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公开课感受新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本体苏轼

王 勤

(深圳宝安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1)

从一堂公开课感受新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

王 勤

(深圳宝安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1)

对话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幸福愉悦并提升自我的交流互动,这是当今基础教育亟待探究与践行的课题。

新教学方式;对话教学;课堂主体;语文本体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和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话,人们能体会到别人的情感,理解别人;通过对话,人们可以交流思想,提高自己;通过对话,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并进一步激发出新的活力。

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回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交往互动的教学,是合作发展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建构的教学。

在这种新的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流,共同探讨真理,共享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性对话,实现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笔者有幸聆听了这样一节公开课,对话教学在此得到完美演绎。

2010年11月28日,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的郭继红老师在我校八(1)班执教了苏轼的短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由特级教师韩军点评,他称这堂课“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自然不露痕迹”。

乍一看这堂课,朴实无华,外行听起来,或许觉得枯燥无味。但是仔细推敲,我认为她抓住了语文的本体,抓住了课堂的主体,体现了新教学方式——对话教学的精髓。在我看来,这才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一堂常态课,而不是作秀,不是表演。

下面我就这堂课谈谈我的浅见。

一、教学环节貌似平凡,实则匠心独运

郭老师先介绍作者苏轼,然后出示教学目标,再由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点评,然后疏通字词,指导朗读,接着让学生翻译课文,之后出示一张图画,让学生寻找图画与课文内容不同之处,引出学生对课文月色描写的赏析,还出示了外国人对苏轼的若干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并畅谈个人感受。

从教学环节看,煞是普通,每个语文老师似乎都会这么按部就班进行设计,并无出彩之处。但就在这貌似平凡中,我看出了郭老师的两点难得之处。

(一)强调了朗读,抓住了语文的本体

在教学目标出示环节,她就把朗读提到了重要位置。语言是语文的本体。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把语言这个本体丢弃甚至忽略。而学习语言,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手段。这堂课,先是学生分组朗读,每人读一句,读完由其他学生点评效果,分析优劣,教师也给出自己的意见;在疏通字词时,又点学生朗读,并且还点学生带读,并让该带读学生谈出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符合文章创设的情境。再让数个学生试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分析出了课文的层次以及语言的几种表达方式。读中有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

除了个体的朗读尝试外,全体学生的诵读也贯穿教学始末。

在朗读的过程中,郭老师始终秉承着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对话教学理念。课堂民主平等,她只不过担任着教学对话中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课堂的主体

我们知道,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体。新教学方式强调课堂应该让学生做主,让他们“自主合作讨论探究”,让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而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唯一中心,不再控制话语霸权,不再是“满堂灌”,不再只是“独白”,不再只是“单声部”和“独唱”。

这堂课,最精彩之处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对课文月色描写那一句的赏析堪称本堂课的高潮。简短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却正是全篇的教学重点兼难点。在教师精当的点拨下,学生们从修辞、视角、动静结合以及情景交融等多方面进行了赏析,每当一个学生谈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后,教师都让该生在黑板指定区域板书,如是三番,黑板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复制与再现。教师再引导全体学生重温板书。至此水到渠成,短文“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妙处便不言自明了。而所有这些并非由教师灌输,都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与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她巧妙地创设了一种互动和谐的氛围。她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参与、主动创新。

苏轼篇末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是重点兼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苏轼此时复杂难言之感呢?教师同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低估了学生,以为他们思想不成熟,表达不准确,殊不知,他们的思维与想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就在这个课堂上,他们能感受苏轼的“乐观”“嘲笑世人”“鼓励他人”“宁静淡泊”“坚强不屈”“不汲汲于名利”“于平凡中欣赏到不一般的美景”,我想,如果课堂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也许还会有更多思想的火花发生碰撞。

二、教学目标落实,学生受益匪浅

八(1)班平时由我担任语文教学,公开课后,我仔细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正是因为郭老师注重了语文的本体与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基础知识也掌握得非常扎实。看来,新教学方式运用自如,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随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趁热打铁,坚持对话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学生慢慢适应,渐渐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课堂成为了他们学习展示的舞台。在学习态度上,他们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不再执迷于“标准答案”,敢于发问,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学习方法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再次想起特级教师韩军对这堂课的点评:小河流水,自然流淌。不露痕迹,但处处充满设计。

我想,这不露痕迹的设计其中很多是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吧。

G622.0

A

1008-7427(2012)04-0147-01

2012-02-11

猜你喜欢
公开课本体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