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君宜研究述评

2012-08-15 00:49蒋芝芸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革命作家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韦君宜研究述评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韦君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代名家。有关韦君宜的研究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展开。从对她文学创作的研究来看,主要可归纳出四种范型。其一作品个案艺术分析。这方面研究主要偏重韦君宜作品的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分析,其中有关《思痛录》的研究文章居多。从目前所见来看,个案分析较多,系统地精细的论述较少:其二作家思想心理研究,不少研究文章从作品出发而深入到韦君宜的精神心理层面,揭示出一个真正有良共产党知识分子形象;其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将韦君宜及其作品与其他著名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但这方面的文章明显数量偏少。其四是从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来进行的研究,可归于文化研究范型。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思痛录》与《露沙的路》的作者已成为中国政治历史及思想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型的多样,也表明韦君宜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韦君宜;文学创作;研究述评

对于当代文学名家韦君宜的研究,主要是 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的事。东山的《“牛棚”中的反思与净化——读《洗礼》》是较早分析韦君宜文学作品的文章。但在1986年以前,研究文章比较少见。1986年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有关韦君宜研究的学术文章不断增多。这与1993年《露莎的路》的发表,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韦君宜》的出版密切相关。而长篇回忆录《思痛录》于1997年出版后,韦君宜研究已成为当代文坛无法回避的话题。

综观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韦君宜文学创作研究,大致可以可归为四种研究范型。

一、作品个案艺术分析

目前来看,作品个案研究的文章较多。主要研究韦君宜较有影响的一些文学作品如《洗礼》、《母与子》、《露沙的路》、《思痛录》和结集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注重作品艺术成就与创作特色分析。如孟伟哉先生的《浪漫走向现实——读韦君宜小说有感》对韦君宜作品的个性特征、艺术思维、老干部形象及其典型意义作了分析;吴宗蕙的《谈韦君宜的〈母与子〉》则从主要从女性形象以及与高尔基小说《母亲》影响角度着重分析了作品的主人公沈明贞的形象,并给予作家和作品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小说“献给新时期文坛一位极其罕见、独具风彩的母亲形象,以及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部完整而形象的历史。”[1]杨桂欣的《流年诚似水 创作老更成——论作家韦君宜》对韦君宜的短篇小说集《女人集》、中短篇小说合集《老干部别传》和散文集《似水流年》进行分析,揭示了韦君宜开始小说创作成而尤为推崇其散文。胡德培的《韦君宜小说的独到艺术——从〈旧梦难温〉〈老干部别传〉谈开去》以韦君宜的中短篇小说集《旧梦难温》、《老干部别传》和长篇小说《母与子》为例展开研究,从“革命老干部亲身经历的探索与反思”[2];“自觉革命者身体力行的体验与感受”[3];“女性作家的敏锐与革命母亲的亲情”[4]等三方面揭示韦君宜小说鲜明、独到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并进而指出韦君宜的作品“在人生哲理上、在艺术概括上均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追求,在艺术美学上、在表现方法上不墨守陈规而着意创新。”[5]

而阎纲的《知识分子的悲剧──读韦君宜《露莎的路》记》(《文学评论》,1996年03期)则对《露莎的路》进行了分析,并将之“看做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苦难历程的一面镜子,当然,这面镜子照过去、照将来,也照知识分子自己,连同自身的污秽。”[6]阎纲《知识分子的悲剧──读韦君宜《露莎的路》记》和屠岸、李晋西、何启治的《人文社的领导和朋友》中也有相当篇幅谈及韦君宜的作品。并认为在病榻上写出《露沙的路》和《思痛录》的韦君宜,“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7]

在对韦君宜小说研究方面,吴宗蕙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她的《追思历史 直面人生──论韦君宜的小说创作》对韦君宜的创作作了总体评价。认为韦君宜忠实于生活、直面人生,她的作品不回避现实矛盾,常常无情地揭示生活中的缺陷和阴暗面,表现出作家对人民命运和祖国前途的深情关注与思考。她精心塑造的老干部形象和女性形象系列,丰富并拓展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激情与哲理的结合,朴素无华、浑然天成,是韦君宜小说创作的个性化特色。”[8]

在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中,谈及最多的是《思痛录》。学界给予作品及作者以高度评价。如王岩森的《已经痛定犹思痛——韦君宜《思痛录》阅读笔记》认为韦君宜对自己及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思想历程进行了痛彻的忏悔和反思。《思痛录》是“一部真正的讲真话的大书,一部“一二·九”人的心灵痛史,一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实录。”[9]

而王培元的专著《在朝内大街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更是高度评价了《思痛录》的意义与价值。书中指出:“《思痛录》挽回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思痛录》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并没有泯灭。总有一天,中国人将以从《思痛录》中汲取到的力量打开通向民主的大门!”[10]

对于韦君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思痛录》这部回忆录,文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从目前所见来看,仍然存在个案分析较多,缺乏系统地精细的论述。

二、作家思想心理研究

除大量的作品个案分析外,也有少数文章从作品出发,着重探求作家精神心理,因为呈现出另一种研究范型,即作家思想心理研究,这使韦君宜的研究得到深化与拓展。这方面的文章不算太多,专门的研究更少。

李文莲的《论新时期散文中自我意识的苏醒与重建》。文章在论及新时期散文自我意识时以韦君宜的《思痛录》为主进行分析,认为韦君宜的《思痛录》体现了新时期散文的自我意识在省察历史中的重建。作者对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与悲剧一桩桩记录下来,努力担当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表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韦君宜的记愧,唤醒了自己的良知,彰显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境界。”[11]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卫东的《论韦君宜晚年的思想——以《思痛录》和《露沙的路》为中心》由于专门探讨韦君宜晚年的思想,而成为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一篇。

文章分别从“身份”、“改造”和“理想”三个方面来分析韦君宜晚年的思想。关于身份,文章认为:晚年的韦君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知识分子因为‘身份’在革命历程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进行了反思”而且指出,韦君宜是通过自己个人亲历亲见来展示这个问题荒谬的一面,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了一位不断“改造”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她的思考因为真实而犀利。由于韦君宜没有按照既定“套路”书写,而是在实录时时反思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表达自己的困惑,而正是这样的写作态度,使她超越了一般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思。[12]

关于“改造”,文章指出韦君宜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自延安开始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进行审视,认为:在韦君宜看来,抢救运动、反右、“文革”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系列运动对知识分子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和干部作风。使得那些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落井下石、损人利己等坏的作风开始风行,从而导致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3]

关于“理想”,文章认为韦君宜那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怀着美好的理想参加革命,但现实种种曾让他们的理想一度发生动摇。对于韦君宜而言,艰苦现实并不可怕,革命理想的幻灭才可怕,而“从《思痛录》和《露沙的路》,无法看到理想,只看到梦幻的破灭。”[14]

对于韦君宜思想心理的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但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从作品出发的作家研究是韦君宜研究的又一发展。

三、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

在对韦君宜的研究中,学界常将之与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形成了第三种研究范型即比较研究型。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之一》颇有分量。文章从韦君宜的丈夫杨述对1949年前中国革命中知识分子作用的看法出发,谈及投身于这场革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认为这种对自身人生道路的反思,必然引发为对那场“革命”本身的反思。而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分为“感受型反思”和“理念型反思”两种类型,而翟秋白是历史上最早对这场革命作出有价值的反思的“感受型反思”者。[15]文章进而指出,“半个多世纪以后,接续着瞿秋白的这种‘感受型反思’的,是韦君宜。”[16]

韦君宜以其自身的革命经历和感受而写就的《露沙的路》和《思痛录》,对从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运动等进行深刻的反思,是学界注意得比较多的。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对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两位革命的知识分子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是近年韦君宜研究中颇有新意与深度的。

在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是将韦君宜的《思痛录》与巴金的《随想录》的比较。周晓琳的《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是其中着力较深的。作者不仅指出了巴金和韦君宜作品的共同的忏悔意识和说真话的特点,“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7]还细致比较了两者的不同之处,认为:巴金的《随想录》是杂感集,忏悔只是其中的一个主题;而《思痛录》是韦君宜的回忆录,以“思痛”为聚焦点,集中笔力表现自我人生的悲剧性。因而,较之《随想录》,《思痛录》的回忆与反省更为系统。[18]其次,韦君宜有意识运用个案分析的手法去展示一代人的悲剧命运。《思痛录》文风直朴爽快。相比《随想录》的说真话,《思痛录》更加大胆率直。[19]

此外,康粟丰的《〈思痛录〉及其忏悔意识—兼论新时期自传文学对历史的反思》也比较了巴金的《随想录》和韦君宜《思痛录》的异同。文章认为而韦君宜的《思痛录》对历史的反思和忏悔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超出巴金的《随想录》。如果说此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但在探讨个中的原因时,作者的提法不尽恰当。如说“巴金充其量只能代表作家,最多是文学编辑,而韦君宜不同,她不仅仅是作家,文学编辑,也是党内的高级干部,这一点决定了她的《思痛录》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价值。”[20]笔者认为,以作者的身份来作为比较两部作品的深广度的标准显然有不当之处。

此外,在涉及相同相近内容的作品研究中,也有不少文章进行了或详或略的比较,如郭威的《“新时期”老年“文革回忆”散文研究》等。而在谈韦君宜的《思痛录》时,顺带提及与巴金《随想录》的关系的文章更是不少,难以一一述说。

但总的来看,学界对韦君宜的《思痛录》与当代文坛同类作品尚未进行与作家作品地位及影响相当的全面而细致的比较研究。

四、着眼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看,韦君宜及其作品特别是《思痛录》与《露沙的路》已成为中国政治历史及思想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这方面的文章颇为不少。

代表性的文章有程美东、胡尚元的《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 —以闻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为例》。文章特别选取共产党开始独立从事武装斗争、夺取领导权活动的十年内战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持不同态度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闻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等人的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21]

作者指出,韦君宜从富家小姐到共产主义文艺战士特殊革命历程及韦君宜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文字,她的作家身份和编辑职业。但无论是文学成就,还是官职级别,在她那一代知识分子当中并不是特别突出。然而,在当时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的情况与韦君宜相似。可以说,韦君宜是抗战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千万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研究延安时期的韦君宜,是有着普遍意义的。[22]

同类文章还有张正光;张远新《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张海燕的《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1937-1942年为中心》等文章,袁洪权的《“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1951年的新中国“文艺界”研究》、王海军的《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等。

几乎在涉及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韦君宜的作品及本人都被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或参考文献。可见,韦君宜及其《思痛录》与《露沙的路》已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研究者们重要的研究对象。

从研究态势来看,在有关中国革命历史与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韦君宜已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甚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说明作为当代文学名家韦君家正以其另一个身份——20世纪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之中。

综观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文学家韦君宜的研究,不难看出,有关韦君宜的研究范型有注重文本的作家作品分析,有侧重创作主体的作家思想心理研究,有跟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的文学比较研究,还有着眼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文化研究范型等。韦君宜研究型的多样,表明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尽管已有的韦君宜研究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但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韦君宜研究的文章总体偏少。有关文学创作的分析评论、对作家思想心理的深入研究、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以及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韦君宜研究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这,将有待后来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

[1] 吴宗蕙. 谈韦君宜的《母与子》[J]. 当代作家评论,1986,5.

[2][3][4][5] 胡德培. 韦君宜小说的独到艺术——从《旧梦难温》《老干部别传》谈开去[J]. 小说评论,1992,4.

[6] 阎纲. 知识分子的悲剧──读韦君宜《露莎的路》记[J]. 文学评论,1996,3.

[7] 屠岸,李晋西,何启治. 人文社的领导和朋友[J]. 新文学史料,2009,1.

[8] 吴宗蕙. 追思历史 直面人生──论韦君宜的小说创作[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9] 王岩森. 已经痛定犹思痛——韦君宜《思痛录》阅读笔记[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0] 王培元. 在朝内大街 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1] 李文莲. 论新时期散文中自我意识的苏醒与重建[J]. 山东社会科学,2010,4.

[12][13][14] 刘卫东. 论韦君宜晚年的思想——以《思痛录》和《露沙的路》为中心[J]. 扬子江评论,2011,2.

[15][16] 王彬彬. 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之一 [J]. 文艺争鸣,2003,1.

[17] 周晓琳.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8][19] 周晓琳.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0] 康粟丰. 《思痛录》及其忏悔意识—兼论新时期自传文学对历史的反思[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21][22] 程美东,胡尚元. 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以闻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Wei Junyi

JIANG Zhi-yun

Studies about Wei Junyi started since the 1980s. These studies about her literary cre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first one being the artistic analysis of her works; the second one her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studies; the third 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r works; the last one cultural study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diversity of these studies shows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udies about Wei Junyi.

Wei Junyi; literary creation; review of researches

I267

A

1008-7427(2012)04-0079-03

2012‐02‐18

作者系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革命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