“预就业”培养,解决了学院教学实习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预就业”模式的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院教学改革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让学院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为学院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参考依据。“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期间,学院指派专业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能直接、有效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最有力的依据。通过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学习,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推动学院与企业间互动合作

通过毕业生“预就业”模式的培养,学院也更加了解实训合作企业的文化、科技竞争力、科研技术攻关方向。不仅在学生实训方面,也为校企在科研攻关、人才储备、教学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也先后和12家合作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为学院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预就业”培养目的认识不足,短时间无法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学院实施毕业生“预就业”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还有一年时间才毕业,对于学院邀请企业进校宣讲,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理解学院采取“预就业”培养模式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整个实训项目过程,部分学生也因此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此外,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反映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无法适应企业制度管理及了解企业文化,无法很快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过于看轻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期间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又要适应企业的文化,在长期学校理论教学为主以及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从简单的应试教育过渡到就业培养需要一段适应期。

(二)学院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入驻实训企业指导学生难度较大

“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在学生企业实训期间配合企业进行专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实训岗位种类众多,又分散在多家企业,让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操作难度较大。学院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教师需肩负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训指导。此外,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技术创新点,教师由于专业、技术受限制等原因也无法提供系统、全面、深刻的指导。这也是制约“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因素。

(三)企业配合“预就业”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受多方面影响

企业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机构,“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通过较低的成本,达到选拔人才、招聘人才、储备人才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企业对于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明确,如果无法预见长期利益,会使企业投资力度减小。第二方面,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部分企业无法真正提供实训岗位给学生。第三方面,企业通过“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如何保证“被培养”学生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也是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完善“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高校学生“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如何有效促进和推动“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引导和加强:

(一)提高学生对“预就业”实训的重视程度

在企业“预就业”实训期间,部分学生存在对实训重视不足,就业自信心差等问题。学院实施“预就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企业宣讲、选拔过程中,部分学生思想认识不足,对实训不够重视;部分学生过于看轻自己的能力,就业信心不足等情况,都是实训效果不理想的因素。学院可通过企业宣讲会等平台,介绍一系列“预就业”项目的目的与效果,充分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身兴趣以及能力的企业进行实训,使“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学院应积极主动联系“预就业”企业

学院作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一方面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对实训企业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对企业规模、资质、信用、岗位需求等方面进行摸底。学院还应主动联系实训企业,建立更多的就业实训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切实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三)健全和完善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

在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有序、规范的实训“预就业” 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模式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实训“预就业”教学模式有效运行,保障“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预期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学校及实训企业要对实训过程、实训环节、实训对象进行评估,以促进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实训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可依据教学组织原则和企业生产管理原则,制订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训实习情况要进行认真的记录、考核、评价并进行量化。使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盲目性,增强实训实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达以到提高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六、结束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越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建立“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缩短企业与毕业生双方选择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是将实训、实习与就业有效结合的新模式,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1] 贺俊英.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J]. 江苏高教,2005,(06).

[2] 何登溢. 工科院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3] 陈振辉,袁翠婵.“预就业”——就业教育的新模式[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 翟英. 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8).

[5] 张良柱,李桂荣. 高校毕业生“预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G642.0

A

1008-7427(2012)04-0110-02

2012-02-18

作者系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毕业生实训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院掠影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