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

2012-08-15 00:50陈金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9期
关键词:会计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

□文/陈金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河北·保定)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充满广阔的经济前景与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经济犯罪行为。会计造假,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项。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为迫切需要解救的会计行业问题指明了道路。针对会计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不力、社会舆论监管不力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国家相关经济部门和高级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法律舆论协助,同时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必不可少。

尽管会计造假行为猖獗一时,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法律法规的制约,道德素质的要求等一系列有效的治理与防范措施下,会计行业将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虽然对会计造假行为有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会计市场来说,显得有些薄弱。在《会计法》的一系列规定中,并没有对会计造假行为做出相应的责任归属与行为处罚的规定,从而使得熟谙《会计法》的会计人员堂而皇之地钻了法律制度的空子,享受非法盈利带来的收益。具体奖惩措施的缺失是致使《会计法》没有起到相应法律效力的重要原因;给予拒绝和举报会计造假行为的相关人员适当的奖励,是鼓励这种行为和树立行业榜样所必需的;而严厉的惩罚措施,是给处在违法行为边缘的人敲响警钟,是遏制造假行为最为有效和最为直接的手段。正是由于《会计法》这些方面的不足,致使违法会计人员对自己的造假会计行为还抱有一丝幻想。

(二)社会关于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程度不够。会计造假信息的披露程度不够,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虚假的信息造成泡沫繁荣,误导国家经济决策,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对股东的利益影响可谓是最直接的,虚报资产、虚报利润直接左右着股东的决策。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是股东进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不能保证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决策失误是要股东承受最大的经济损失。社会的公开力度不够同样是造成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的原因。会计造假行为是危害整个社会的行为,没有超高的曝光度,不足以引起全民的危机意识,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国民的监督力度,减小了会计造假的阻力。

没有专门的进行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的机构,专业的会计信息核查、专业的税务稽查、专门的执行机构,这些都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但也是披露会计造假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形式化的核查,滋养了会计造假这个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蛀虫。

(三)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在我国,现代的产权结构还没有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大部分企业中,产权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少数股东和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结构,在进入国家经济集体转型的时期,国有资产股权比例的逐渐下降,企业的高层管理出现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地段,缺少国有控股的制约,“大股东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流通的股份越来越少,越来越分散,很难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会计造假人员为所欲为,逃避监管,牟取私利,对小投资者的利益弃之不顾。

企业内部权责不明,内部制度不完善,这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对会计工作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存在一人任多职的情况,或会计工作出现了无人管理的局面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给会计造假者制造了可乘之机。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为会计行为提供了很大的造假空间。

(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会计职业道德在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就开始有诚信的要求,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然而恰恰这最基本的要求被会计人员遗忘了,可见会计人员低下的道德素质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是经济犯罪屡见不鲜的源头所在,是经济社会中最为不安定的因素。

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需求仅仅停留在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职业道德的要求已经被企业遗忘。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只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当代职场畸形发展的产物。

会计人员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高,也是他们职业道德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会计人没有意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发挥专业水平的基础。

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杜绝会计造假。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会计工作指明方向,为会计行为提供法律的准绳,为会计行业提供共同的制约条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避免会计造假的发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为杜绝会计造假的方法提供法律保证。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奖惩明确的制度是会计法律所必需的,用以鼓励抵制会计造假的行为,惩处参与会计造假的人员。首先,就会计行业的基本大法《会计法》来说,增强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其次,对税务行为的法律依据《税法》改良,加大对虚报企业经营资产,制作虚假财务报表行为的惩罚力度;再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建立在会计人员工作环境之中的约束性规章制度,需要明确的说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哪些工作是要独立完成的、哪些工作是要协作进行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为会计人员的工作规定了详尽的职权范围,从而有效地防范会计造假发生。

(二)大量披露会计违法行为,遏制会计造假。首先,以有力的法律制度为基准,会计人员的道德标准为准绳,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经济决策、投资者的投资决断以及企业员工的权益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对会计造假信息的披露过程中来,这包括国家财政机关、社会舆论力量、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全体工作人员;最后,组建一个专门对会计造假信息进行披露的部门,这个部门工作是进行专业的会计信息核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抽查,发现企业的会计造假信息,并及时进行披露和处罚。可见,专门的机关是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有效保障。

(三)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避免会计造假。首先,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各个企业要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在管理层里采取股东分权而治的制度,遏制住企业内管理人员相互勾结,组织策划会计造假行为;其次,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种类,避免一人担任多项会计职务,重大经济业务要有除会计人员以外的管理人员共同处理,对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普及法律知识,组织会计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员认真学习以《会计法》为基础的会计行为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对会计造假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是要有强大的法律法规为依托。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根治会计造假。首先,始终坚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与研究是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内在要求。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决定会计人员在职业测试时忽略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单纯地追求技能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与研究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做的,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完美的融合,对自己的不足加快改进,与此同时也可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不足之处提出补充,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对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其次,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不高是纵容会计造假行为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阻碍了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步伐。职业道德水平同样是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过硬的专业水平,这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由于企业的忽视,必然导致会计人员的不重视。职业道德不是为应聘职位才学习的,而是要与我们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不是为了别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臧晓菁.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9.11.

[2]冷翠珠.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旬),2009.1.

[3]李敏.会计伦理学构建方法[J].会计之友,2010.7.

[4]黄友兰,朱丽娟.会计规范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1.

[5]盛岚.强化会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8.

猜你喜欢
会计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