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剂在塑料制品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2012-08-15 00:51杨育农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2年1期
关键词:离子型抗静电塑料制品

施 明,杨育农,郑 成,3

(1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5;3广州科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22)

抗静电剂在塑料制品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施 明1,杨育农2,郑 成1,3

(1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5;3广州科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22)

本文介绍了塑料抗静电剂的分类、研究应用的进展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塑料,抗静电剂,抗静电塑料

塑料制品因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电子电气等各个领域。由于这种高绝缘特性,使其在应用中因摩擦、剥离过程而产生和积累电荷,给生产和应用带来很多隐患。如何消除积聚在塑料制品表面的静电,以及防止其表面产生静电,已成为当今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1 静电的产生与危害

物体本身通常被认为是电中性的,当两种化学组成不同或者物理状态不同的材料接触、摩擦时,表面就会发生电荷再分配。当两种物质重新分离后,每种材料上就会带上过量正或负电荷,这种形式产生的电荷就是静电。很少的静电荷,就足以形成极高的静电压,当静电压大于500V时,就能发生火花放电。由于静电吸引力,塑料制品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影响制品美观。由于静电的影响,还会在塑料薄膜的制造过程中发生粘附。另外,静电还会导致精密仪器失真、电子元件报废、办公室用机器中的误动作或存储器破坏等。更有甚者 ,静电会引起火灾、爆炸、电击等事故。

2 塑料抗静电剂的分类

目前塑料用抗静电剂常用的为表面活性剂型。按其使用方式和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2.1 按使用方式分类

按抗静电剂的使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外部涂覆型和内部混炼型两种类型。

2.1.1 外部涂覆型抗静电剂

外部涂覆型是通过适当的溶剂溶解后,通过浸渍、喷涂等方法附着于塑料制品表面。干燥脱除溶剂后的抗静电剂在塑料制品表面形成导电分子层。外部涂覆型多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阳离子型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两性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抗静电剂用量少,且不受树脂类型、制品形状的限制,也不影响制品的成型和加工性能。但会因摩擦、洗涤而脱失或逸散,耐久性差[1]。

2.1.2 内部混炼型抗静电剂

内部混炼型是以一定比例均匀添加到树脂内部,借助聚合物分子的链段运动而向表面迁移,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形成导电层。以非离子型为主,阴离子、阳离子型在一定的制品中也可应用。当塑料制品表面的抗静电剂因摩擦、洗涤等原因而缺失时,内部的抗静电剂分子会继续向外部迁移补充,从而具有较持久的抗静电效果[2]。此类抗静电剂耐久性好,添加量少,但对树脂的种类、加工温度等条件要求高。加工温度太高,会使抗静电剂分解,添加量过大会影响塑料制品的物理性能。

不论外部涂敷型还是内部混炼型,其作用机理都主要是抗静电剂的亲水基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一个单分子导电膜;离子型抗静电剂增加制品表面的离子浓度和表面电导;增加摩擦体间隙之间的介电性能;抗静电剂的电荷中和制品表面电性相反的电荷;增加制品表面的平滑性,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电荷的产生[3,4]。

2.2 按化学组成分类

按化学组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型、高分子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

2.2.1 表面活性剂型抗静电剂

表面活性剂型抗静电剂的分子结构为O-RW。O为亲油基;W为亲水基;R为亲油基与亲水基之间的连接部分。

(1)离子型

亲水基团具有电离特性,依据亲水基离子的带电性质,离子型抗静电剂一般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型抗静电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头为阳离子),主要有各种烷基胺盐;季铵盐和烷基氨基酸盐等,其中以N原子上直接连有疏水基的季铵盐最为典型。阳离子型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优异,同时具有杀菌性、柔软性和乳化性等性能,但耐热性差。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头为阴离子),按其亲水基结构的不同,可分为有机羧酸盐、磺酸盐、硫酸酯盐、磷酸酯盐。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耐热性和抗静电效果都比较好,但与树脂的相容性较差,影响其透明度。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头既含阴离子又含有阳离子)。亲水基在水溶液中产生解离,在有些介质中体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在有些介质中体现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按亲水基结构不同,可分为咪唑啉型、甜菜碱型、氨基酸型及卵磷脂型。两性型抗静电剂与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它对树脂附着力较强,抗静电效果显著。抗静电效果类似于阳离子型,但耐热性能不如阴离子型。

(2)非离子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头为一些极性基,如在水中不能解离的羟基或聚氧乙烯醚,即溶入水时不带电),主要有羟乙基烷基胺、脂肪酰胺类、聚氧乙烯类、多元醇酯等。相容性和耐热性能良好,无毒或低毒,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但存在添加量大的问题。可与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抗静电剂协同使用,抗静电效果更好。

2.2.2 高分子永久型抗静电剂

高分子类抗静电剂具有永久抗静电性能,是近年来抗静电剂研究的热点。一般可分为亲水性高分子型和本征型导电高分子型。

(1)亲水性高分子抗静电剂

许多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自身抗静电效能相对较好且稳定持久。亲水性聚合物在特殊相容剂存在下,经较低的剪切力拉伸后,在基体高分子表面呈微细的筋状,即层状分散结构,而中心部分则接近球状分布。这种“蕊壳”结构中的亲水性聚合物的层状分散状态能有效地降低共混物表面电阻,并且具有永久抗静电性。但当大气湿度低于20%时,将不再表现出抗静电效果[5]。

(2)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抗静电剂

本征型高分子抗静电剂指的是具有共轭P键长链结构的高分子,经过化学或电化学掺杂后形成的材料。即从共轭P键链上迁出或迁入电子,从而形成自由基离子或双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沿着共轭P键移动,从而实现电子的传递,达到消除静电荷的目的。本征型高分子材料除了具有高分子的丰富结构、可加工、密度小等特点之外,还具有金属(高电导率)和半导体性质。目前导电高分子理论及应用研究较多的有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6]。

高分子永久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效果持久,无诱导期,不易受擦拭、洗涤等条件影响,但添加量较大,价格较高,并且只能通过混炼的方法加入到树脂中。

2.2.3 复合型抗静电剂

复合抗静电剂通常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机低分子抗静电剂以一定比例应用于塑料制品中。复合抗静电剂是提高抗静电性及平衡其他特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工业一般应用的复合抗静电剂主要有阴离子-非离子复配体系、阳离子-非离子复配体系、非离子-非离子复配体系。

3 塑料抗静电剂的研究应用进展

3.1 国内塑料抗静电剂的研究应用进展

3.1.1 离子型抗静电剂研究应用进展

抗静电剂SN(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β-羟乙基季铵硝酸盐),是用硬脂酸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反应合成叔胺,然后再用硝酸和环氧乙烷季铵化制得。180℃以上开始轻微分解,250℃剧烈分解。适用于 RPVC、HIPS、丙烯酸树脂、ABS、PE、PP、PET等,用量为0.5% ~2%。方少明等系统研究了抗静电剂SN对硬聚氯乙烯材料体系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当加入14份的抗静电剂SN,双辊混炼后压片或注塑后制样。RPVC材料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分别降至 108Ω.cm和 107Ω 以下,此时RPVC材料已具有优良的抗静电性能。

另有报道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季铵盐KF-203抗静电剂。它是由高碳醇、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二乙醇胺进行反应,再与硫酸二甲酯进行季铵化制得的。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相容性,用于PVC塑料薄膜抗静电性能好,不发生“喷霜”现象。且表面电阻系数小于SN、SP-K等同类产品。KF-203抗静电剂成品中季铵盐含量为60% ~65%,反应总得率为87%~90%,产品易挥发成分少。以1%的添加量加入到PVC中,表面电阻率可达到1012Ω[7]。

陈剑波等以不同脂肪酸、N,N-二甲基丙二胺和3-氯-1,2-丙二醇为原料 ,制备出新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酰胺丙基二甲基-2,3-二羟丙基季铵盐(简写为 Quat-N)。先将脂肪酸与过量N,N-二甲基丙二胺在140℃ ~160℃条件下制得N,N-二甲基-3-烷酰胺基丙胺,再在一定条件下滴加3-氯-1,2-丙二醇,反应3h后获得目标产物Quat–N。通过对其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Quat-N系列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调理性、配伍性和抗静电性等性能[8]。

周世一等在一定条件下将氯代十六烷、二乙醇胺和溶剂按一定比例进行反应,并加入亚磷酸二乙酯,合成了一种长链季铵盐类化合物。将其用作抗静电剂添加到软质聚氯乙稀(PVC)材料中 ,测试了材料的表面电阻。随合成长链季铵盐的添加量增大,PVC材料的表面电阻率降低,较小的添加量(4.5%)即可使材料的表面电阻率降低至3.0 ×108Ω以下,达到了煤矿行业对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性能的要求。在该抗静电PVC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聚氧化乙烯(PEO),可起到储水、释水的作用。克服了抗静电剂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降低材料的表面电阻率,且放置180d后该材料仍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同时可以增加材料的粘弹性,吸收拉伸能量,防止裂纹的进一步发展[9]。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种类不多,国内常见的阴离子型抗静电剂有ABPS(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和DPE(对壬基二苯醚磺酸钾)。目前国内的烷基磷酸酯碳链长度多为C12以下,这种磷酸酯具有很好的抗静电性,但易吸潮,且吸潮后黏度很大。磷酸酯盐的链长增加后,油剂的平滑性得到很大提高,但高碳醇磷酸酯盐的抗静电性能没有十二醇磷酸酯盐好。为结合两者的优点,鲍利红等以长链脂肪醇和五氧化二磷(P2O5)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磷酸酯盐抗静电剂。利用正交试验对合成条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当酯化温度为80℃,反应5h,70℃水解2h,二乙醇胺作为中和试剂时,产品及其乳液的稳定性均较好。此外二乙醇胺为有机物,不会使产品中的无机磷酸盐含量过高,可得到转化率高、性能稳定的产品。该研究将十二醇与十八醇混合作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产品,考察n(十二醇):n(十八醇)不同对产品性能的影响。n(十二醇)∶n(十八醇)在设定的反应条件下对产品的总体转化率影响不大,但产品的吸湿性随十八醇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耐热性随十八醇比例的增加而变好,当n(十二醇)∶n(十八醇)配比为2∶1时,产品的抗静电性能最佳[10]。

3.1.2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研究应用进展

田瑶珠等通过比较环氧乙烷胺类加成物(HDC-103)、烷基醚磷酸脂钾盐(MOA3PK)、烷基二甲基羟乙基铵硝酸盐(SN)、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TC)4种抗静电剂在PE-HD中,试样表面电阻值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它们在PE-HD中的析出速度大小;测试了不同抗静电剂在空气中的吸水率及添加有不同种类抗静电剂的材料的单位表面吸水量与其表面电阻变化量的关系。据此得出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效果主要与其吸水量有关。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的析出速度较快,其吸水率大过其它三种,且能使PE-HD试样的表面电阻值下降到最低,也即抗静电效果最好。非离子型抗静电试样的表面电阻值变化与单位面积含水量的关系变化最敏感。综合考虑四种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非离子型HDC-103最适合HE-PE的抗静电要求[11]。

陕西省化工研究所用硬脂酸(SA)和二乙醇胺(DEA)为原料,在自制催化剂催化下,合成了一种脂肪烷醇酰胺类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结果表明:SA与DEA的最佳配比为1∶1.2;催化剂用量为总量的0.02%;反应温度为170~180℃。合成的烷醇酰胺抗静电剂加入到聚丙烯中,所制薄膜具有吸尘少、时效持久的抗静电效果。分别添加该抗静电剂母粒和进口母粒的薄膜制品,其表面电阻、光学性能是接近的。因而该静电剂可用于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膜的生产。该烷醇酰胺类抗静电剂以20%的浓度制成抗静电聚丙烯浓缩母料,加入BOPP膜中,其表面电阻可达到5.6 ×1010Ω[12]。

3.1.3 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研究应用进展

张玉广等研究了通用型抗静电剂聚合的机理及聚合的工艺流程,分析了温度、真空度和反应时间对聚合质量的影响以及物料比对抗静电性能和耐洗性的影响。该研究合成的高分子抗静电剂为聚醚和聚酯的酯交换产物,在抽真空条件下聚合。在缩聚反应中,通过提高真空度可促进小分子量的挥发,确保缩聚反应向正方向移动,从而可缩短反应时间。适当降低温度,可防止聚醚的热氧化及热降解加剧。此外,聚酯、聚醚含量在聚合物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影响亲水抗静电的效果和抗静电的耐洗性效果,适当调节物料比是决定永久性抗静电剂质量好坏的关键问题。该研究开发的通用型高分子抗静电剂不仅能广泛用于PVC、PP、PE、ABS等各种塑料橡胶制品的抗静电改性,通过改性的塑料表面电阻率由1014Ω降至1012Ω。而且对涤棉面料改性处理后,使其成为较出色的耐洗性抗静电面料[13]。

李申等研制出一种高效的抗静电阻燃剂。其配方1采用100份PP,15份协效剂,1.5份的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与适量溴化物、氯化石蜡、微小粒子混合。采用自由基引发剂、氧化锑与含溴阻燃剂协同作用原理,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研制过程中成功地采用了超小微粒添加技术,使抗静电阻燃剂与塑料表面接触效应增大,具有比普通抗静电阻燃剂更优良的抗静电阻燃效果。所研制成功的抗静电阻燃剂适合 PP、PE、ABS等树脂。其表面电阻达到108Ω,拉伸屈服应力大于32.0,冲击强度大于88,硬度大于65。抗静电、阻燃、力学性能均符合标准要求[14]。

华南理工大学用分子组装方法将合成的抗静电剂熔融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赋予聚丙烯持久的抗静电性能。首先将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十八醇反应后的产物与端基胺聚合物(自制,Mw=2000)反应,制得抗静电剂 AS。再以DCP为引发剂,加入苯乙烯(St)为第二单体,通过GMA将AS熔融接枝到PP上,一定条件下制得15%的母粒。将母粒提纯后与PP共混,稀释成抗静电浓度分别为1.5%、5%、10%。压制成膜后,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对水的接触角及表面电阻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抗静电剂已经成功接枝到PP上。聚丙烯接枝后其接触角有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极性有了明显改善。随着抗静电剂含量的增加,聚丙烯表面电阻率逐渐降低,从1014Ω降低至1010Ω,基本达到了抗静电的要求。

3.1.4 复合型抗静电剂研究应用进展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效果好,但它同聚烯烃材料的相容性差,会导致聚烯烃材料机械性能的下降;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的热稳定性良好,也没有离子型抗静电剂易于引起塑料老化的缺点,但其抗静电性能效果较差,要达到相同的抗静电效果通常的添加量是离子型的两倍。浙江大学高分子工程研究所研究了非离子型羟乙基脂肪胺与阴离子型脂肪酸盐复合抗静电剂对聚丙烯(PP)抗静电性能的影响。按照1∶99(质量比)的比例,准确称取复合抗静电剂和PP,压片测试。实验表明:该复合抗静电剂可改善非离子型羟乙基脂肪胺抗静电效果对环境湿度的依赖程度、缩短样品表面电阻率平衡时间及提高抗静电能力。证实了当阴离子型脂肪酸盐用量达到复合抗静电剂总量的10%(质量分数)后,两者在抗静电效果上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少量添加阴离子型脂肪基磺酸盐的复合抗静电剂,可以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抗静电剂羟乙基脂肪胺对PP材料的抗静电效果提高近2个数量级,使PP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至3~4天。阴离子型脂肪基磺酸盐的加入量为复合抗静电剂总质量的15%~20%为宜。在此范围内两组分的相容性能好,又不影响PP材料的物理性能,且抗静电效果好[15]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二甲基乙醇基十八酰胺丙基铵硝酸盐为抗静电剂,十溴二苯醚,Sb2O3为阻燃剂,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抗静电阻燃聚丙烯的配方。当抗静电剂以2份加入到100份的聚丙烯中时,其表面电阻率可达到2.7×108Ω。将试样摩擦后距烟灰1cm不产生吸附现象。阻燃后的PP热失重后于阻燃前,热稳定性优于阻燃前。十溴二苯醚,Sb2O3复合阻燃剂的含量越大,其阻燃效果越好。当阻燃剂含量为9%时,其PP制品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两者的最佳配比为 9∶4[16]。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研究了添加HZ-1复合抗静电剂对聚乙烯膜包装性能的影响。该研究以10%的添加量制成抗静电母粒。当母粒添加量从0.1% ~5.0%时,PE薄膜制品表面电阻率从1015Ω降低至109Ω,降了6个数量级,其抗静电效果较好。一般在0.5% ~0.8%比较适宜,既提高了抗静电性,同时也改善了印刷性,适宜做包装膜外层膜。HZ-1复合抗静电剂的添加量(包括其他添加量)小于5.0%时,其透明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且薄膜外观光泽度较好,也不会变脆。加入抗静电剂所制作的包装膜或农地膜,不仅可改善其抗静电性、阻气性及印刷性,而且不会影响其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还会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在有其他无机物添加后,阻隔性能有所改善[17]。

3.2 国外塑料抗静电剂研究应用进展

抗静电剂在国外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其抗静电剂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很多的已经商品化。如美国Witco公司生产的一种牌号为Markstat-AI-26的季铵盐类抗静电剂,具有极好的抗静电性能,其热稳定性好,对PVC制品无损害[18]。Hoechst公司开发的一种牌号为hostast HIS的粒状的抗静电剂,为脂肪族阴离子型磺酸盐。应用于PS、ABS、PVC等多种塑料,用量为1.0% ~3.0%。抗静电效果好,能改善制品的流动性[19]。有专利报道了磺酸芳香聚合物作为抗静电剂用于热塑性树脂中。该抗静电剂是含磺酸化的芳香聚合物。如苯乙烯在阴离子交换树脂和KOH条件下经磺化生成聚苯乙烯磺酸钠(MW=5500g/mol,每个苯乙烯单元磺化率为30% ,K2SO4残余0.04)。将3份该物质和100份PC成型,具有较高的抗静电性能。同时还保持了PC树脂原始性能,如透明度、色泽和冲击强度等。来自杜邦公司牌号为entira的抗静电剂是一种能够在聚烯烃中提供良好的永久抗静电性能和高透湿性的树枝改性剂,适用于吹塑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容器。用于大约1mm壁厚的两层吹塑瓶的AS MK400抗静电剂,提供了没有喷霜的、立即的和长期的抗静电效果,并阻止了灰尘和污垢附着,适用于聚烯烃和乙烯共聚物[20]。瑞士汽巴(Ciba)公司推出了聚烯烃、聚苯乙烯系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用新型抗静电剂Lrgastatp22,这是以聚酰胺(PA)共聚物为基料的复配物,与传统抗静电剂甘油单硬脂酸酯和高级脂肪酸环氧乙烷加合物相比有许多优点。新型抗静电剂特点为抗静电性持久,而且加入树脂马上就起作用,本身有释放静电作用,即使在相对湿度小于10%下仍能有效抗静电,另外,Lrgastatp22属于大量迁移性抗静电剂,不会使聚合物表面性能变坏。目前供应的产品为无灰粒料,添加用量为4% ~10%,可以直接与塑料混合,也可通过母料或掺混料方式加入[21]。

4 塑料抗静电剂的发展趋势

设计合成对环境湿度依赖性小、多功能、耐高温、无毒环保、永久性、适用性广的新型抗静电剂是目前主要的发展趋势。季铵盐型抗静电剂的开发方向主要是提高其耐高温性。减少对塑料制品的腐蚀性,通过适当调节碳链长度拓宽其应用范围。阴离子抗静电剂产品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其开发方向为提高其与树脂的相容性。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开发用于多种塑料制品,复配或单独使用。非离子型抗静电剂具有耐热性好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但其添加量大,影响塑料制品的物理性能。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证其抗静电的前提之下减少其添加量。

随着塑料制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国外塑料抗静电剂的产销呈现出逐年大幅度递增趋势。相比之下,我国塑料用抗静电剂的品种开发比较落后,生产力与销售品种尚难与国外产品竞争。国外抗静电剂的发展趋向于长期性、高透湿性、耐热性、阻燃性、透明性。品种系列化。对新品种的开发主要有多功能抗静电浓缩母粒;复合抗静电剂;重视新品种的研制。在塑料加工成型时,抗静电剂的添加量少,尤其是以颗粒或粉状添加时,很难均匀分布于塑料制品中,影响抗静电效果。以抗静电浓缩母粒形式添加到塑料制品中,其分散性好、均匀。国外很多公司对抗静电浓缩母粒技术进行了研究,且成果显著,已工业化。由于对塑料制品的性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单一使用某种抗静电剂往往会出现很多弊端。如单一某种抗静电剂对树脂的相容性差、影响产品透明性及力学性能,添加量大时加工困难等,难以达到综合的抗静电效果。国外的重点研究之一是大力拓展复合抗静电技术,将不同种的抗静电剂进行复配,以实现较高的抗静电要求。此外,国外也在开发新的表面处理技术,研制更耐久的抗静电涂层。

我国目前抗静电品种主要有季铵化合物、羟乙基烷基胺、烷基醇胺硫酸盐、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等,品种相比国外较为单一。抗静电剂发展趋向于对抗静电剂新品种的开发;拓展复配技术;重视无机抗静电剂发展;开发高分子永久型抗静电剂。我国对抗静电剂品种的研究开发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耐热性和持久性。利用现有的抗静电剂,针对不同的塑料制品采用不同的复配研究,以期望开发出专用性强、抗静电性高、综合性能优良的复合抗静电剂。此外,国内逐渐重视对无机抗静电剂的研究,开发出了多种导电填料新品种,用于填充塑料制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达到抗静电的效果。目前被认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是高分子永久性抗静电剂。它克服了小分子表面活性型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效果不持久,受环境湿度影响大的缺点。因此对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的研究开发也将是我国抗静电剂的发展趋势。

[1]李涛.抗静电剂在PP与PE中的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3,15(1):35-37.

[2]宜兆龙,易建政,杜仕国.抗静电剂的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1999,27(5):39-41.

[3]赵择卿.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

[4]吕世光.塑料助剂手册[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5]李燕云,尹针晏,朱严谨.抗静电剂综述[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11(1):28-33.

[6]陈怡炽,吴锦屏,顾惕人.聚苯撑导电聚合物的合成[J].化工新型材料.1997,26(2):3-6.

[7]卜站伟,杨箴立.KF-203抗静电剂的合成及应用[J].河南化工,1996,4:14-15.

[8]陈剑波,孟巨光,等.烷基酰胺丙基多羟基季铵盐的性能及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5,35(3):197-200.

[9]周世一,雷景新,等.新型软质抗静电聚氯乙烯材料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6,64(10):979-982.

[10]鲍利红,万荣.烷基磷酸酯盐抗静电剂的合成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09,30(7):61-64.

[11]田瑶珠,于杰,等.不同类型4种抗静电剂在PE-HD中的应用效果及机理分析[J].中国塑料,2004,18(1):63-66.

[12]范卫娟.一种烷醇酰胺类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J].塑料助剂,2009,75(3):26-28.

[13]张玉广,等.通用型抗静电剂对高聚物材料的改性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20(3):1-3.

[14]李申,杨书申,等.复合抗静电阻燃ABS、聚丙烯、聚乙烯的研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1,14(1):6-9.

[15]贺天禄,李宝芳,罗英武等.复合抗静电剂在PP上的应用[J].塑料工业,2003,31(5):43-45.

[16]鲍治宇,顾大明.抗静电阻燃聚丙烯(PP)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34(2):118-121.

[17]丘丽萍.抗静电PE膜的研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5,7(3):21-24.

[18]Suzuki.Antistatic agent of synthetic Polymer material s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thereof.USP6225386,2001.

[19]Anderson.Antistatic agent for Polyacetal resins.USPS348995,1994.

[20]Modern Plastics Worldwide,2009,(7/8):22.

[21]World Plastic,1999,17(4):4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ntistatic Agent in Plastic

SHI Ming1,YANG Yu- nong2,ZHENG Cheng1,3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2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of Synthetic Materials,Guangzhou 510665,Guangdong,China;3 School of Technology &Trade,Guangzhou 511422,Guangdong,China)

The classifications of plastics antistatic agents we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plastics antistatic agents were summarized.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lastics antistatic agents were pointed out.

plastics,antistatic agent,antistatic plastics

TQ 321

2011-12-30

猜你喜欢
离子型抗静电塑料制品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特点的分析
加拿大政府拟从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制备及其改性乳化沥青性能研究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CT增强扫描注射碘对比剂的观察与急救护理
胶粉在抗静电胶板中的应用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冷等离子体处理改善涤纶滤料抗静电性能
抗静电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