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视域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探析

2012-08-15 00:48魏银立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建院校能力

魏银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1450)

高职高专视域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探析

魏银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1450)

在比较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能力现状共性的基础上,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图从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能力的视域出发,从探讨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建立教师科研团队、遵循学校规划,找准服务方向和突出研究特色等方面,对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高职高专; 新建本科院校; 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特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由教育部批准新设立或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主要指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39所[1],约占全国750余所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剧烈变革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在正处于初创时期,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职能等都有区别于专科院校的新要求。同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及人才培养模式,也都有着新的要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由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升格而来,使得其在科研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的特征和痕迹,因此,从高职高专院校视域中探析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研究现状

科研能力概念的提出旨在反映或描述科学技术及科研能力,是运作主体可以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技活动的能力。[2]科研能力指运作主体对科学技术的创造、拥有、操作和应用。本文科研能力概念中的运作主体特指高校。科研能力反映科技运作主体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应用、转移、储备条件以及管理效果等层面的特征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科技势能和科技动能。

当前,学界对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科研方面的研究表现出较多的关注,但系统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文献较少,多是对教师或学生的科研能力建设进行单要素分析。既没有把科研能力建设当作系统工程来考虑,也没有根据高校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分析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变化。尤其是没有深刻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环境,只是从宏观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建设进行泛论,实证研究较少,或者从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停留在口号上,没有从理论的视角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同时,对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能力之间联系的研究也鲜有涉及。上述诸方面研究的不足,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拓展和发掘的空间。

二 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相同点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功能,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资金投入、激励机制、科研管理等方面。[3]脱胎于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缺乏科研经验,管理制度尚不规范、不完善,科研条件不充足,科研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强,还无法达到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在科研能力方面有较多共性。

(一) 科研地位相对较低,科研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处于升格后的“过渡期”和初创期,学校的工作重心多放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把大量物力、财力与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评价也尚未真正与其科研能力及成效相挂钩。因此,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还不明确,学校的科研氛围还不浓厚。大部分教师由于疏于进行科研,缺少前期科研经验和成果的积累,难以承担有较高技术含量科研课题和项目,科研聚焦能力弱。[4]一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中科研地位相对不高,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还未能把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本校科研规划的重点、本校的地方特色以及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定自身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二) 科研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科研能力较弱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刚刚完成升格,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而学校的物力、财力与人力难以与迅速扩张的规模相匹配,因此,多数学校只能选择将有限的物力、财力与人力投放到为迎接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硬件建设方面,从而导致科研方面的投入减少,科研人员短缺,科研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较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也没有办法提高教师科研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三) 科研人员的学历和职称不高,科研团队尚未形成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完成高校教育教学的任务,不断增加师资力量,引进大量硕士生扩充教师队伍。这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不高,而教学任务却相当繁重。同时,原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本来就不高,大多只能进行一般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这样,导致新建本科院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双高”科研人才匮乏,教师科研团队无法形成,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科研资源未能有效整合起来,无力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由于学校规模不大,专业教师数量少,每位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方向而形成不同的科研兴趣和侧重点,造成科研人员之间相互合作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一支拥有较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难以形成一批能够代表本校各学科和专业水平的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四) 科研制度不健全,科研管理欠规范

追本溯源,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层多来自原来高职高专等专科学校,囿于自身管理经验的局限性,普遍忽视学校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注重科研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对科研经费投入的支持和倾斜力度不大。科研机构管理人员大多经验不足,只注重课题立项而疏于科研人员培训及项目的跟踪服务与检查,项目验收也多流于形式。学校争取上级科研项目多出于面子工程的目的,并没有认真把项目做好、做实。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多出于职称晋升和科研奖励等目的而进行科研,只注重科研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缺乏进行科研的持续动力。一旦通过了职称评审,继续进行科研的兴趣就降低了,甚至会停顿下来。

(五) 科研定位和方向不明确,科研重点不彰显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大多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发展难的困境和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其办学历史不长,科研基础不巩固,科研团队尚未形成,科研带头人匮乏,科研队伍能力不高,学校的科研政策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研究方向不明确、不稳定。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基础不扎实,科研经验较少,学术底蕴不深厚,缺少稳定的研究兴趣和明确的主攻方向,研究涉及的问题和领域庞杂,缺乏深度、系统性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以上所列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也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在此不作赘述。这也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之间的若干联系。

三 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与思考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在充分了解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等科研条件及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对本校科研工作合理规划,推动全校科研工作的重心转移,以期真正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一) 探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源”与“流”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研究从属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澄清思想误区,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应提倡“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为研究提供实践资料,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自己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但有助于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还将有助于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和领域实现突破,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学术水平,最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品味。

(二) 强化科研的重要地位

由专科至本科的升格转型,必然使得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拓宽与加深。与专科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实用型人才和教师以教学为主的情况不同,本科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坚持不懈的学术研究精神。科研为源,教学为流,科研应该先行一步。没有科研做支撑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地位也就成为奢谈。新建本科院校要增强科研意识,明确科学研究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摆脱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办学理念与思维模式的束缚,孕育并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科研文化,培育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发挥科研分配的杠杆作用和团队协作的纽带作用,探索科学合理的科研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范。

(三) 建立教师科研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要明确科研优势领域和方向,调整、优化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科研力量,变游兵散勇式的分散作战为协力攻关和团队攻坚。努力建设一支交叉多元、优势互补的复合型的科研团队。同时,要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学术梯队。

(四) 找准服务方向

科研要立足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科研工作应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为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地方特性鲜明,应该立足自身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的实际,致力于解决本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服务和奉献于本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博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身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谋划科研方向和项目,争取获得一些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并积极申请科研专利。

(五) 突出研究特色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动力站”和“科技中心”,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学校总体定位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究本校科研工作的亮点和特色。要发挥本校所在地方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与地方区域优势形成良性互动,做到不与本地区的老牌本科院校同类竞争,以特色见长,凭特色致胜。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学科结构和科研力量,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不断培育自己的科研特色。其一,要突出地方特色。要避免与全国重点大学、当地老牌本科大学在科研选题方面的简单重复与竞争,而是要依托地方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谋划科研项目,高举地方旗,打好地方牌。其二,要彰显校本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切忌平均用力、全面出击,而是应该依托本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集中力量、重点投入,以期能够彰显科研工作的校本特色。其三,要突出应用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应合理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做到产学研的紧密衔接与结合,紧扣地方历史文化、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进行研究,及时把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用来解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研以致用。

[1]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张晓安,杨庆.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6):98-102.

[3]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赵大庆,范锦鹏.大学科研学术小组核心能力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6-57.

G644

A

1671-4733(2012)01-0048-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1.014

2012-01-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IA100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魏银立(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讲师,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学报编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电话:13316257933。

猜你喜欢
新建院校能力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