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院校

汪 刚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汪 刚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从思想认识、教学条件、教学环节、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就业能力。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进入21世纪之后,计算机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计算机的逐渐普以及在中学阶段计算机课程的相应开设,给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结合课程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对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目的是为了促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现有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1.在认识上对本课程还不够重视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所有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该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但是很多领导和教师对此并不太了解和重视,普遍认为只要学生专业水平高,计算机懂不懂无所谓,加上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施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类似课程的学生,仍然本着那种“娱乐”的心情上课,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这些现象在很到程度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还不够稳定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现象普遍,再加上本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不高,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社会地位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较,也属于“弱势群体”,大部分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使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学科特点,考核方式一成不变

首先,要有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引领性作用。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没有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教师没有时间把精力集中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上。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学科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变化而更新。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奔三”、“Windows 98”和“OFFICE 2000”时代。同时,由于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也非常少,致使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远远达不到专业技术的要求。

另外,考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高职院校一般很少考试,即使考试,也考得很简单,很容易过关,没有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在同一个学校,常常出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现象,甚至很多院校最后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也不高。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近年来,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滑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各方面“整齐划一”。此外,网吧的兴起,游戏世界的虚幻迷住了部分学生的眼睛,学生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对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有抵触情绪,这对计算机教学本身就是一大挑战。应该说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5.评价系统普遍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对教学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但是在目前,这一部分内容在许多学校都不够完善,甚至是属于空白地带,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办法

1.在思想认识上,增强对本课程的重视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其次,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最后,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深刻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在教学条件上,加强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增加资金投入,购买教学设施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管理条例和操作规程,规范管理;二是引进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成立教学团队,稳定师资队伍,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凝聚力;三是加强任课教师的技能培训,通过不定期地参加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让任课教师对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发展有一定的掌握,这对其后期的教学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地影响;四是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讨会,包括进行本校教师内部的备课会以及到兄弟学院特别是示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院校学习取经,让大家明白差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在教学环节上,注重课程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从整体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

(1)从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指南,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搞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案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完善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2)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基本要求,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

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各专业教育教学实际,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并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应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和上机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4)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由于受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高职学生本身就基础差,底子薄。为了能更好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将成为趋势。例如按照专业进行学前能力水平考核,依据考核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两个级别。其中高级班为基础较好层次,普通班为基础较差层次。对高级班中特别突出者,可申请免学,直接参加课程考核。并由本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这些优秀者进行提高培训,培养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各级别“技能大赛”储备和选拔人才。

4.不拘泥于形式,积极进行课程考核改革

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上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要考核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平时成绩、上机实训大作业和期末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 30%,上机实训大作业占 30%,期末在线测试占40%。

5.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进行教学评价实践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其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我们应秉着客观、整体、指导和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两个核心环节的导向、鉴别和选择、反馈、咨询决策、强化和竞争功能,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

三、结束语

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改革和创新,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不断进取的道路,取得了师生教、学双赢的结果。以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计算机技能水平考试为例,我校学生应考的合格率从60 %上升至90 %,优秀率从1.27 %提高到20%,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也取得了不少荣誉。这来之不易的成绩,饱含着一线教师的艰辛和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然而,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使教学内容从计算机技术扩展到内涵更加广泛和丰富的信息技术,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教学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1] 荣华,等.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A]. 2001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汇编[C].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谢柏清,刘新元. 再议当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4,(1).

[4] 席建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J]. 微型电脑应用,2002,(11).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WANG Ga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posals,from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teaching condi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finally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and employment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mode reform

G71

A

1008-7427(2012)04-0032-02

2011-12-01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院校
“不等式”基础巩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