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进展1)

2012-08-15 00:50葛秀杰李春玉
护理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延边朝鲜族

葛秀杰,李春玉

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进展1)

葛秀杰,李春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引发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给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研究显示,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较国内任何地方都严重[1]。本次以“留守”和“朝鲜族”为关键词,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年—2011年)和万方数据资源(1980年—2011年)中,检索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相关文献,试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以明确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特点和研究方向。

1 研究概况

朝鲜族留守儿童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当时没有引起政府和研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起初的研究仅在朝鲜族人口问题[2]、民族教育[3]以及单亲和无亲家庭的学生教育问题[4]中涉及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一般性概念和研究群体到2006年才被明确提出。国内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200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从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来审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关于人口流动引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对儿童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实证研究,但更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如梁玉今等[2]指出,朝鲜族子女教育出现新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迅速大量流动而产生的。出外打工人员一去几年甚至是七八年不归,不仅直接导致了家庭的不稳定,还对子女的教育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004年至今,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留守儿童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访谈法、问卷法等调查方法,更加细致地显现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者们指出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等因素[4],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缺乏安全感、自卑偏执、行为偏差和性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并提出了以下策略:①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增加本地人口就业机会;②支持援助散杂地区建立学校,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③改善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学生之家;④加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⑤加大留守家庭的社会支持,政府给予政策倾斜[1];⑥加强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净化社会大气候,举办各种优秀影片的观摩、座谈、征文、摄影等活动,利用学校场地建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爱心助学”等活动;⑦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4]。

2 规模及特点

留守儿童在各地区的规模及分布特点,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地理特点,其分布也相应地带有区域性特征。朝鲜族留守儿童的规模大、分布广,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残缺家庭的问题较国内任何地方都严重[2]。该地区留守儿童在2007年人数便有5.3万余人,占朝鲜族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5%,有的县市甚至高达60%以上,其数量在今后的10年~20年内还将继续增长。国内研究认为,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庆、河南等地是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5]。朝鲜族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时间和历史背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相似,但又有其特殊性。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由于延边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开放度较高,其独特的区位和人缘优势使得此地留守儿童截然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具体表现:①母亲外出劳务、父亲留守的儿童数较父亲外出劳务、母亲留守的儿童数多。朝鲜族中小学生中,母亲外出劳务而父亲留守的儿童占16.3%,而父亲外出劳务而母亲留守的儿童占14.8%[3]。国内大部分地区,如苏北泗洪县、湖北和中部等地区的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劳务而母亲留守的儿童分别占调查学生的32.7%、43.4%、22.2%,母亲出外劳务而父亲留守的儿童占5.6%、6.6%、4.0%[6]。这主要是因为朝鲜族女性教育程度较高[7],相对于其他民族女性开放度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等因素[8]。②城市留守儿童的比例高于县城和乡村,如延吉市朝鲜族中小学生中,父母外出劳务的学生占43.5%,母亲单独外出劳务的学生占30.3%,父亲单独外出劳务的学生占26.2%,均高于全州的平均值42.55%、27.75%和26.25%[3]。而我国其他地区则大部分以农村人口流动为主[5],这与外出劳务人员的组成有关。以延边地区为例,其劳务输出人员主要是由城里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和来自离城较近、信息较灵村屯的农民,再加上少部分教师和干部等人员组成[9];我国其他地区外出劳务人员则是以农民为主。③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如延边州小学生父母的出国率为40.2%,初中生父母的出国率为39.2%,高中生父母的出国率为20.6%[3]。④留守儿童的父母以跨国流动为主,如延边朝鲜族中小学生中,父亲或母亲一方出国劳务的分别占12.4%和14.7%,父亲、母亲长期在内地劳务的分别占2.4%和1.6%[3]。而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主要是农村向城市的国内跨区域流动[10]。⑤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较长。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朝鲜族留守儿童父母多为跨国劳务,因此儿童与父母多常年分离,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去国外长达10年之久,以至于子女们连父母长什么样都记不得了[3]。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大多在逢年过节时还能够与父母相聚[5]。⑥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问题严重。金明淑[4]的研究表明,在延边中小学单亲、无亲家庭学生中,存在道德行为、学习和心理健康行为的学生数分别为18%~36%、47%~56%和80%~93%。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11]。

3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3.1 研究设计不严谨 首先,研究缺乏统一的专门设计,缺乏针对性的、完整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施策略。其次,多数调查使用自行编制的心理问卷,对调查内容、提问方式等没有交代,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表述不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未进行评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难以评价。

3.2 研究假设的片面性 很多研究者明显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在研究的各个阶段,更多关注对亲子分离情境适应不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问题,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够。且未能根据留守儿童内部所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忽视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如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幸福感、人格特征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学习状况、监护人和父母外出劳务情况等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3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导致研究对象缺失,缺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们在注重留守儿童内部差别的同时,也注意到有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反而更能适应不利环境,并养成了勤劳、节俭、自力更生等良好品格。即将心理韧性理论应用到留守儿童的研究当中[11,12]。李永鑫等[13]就从心理韧性的研究视角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心理韧性越高,适应外界的能力越强。

4 小结

国内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先入为主的主观判定到客观的理性解读;从笼统的简单概述到复杂的细致分析;从认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到对留守儿童内部不同类型的详细分析[12]。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逐步细致、弥补不足。在将来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父母缺失这一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还要关注其对儿童的激励作用,以及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的差异,挖掘积极适应留守儿童个体的优势和资源,提出一套系统、科学的健康促进措施,让留守儿童们健康成长。

[1] 朴婷姬.让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朝鲜族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9):20.

[2] 梁玉今,蔡洙一.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2):43.

[3] 蔡美花.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东疆学刊,2004,21(4):101-109.

[4] 金明淑.朝鲜族中小学单亲、无亲家庭学生教育初探[D].延吉:延边大学,2004:3-4.

[5]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6] 李晓凤,王曼.留守女童成长问题的若干表现及其对策研究——以中国中部某县属乡镇为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2):82.

[7] 梁玉今.中国朝鲜族妇女在其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93.

[8] 朴婷姬.中国朝鲜族单亲儿童及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J].延边党校学报,2007,22(1):57.

[9] 李辉.吉林延边朝鲜族人口安全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7,16(2):101.

[10] 艾建玲.湖南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70-171.

[11]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12):7-15.

[12] 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4):57.

[13]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3-17.

Research progres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 in Korean nationality

Ge Xiujie,Li Chunyu(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bian University,Jilin 133000 China)

R473.1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8.050

1009-6493(2012)3B-0760-02

1)为延边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延大研科合字2008第22号。

葛秀杰,护士,硕士,单位: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李春玉单位: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2011-04-24)

(本文编辑 范秋霞)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延边朝鲜族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KORE A TOWN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신라 -고려 시기 경물 묘사 관련한시의 어음문체론적 특성 소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