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中的灵璧石置石形式初探

2012-08-15 00:53王正刚
关键词:灵璧形式景观

王正刚,李 杰

(宿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灵璧石产自安徽省灵璧县及周边地区的同一山脉,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形成的碳酸盐类岩石,也是我国开发很早的一种岩石。灵璧石为景观环境服务,确切的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灵璧石成为皇家园林——艮岳中的重要的置石品种;到明清时期,灵璧石在各种环境中多有运用,它的形、质、色、纹、声等特性似乎集天下奇石之长于一身,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高度推崇,在中国观赏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灵璧石具有体量大、形状奇、品种多、资源相对丰富等优势,近三十年来重新焕发生机,并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中得到较多运用,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新看点。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我们使用灵璧石的时间很长,但主要将其运用于室内赏玩和园林布置中,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实践几乎为空白,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是许多城市的目标,因此探讨灵璧石在城市景观建设的运用形式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5个方面来探讨灵璧石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的置石形式。

一、灵璧石的特置形式

特置也称之为独置、孤置,是一种具有较长实践历史的置石形式,也是当前灵璧石在城市景观环境中最成熟的置石形式。这种置石手法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南梁人到溉的宅院,具史书记载“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块特置的美石后来被“迎置华林园宴殿前”[1];北宋时期,宋徽宗强征灵璧石作为其“艮岳”园林的造园之石,“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巧夺天造[2]”,把大量包括灵璧石、太湖石在内的奇石以特置的形式来设置[3],并为之赐名。宋代祖秀在《华阳宫记事》中记载:艮岳中有名为“望云坐龙”、“金鳖玉龟”等四十余块使用特置形式置入的灵璧石,由此而知,这种置石手法在宋代就已普遍运用。

特置是在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由具备一定体积、重量的单块灵璧石独立构成石景,常作为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景致出现。这种置石形式取决于灵璧石体积、重量、外形、高度、场所面积及周边环境开阔性等因素,石体本身的观赏价值较高,主要运用在街道路口中央、大门入口、建筑物前、广场的开阔地等区域作为独景或障景,具有体积较大、外形奇特、轮廓线突出、折皱丰富、姿态多变等特点。明代计成曰:“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4]229,即奇巧玲珑的美石运用“单点”手法来进行特置,石体与环境比例合宜,具有比较完整的构图关系,尽可能要有适合该区域环境景观的完美体态,从而形成独立景观。灵璧石的体积、轮廓、纹理等特点也非常适合作特置形式的处理,这种置石形式使灵璧石成为景观环境中的某一局部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进而成为城市环境中的观赏点和亮点。

城市景观中特置形式的灵璧石所需高度较大,一般在3米以上,石体体积越大、周边越开阔,视觉的冲击力就越强,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往往为灵璧石加上底座以抬升高度,从而加重它的视觉感和气势感,也可以在其周围配置一些低矮的层次进行烘托,加上视野开阔、无障碍等因素,在较远距离之外,人们就能被石体的外形、气势所感染。这种置石形式还有另一层含义,把此种峰石置于显眼位置,使之成为入即所见“迎宾石”。计成曰:“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4]167,街道上宽敞的路面、低矮的绿化等元素都可为耸立的石体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和空间层次对比,更容易让人体验到灵璧石的气势和美感。如果灵璧石细长高大,也可以将底部埋置于土中,形成与周围绿化的融合,还可以结合水池或、喷泉构成水、石综合景观。

特置手法的使用,还需要注意是要把灵璧石最好的观赏面朝向主要的观赏方向,不美观的背面放在次要方向。“宿州灵璧县,地名磬山……石底多渍土,不能尽去着,度其顿放,即为相背,或一面或二面。若四面全者,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仅得一二”[5]。由于地质形成特点,灵璧石的观赏面往往受限,并不是在每一个角度都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因此对于灵璧石的置放应充分考虑人流走向及视觉观赏点。视野的开阔性也是观赏灵璧石重要因素,通过特置的灵璧石周围应没有体量相近的其它景观在视觉上与之相冲突,否则会降低灵璧石的视觉主体作用。石体的配景在高度上要与灵璧石要拉开,使之层次分明,并保留有一定的距离,使观者具有足够的视距体验到灵璧石的全貌,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突出的、稳定的视觉中心,通过灵璧石巨大体量、奇特外形、适宜空间、丰富层次和深厚内涵这些因素的融合,形成一种震撼感、宏伟感、惊叹感和奇特感。如著名的一款灵璧石——高9.1米,重达136吨的苏州市吴江县同里镇静思园庆云峰,虽然处于一个不算开阔的院落之中,但抬升的基座、低矮的建筑和陪衬的树木、留存的空间等因素形成对庆云峰良好的抬升、陪衬和视觉作用,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环境景观。

二、灵璧石的散置形式

散置,也称小散点,即指集中于某一区域,由具备一定数量的石体依地形和配景要求,按照艺术美要求进行组合搭配的石景。使用此种置石形式的灵璧石组合一般不作为区域景观的主景,只起到对区域环境的点缀、烘托和增加品位的作用。散置布局形式应遵循”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原则,计成曰:“缀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4]75;“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4]208。石体的布置看似无心随意而设,实际是精心布置的结果,宛若自然天成,具有一种自然美。

散置形式布局首先重在灵璧石之间的组合关系,组合的优劣决定着散置的成功与否。一般将灵璧石作散状排列,通过灵璧石姿态有卧有立、石体有大有小、布置有高有低和组合有聚有散、有疏有密、若断若续这些对比手法来实现石体之间彼此呼应、气脉相通。日本橘俊纲在其《作庭记》曰:“凡立石,若有逃石,即有追石;若有倾石,即有支石;若有踏石,即有受石;若有仰石,即有俯石;若有立石,即有卧石”[6],充分说明石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其次要注重石势的处理。“势”指的是灵璧石形态和动势,其中主石的作用最关键,它是散置石的脊梁,往往采用立势,并有宾石相辅之,对石“势”的感受也需要在较远的距离情况下才能感受到。整个石品组合要讲究脉落起隐,置放中不求突出灵璧石的个性,但求每块山石服从于整体构图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置石使一组看似零散的灵璧石构成一幅具有艺术气息的画面。

散置所使用的灵璧石数量通常为奇数,这是因为奇数更容易使石体组合产生不对称的效果[7],从而使整个石景富于变化,但主石往往只有一块。这种置石形式具有率性、随意的个性,常布置在草坪、山坡、树下、竹林、水畔等,使环境显得丰富、轻松、优雅。可以在略有起伏的草坪上,呈线状不规则的分布于地面,酷似真山地表上裸露的岩石,视野之石形虽断但脉相连,仿佛是山体的余脉和延续,从而达到山势起伏贯通的效果;绿色草地衬托着松枝怪石,以表现自然山景环境,具有一种原始的、抽象的形式美,给我们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

三、灵璧石的对置形式

灵璧石对置形式,也称蹲配,即以某线作为轴,左右对称分布山石,从而陪衬环境、丰富景观。中国传统建筑广泛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这种对称的审美习惯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对置这种置石形式正好与之相对应,其布局类似于大门口的一对石狮效果,但与之相比少了一层威严,而多了一层儒雅内涵。这种置石形式实际上也是特置手法的一种延伸,多用于单位大门、建筑物入口两侧。入口两侧各置一块灵璧石,对称成景,丰富建筑物立面,强调装饰和入口,给人以庄重的感觉。所选用的灵璧石要求姿态较好,尺度大小体量相似,不求绝对对称,但求视野上的均衡和形态上的呼应,对建筑物入口起到强化突出与陪衬作用。

四、灵璧石的群置形式

灵璧石群置形式,也称为大散点,即使用一定数量山石互相搭配构成群组布置,实际是散置形式的一种发展和延续,它的使用方法和要求基本上和前者相似,差异之处是所占空间较大,用材较多,堆积也比较集中,选用的灵璧石的体积也较散置石体为大,多用在路边、树下、池畔等,还可以和特置的石体相结合构成群组景观来造景,但其布置的特征仍是散置,但比散置要严谨集中。这种置石形式的布置可参考绘画山石布置法,如明末龚贤在《画诀》曰:“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石小宜平,或在水中,或从土出,要有着落”[8]。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曰:“坡石要土石相间。石须大小攒聚,……山麓坡脚,有大小相依相铺之形。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9],这些山石布局、画法在很大程度上与群置置石形式是相通的。

灵璧石的群置有墩配、剑配、卧配三种组合形式。墩配是指由石体饱满、体量和高度悬殊不大的群置组合;剑配是指较高的立石与较为矮低石体间的群置组合;卧配是指由高度差别较小卧式石体间进行的群置组合。群置配石要有主又从、层次清晰、疏密有致、虚实相间,如苏州吴江静思园用灵璧石和太湖石通过群置形式组合的石景,右侧由一块相对高大灵璧石立峰成为主石,左侧为单块体积较小的聚合在一起的太湖石组合,整体形成高低错落、有聚有散、疏密有致的关系。这种置石形式的体量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叠石掇山,因掇山主要用于园林和庭院中,因篇幅关系,在此不作阐述。

灵璧石也宜于植物花卉相配成景,这是灵璧石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古松、兰草、翠竹与片石构成画面,它们的特点构图简洁,寓意颇深。在城市景观空间的庭前、廊里、墙角、路边常看到灵璧石与植物结合成小景致,非常具有画意,灵璧石在植物中或隐或现,显得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相得益彰,组成一处处形式与内涵兼备的环境景观。如果灵璧石本身有缺陷,也可用背景加以衬托或遮挡,适当配以植物加以弥补,处理的好,常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五、灵璧石其它置石形式

灵璧石在城市景观环境中还有其它一些置石形式,如作为指路石或标牌石的运用。这种置石形式实际上也是特置的一种发展,在入口显要位置放置灵璧石,在其上镌刻名称,既起到了说明的作用,丰富了文化内涵,使之意境深邃,充满诗情画意,又可以作为入口照壁,起到隔景作用,增加了景观效果。其上的石刻可使石品超凡脱俗,使观者在欣赏城市景观环境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学书法艺术的雅趣,增加了人文内涵。其上的石刻必须根据灵璧石特点来决定字体类型、字体大小、阴刻阳刻、疏密曲直等要素,做到灵璧石置景与石刻艺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从而使自然美、人文美和谐统一。安徽博物院新馆入口处使用灵璧石制成的标牌石,在广场和新馆建筑背景的呼应下,姿态显得分外雄健,奇石外形、置放地点、镌刻书体、陪衬的绿化有效的融为一体,展现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蓬勃向上的安徽文化。

总之,灵璧石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置石形式多种多样,但运用的有独到之处,却并非是容易之事。不管如何运用,都应目的明确、主次分明、层次丰富、寓浓于淡、有聚有散、有断有续、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灵璧石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置石形式往往并不是单一手段的运用,而是多种手法相互交织,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明确灵璧石置石造景目的,布局特点及现场条件,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如计成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1](唐)李延寿.南史:卷25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572.

[2](宋)王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卷106[M].济南:齐鲁书社,1999:909.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82.

[4](明)计成.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5](明)林有麟.素园石谱:卷2 [M].扬州:广陵书社,2006:4.

[6]张十庆.《作庭计》注释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64.

[7]张超、刘晓荣.园林散置石形式研究[J].广东园林,2007(3):17-20.

[8](明)龚贤.画诀[M]∥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4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782.

[9](清)唐岱.绘事发微[M]∥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4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857.

猜你喜欢
灵璧形式景观
景观别墅
山魂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磬云岫
钟灵毓秀灵璧石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