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术语看疑伪经辨别

2012-08-15 00:53
关键词:译经道人佛经

李 妍

(浙江大学 汉语史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从佛教术语看疑伪经辨别

李 妍

(浙江大学 汉语史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佛教术语是指表达佛教特殊概念的专有词汇。由于译者的年代和个人用语风格的差别,在译名的选取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佛教术语尤其具有代表性。通过归纳译者各自的用语特点,即可作为区别性的语料来考证其误题误入之经。

东汉译者安世高被称为“中国佛教开山之祖”[1],道安《人本欲生经》序云:“言古文悉,义妙理婉……每览其文,欲疲不能”[2]。其所译佛经,历代经录的记载互有出入,《开元释教录》达到95部之多,其中很大部分属疑伪经。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可靠译经与几部旧题为安世高所译佛经中佛教术语的选取差别,并参照后世译者的术语选取,考证这几部旧题译经为误入之经。

1.万分 /死亡 /丧亡

旧题安世高译《分别善恶所起经》:“万分已①已,宋、元、明、宫本均作“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17/518a)②文中汉译佛经引例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改正其标点错误。出处标注方式:“册数(阿拉伯数字)/页码(阿拉伯数字)栏数(小写英文字母)”,如“17/518a”,17表示第十七册,518表示页码,a表示第一栏,即最上面一栏。

按:万分,即死亡。通过对《大正藏》的检索可见,“万分”在可靠佛经中最早用例为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一:“世尊告比丘:且听愚冥下士得微妙宝,不能衣食,不供父母妻子奴客。万分之后,无所复益,而有减损。”(3/073b)[3]

后世亦有沿用:

失译附西晋录《玉耶女经》:“佛语玉耶:‘其有善妇者当有显名。宗亲九族并蒙其荣,天龙鬼神拥护其形,使不枉横财宝日生,万分之后愿愿不违,上生天上。’”(2/865b)

东晋竺昙无兰译《玉耶经》:“令现在身不得安宁,数为恶鬼众毒所病,卧起不安,恶梦惊怖,所愿不得,多逢灾撗。万分之后,魂神受形,当入地狱饿鬼畜生。”(2/866c)

旧题为安世高译经中,表示“死亡”义有“死”、“死亡”、“亡”、“丧亡”、“万分”,如:

旧题安世高译《长者子懊恼三处经》:“父母悲哀,五内摧伤,众客见之,亦代哀痛,死何急疾,众客饮食,娱乐—未毕—,而反堕树—死亡—无常。—”(14/800a)

旧题安世高译《分别善恶所起经》:“子善供养父,既亡屡祭祀。亦以敬施天,后所之得食。”(17/519b)

旧题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知识复有四辈:……三者知识死亡,棺敛视之。”(1/251a)“尸迦罗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今父丧亡,不敢于后违之。’”(1/250c)

而安世高可靠译经中除用“死”外,或用“坏死”,凡8例,如:

《人本欲生经》:“或为行道,色无有量为计作身,身已坏死,令复现身相像。”(1/244a)

或用“坏”、“亡”:

《人本欲生经》:“若男儿、若女儿,已坏、已亡,令无有,为得名字令增长,令所应足不?”(1/243b)

安世高可靠译经中未见一例“万分”、“死亡”、“丧亡”之用例。“万分”最早见上引西晋竺法护译《生经》;“死亡”、“丧亡”最早分别见于三国吴支谦译《义足经》:“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4/174c)和《撰集百缘经》:“生一男儿,端政殊妙,世所希有,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优多罗。年渐长大,其父丧亡……”(4/224c)

此三词三国以降译经用例颇多,不赘举。

2.明经晓道/得道/证道

旧题安世高译《处处经》:“佛得顶中光明者。有三因缘。一者然灯施佛寺。二者爱乐明经。三者解人疑结。”(17/523c)

旧题安世高译《分别善恶所起经》:“人于世间得财产,悭贪不肯布施,不爱视诸家贫穷者,不给与之,不供事沙门明经道士,不匃不与乞儿,若病人食饮不敢自饱,衣被不敢自完,从是得五恶。”(17/519b)“求富得富,求贫得贫;求明经晓道得明经晓道,求愚痴得愚痴。”(17/519b)

按:明、晓,即了解、理解义。佛经中有“明了”、“晓了”,皆为同义连文,义为“彻底通达、了解”③见丁福宝《佛学大词典》“明了”、“晓了”条。。“明经晓道”中的“经”指佛教经义,“道”则是“至目的地之通路、通往涅槃(菩提)之路,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①见《佛光大词典》“道”条。而“明经晓道”互文,即指通达经义、明了通往涅槃(菩提)的修行之路②西晋竺法护译《弘道广显三昧经》云:“唯世尊,志发无上正真道意,愿造斯行乐兴达之。得了心本,明晓道本及诸法本,自致成佛最正之觉。”(15/504b),可证。。

“明经”,最早用例见于东汉安玄、严佛调合译《法镜经》:“何为明经者?何为奉律者?”(12/018c)

“晓道”未见于安世高可靠译经,于后世译经仅两例,一例为失译附录之经:

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稍稍自致,学问晓道智慧聪明,愚痴之冥遂为浅薄。尔乃解了无有吾我,骨锁相连、皮革裹缠,因心意风,行步、进止、卧起、语言有所作为。”(15/210c)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那先比丘经》卷下:“人神者生觉,智者晓道,自然者虚空无有人也。”(32/703a)

且遍检《大正藏》,“明经晓道”用例亦只有两处,另一处见于失译今附东晋录的《兜调经》中:

“人于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道士,好往问度世之事,心不嫉妒,贪爱高远,死即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即明经晓道,为众人所尊用。”(1/887c)

安世高可靠译经中用“得道”、“证道”③《佛光大词典》“得道”条云:“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证道”条:“指觉悟正道,即体达真理之意。”表达此义。如: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报行意在数不念色气尽便灭,堕非常知非常为道也。道人欲得道,要当知坐行二事。”(15/165c)

《道地经》:“行者近习,是为行习,是行者三辈未得道者。”(15/230c)

《七处三观经》:“七处为知,三处为观,疾为在道法脱结,无有结意,脱从黠得法,已见法自证道,受生尽行道意,作可作,不复来还。”(2/875b)

3.道人 /道士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道人行道当念本。何等为本。谓心意识是为本。”(15/166a)

《八正道经》:“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2/505a)

按:丁福宝《佛学大词典》“道人”条:“(术语)得道之人,又修道之人也。修行佛道者之谓。又称道者、道士。”即道人、道士为同义词。

“道人”一词在安世高译经中多有使用,而在旧题安世高译经中,“道人”一词未见,同义词“道士”凡9例,且都是与“沙门”连用。如:

旧题安世高译《处处经》:“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17/527c)

旧题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恋慕之;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1/251c)

但在可靠安世高译经中“沙门”只与“道人”或者“行道者”连用,未见“沙门道士”用例。如:

《普法义经》:“若已是,贤者!当复二十二时处,已作沙门行道者为疾是处当为观。”(1/923c)

《八正道经》:“比丘!所有道弟子,当受是八种行谛道,如说行可得道八行觉。谛见者信布施,后世得具福,信礼者见沙门道人作礼福,信祠者悬缯烧香散花然灯。”(2/505a)

要言之,由以上佛教术语的译名差异可见,旧题几部安世高所译经文如《处处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分别善恶所起经》、《长者子懊恼三处经》等似为误题之经,不应为安世高所译。

[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

[2]梁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250.

[3]李维琦.佛经续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99:61.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译经道人佛经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