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罗香林与林半觉二老的桂林艺缘

2012-08-15 00:47林汉涛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访古摩崖佛像

林汉涛

(林半觉艺术陈列馆,广西 桂林 541001)

忆罗香林与林半觉二老的桂林艺缘

林汉涛

(林半觉艺术陈列馆,广西 桂林 541001)

林半觉先生是享誉中国的金石篆刻家,学术文化界尊崇他为保护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英雄。他为中国保存民族历史文化所做的历史功勋永远彪炳人间,应受到人们的怀念。罗香林是香港著名的历史学家、客家学研究开拓者,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他为桂林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广,亦做出了杰出贡献。罗、林二老既是密友又是学术研究合作伙伴,二老均堪称学人的典范。

罗香林;林半觉;桂林

一、学术成就享誉中外文史学界的罗香林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为著名历史学家,亦是客家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学界巨擘,历任中山大学、珠江书院教授以及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

罗香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生著作丰富,粗略统计著书竟达41种之多,这还不包括他发表的300来篇学术论文。他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有新建树,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学奠定了基础。罗香林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抗日战争期间保护馆藏的典籍。那个时期,他担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不顾个人安危,殚精竭虑将馆内珍藏之善本及重要图籍,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船运至柳州石龙,使这批珍贵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免遭战火摧毁。抗战胜利后,他又领导将这批珍藏运回广州。罗香林这种献身学术,尽瘁国学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乃实至名归。

罗香林在史学方面有无人能及的两大建树。其一,开客家研究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一些学者在编著广东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及其报刊杂志等书时对客家进行侮蔑,妄称客家“非汉种”,并将客家的“客”字加上“犭”旁,从而引发了关于客家族属的大论争。罗香林老积极参与论争,根据其对中华民族史及客家族群迁移进行深入考察的资料,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以科学态度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有力地捍卫了客家人的社会地位。20世纪50年代初,罗香林推出了又一力作《客家源流考》,从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说起,对中华民族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剖析和科学考证。此书成为客家研究方面的经典力作。其二,罗香林奠定了中国族谱学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罗香林撰写的《中国族谱研究》一书,揭示了中国族谱的撰述对象,生动的阐明了中国民族的迁移、社会演进、文物盛衰、遗传优生及其与中国历史之关系,中国族谱今后发展方向等,开辟了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之后的又一史学新学科领域,成为中国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无疑成为罗香林对中国史学界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罗香林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乙堂文存》、《傅秉常与近代中国》、《唐代文化史》、《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唐元二代景教》、《客家史料汇篇》、《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导论》、《明清实录中之西藏史料》、《历史之认识》、《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蒲寿庚研究》、《陈兰甫与广东学风》、《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国父之大学时代》、《国父家世源流考》、《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国父与欧美之友好》、《民俗学论丛》等,还有许多。在这么多辉煌著述中,我最想说的就是《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

二、关于《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

1940年8月,罗香林尚在云南澂江中山大学任教。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学校奉命东迁广东乐昌。同年9月下旬,罗香林老率研究院文科研究所部分学生返抵桂林。后因学校须至12月初始正式复课,罗香林得以独留桂林,开始了自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期近二个月之考访桂林市内各山崖碑刻古迹的学术考访活动。用罗香林自己的话说是“在桂林所访得各古迹,其为前贤或时彦所未提及,或偶一提及而未将其照相或拓本公之于世者,摩崖佛像方面:有西山观音峰半山唐高宗时代之阿顑佛造像,并李寔造像题记,及伏波山还珠洞上洞临江唐宣宗时代之卢遮那佛造像,并对面所镌宋伯康造像题记;摩崖所刻画像方面,有还珠洞东口南宋方信儒所刻之米芾自画小像及独秀山读书崖入口下崖元顺帝时塔海帖木儿所刻之孔子画像。而唐代桂林碑刻之现今仍存者,如上述二造像题记,及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孟简独秀山题名,张濬龙隐洞杜鹃花诗,及元晦四望山题记等皆亲经目馯,于唐史考证,不无裨益。倘以此而引起学术界之注意,则此一月余之访古生涯为不虚矣”。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于1940年11月30日便完成初稿,但直到1948年5月他率全家移居香港后才最终完稿。此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编是唐代桂林摩崖佛像之发现,第二编是关于晚唐画僧贯休绘十六罗汉述证,第三编是桂林之访古记。

罗香林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桂林唐代摩崖佛像的原始价值的学术发现,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发现。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山西大同、云冈,太原天龙山,河南龙门山,河北磁县南响堂山,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北方这些似乎专门产生唐代摩崖佛像的圣地,除此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都是绝对没有的。然而,这个结论被罗香林推翻了。他居然在南中国的广西桂林也发现了大批唐代的摩崖佛造像,其所见从未见于学界诸家之艺术史著录。这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重大发现,1939年冬罗香林在桂林友人陈志良的带领下考察桂林西山,“发现摩崖佛像数十龛,虽大半剥落崩毁,然获见未署年代之造像题记二方,偞其文字,均带唐以前气息,悉为奇宝,始为文论述桂林之佛教艺术遗迹”。后于1940年9月再抵桂林,又在另一桂林友人陈文博的陪同下再访西山,“登危峰,行峭壁,扪落石,履荆榛,果于陈志良论文所提述各佛像处,复得大小佛像数十龛”。罗香林这次访古的另外一个至大的发现是“又于隐山朝阳洞右华盖媞得见清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3年)所精摹刻石之晚唐贯休绘十六罗汉应真像,风格奇异,至可研索”(另文再述)。罗香林在这前后数位桂林友人的帮助下,“鼓勇登山,攀穿丛莽,发现初唐之阿顑佛像面目仿含无限善意,作风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之造像不同,反与印度菩提迦野大觉塔古遗大佛像及瓜哇佛楼大佛像,大致相近,与中国西北各地及中原之造像,适成另一系统。罗香林这段时间甚至多次只身前往西山,“余日以攀山越岭为事,盖即以寄其思古幽情,亦适以避敌机空袭警报也”。

其实,唐代桂林摩崖佛像除了西山较为集中外,市内之伏波山还珠洞、叠彩山风洞次之,其余景点偶有而已。

罗香林以桂林西山之唐代造像为研究中心,鸠集资料,专撰论述以阐明西山摩崖佛像为另一系统之佛教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他终于有幸得到了一位这方面的权威人物鼎力相助,此人就是家先父林半觉。罗香林与林半觉天生有缘,全赖大语言学家盛成教授做中介人。盛老与林老是老朋友了,当时盛教授亦在桂林,见到罗香林,盛老“介绍桂人林半觉君以见,半觉治金石篆刻有年,方为桂府编纂粤西碑碣总志。凡碑搨本,皆由之汇集著录,即西山佛像岩诸造像题记亦半觉与志良所最先发现,盖其于桂林之石刻掌故,实最为悉也。余因是常与半觉率搨工往来于八桂诸山岩题刻间,遇有可资印证之品,即为之搨墨,而各区造像,亦为择要摄影。诸实地资料,约略就备,而学校亦催促返粤授课矣”。

罗香林在书中按推理阐明了早在汉末与三国之际,佛教已自印度经越南传入,而克与西北各地佛教造像相提并论之特征,以其异就正于学界好学深思之士。罗香林更以详实之史料推证佛教之传入融县桂林,其中,中外僧侣往来交广者,为数更众。史载唐人范攄之“云溪友议记”桂林有胡女子曰:“陆岩梦桂州筵上赠胡女子诗:

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

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狱山。

午态固难居掌上,歌声应不绕梁间。

盈阳死后欲千载,犹有佳人觅往还。

而曾任融州黄水县令之王玄策,亦得于贞观十七年为出使印度之朝散大夫卫尉寺丞李义表之副使,至印度摩伽陀国巡省佛迹,于灵鹫山及摩诃菩提寺刻立铭文碑记,事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天竺传,及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所引王玄策传。棯亦以玄策当任黄水县令时,曾习闻印度等国情况,故堪引为副使也,则桂林佛教之盛,所从来久矣”。

罗香林在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中的第二篇重点记述晚唐贯休绘十六罗汉像。尤对画僧贯休及所作罗汉佛像作了详细精当之考证,确定西山华盖庵所摹刻诸罗汉像,其原本即旧藏杭州圣因寺之贯休绘十六罗汉像,且曾经清帝弘历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西元1757年)所鉴定者,为贯休真迹无疑。

“考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唐末婺州兰溪人,七岁出家,日读法华经千言,过目成诵。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受具戒后,仍往豫章,传授法华经,起信论。乾宁初(西元894年)以诗谒吴越王钱巀,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句,巀令改作“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遂舍去,后谒成汭于荆南,汭欲其授书法。贯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放之黔中。天复中(西元901~903年)入益州,以诗投王建,中云:“一缾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建遇之甚厚,赐号禅月大师,或呼为得得和尚。至梁乾化二年(西元912年)竟终于蜀,春秋八十有一。所著有西岳集,吴融为之序,极称许之,后弟子昙域更名之曰禅月集。宣和画谱卷三道释三,谓休公善画,而传世者甚少。生平所作,以罗汉像为最,贯休所作之罗汉佛像,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项,黝然若夷貌异类,见者莫不骇瞩。宋郭若虚图画见闻记卷二,谓比类罗汉像,为贯休于入定时观罗汉真容后所写,故悉是梵形,神骨古怪,云云。今观华盖庵所摹刻之十六罗汉像,其形态风格,正与宣和画谱及郭若虚所记相同。其第十三幅之因揭陀尊者像,所绘左手所捧经帙上之文字,既悉昙文之旁支字体,尝流行于第四至第七世纪。

前面虽谈到罗香林于1940年冬留居桂林略事考古,家先父林半觉曾将亲自精心精拓的全套十六尊者像搨本赐送给罗香林收藏欣赏及作学术研究之用,但始料未及的是这全套精拓的十六尊者像在战乱的年代里因迁居而失去,对罗香林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损失。

另外罗香林亦在《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中,曾考证贯休所绘罗汉像之真迹,目前存世情况:1928年,日本曾举办过一次盛大的唐宋元明清名画展,展出了日本皇室珍藏的贯休绘罗汉像五巨幅,神采奕奕,精气充盈,与杭州圣因寺及桂林华盖庵所摹刻形态笔法神似,应为贯休真迹。又广州之光孝寺亦曾珍藏三幅,贯休绘罗汉像真迹,但这只是零星散幅,由于历史沧桑变迁,早已不知道下落如何。晚唐以来,已逾千载,贯休绘十六尊者像石刻也只是在杭州圣因寺、桂林华盖庵(现已迁往桂海碑林)两地藏有原拓摹刻石,其余各地寺院藏馆个人仅珍藏杭州、桂林两地之拓本而已。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文博单位为了创收,翻刻出售,甚至反复多次翻刻,很多因翻刻品相低劣、恶俗,与原拓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令人悲叹!自2006年来,我因创作《桂林历代名贤砚石造像》而收录了晚唐(五代)画僧贯休之作品。对他的十六尊者像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经萌生过翻刻贯休十六尊者像的念头,但是后来又放弃了,因为我对这种“炒旧饭”的事没有兴趣。壬辰正月未过,突然对贯休的十六尊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桂林华盖庵十六尊者石刻拓本,重新勾勒,将拓本中认为“不好”或“不够好”的部分及局部改动一下,当然是调整、充实、提高的意思。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第三编是桂林访古记,是以每日所考古迹,或所读书刊,以日记的形式,择要而录,聊备遗忘而已。访古记从1940年9月26日开始至同年11月17日结束,到24日乘夜车离桂林,差2天两个月,共写了16篇。这16篇访古日记中,有6篇提及或访或与林君偕搨工同赴外出访古拓碑,足可见罗香林这次在桂林考查访古,与林半觉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这段珍贵的访古考查岁月,同时在桂林的名鹊中国的文化名人,就有盛成中、林素园、陈志良、巨赞法师、徐培、黄文博、吴求胜等。在罗香林的访古日记中,多次谈到“访友人林半觉君于六合南里九号”,这六合南里九号其实就在今天的七星后岩那株古香樟旁边,张曙墓地即是。访古日记透露,罗香林许多重要的考古探访学术活动,都是在家先父半觉陪同之下进行的,如10月23日“复访林半觉君于六合南里九号”因同冒雨再至七星山第七峰下龙隐洞一带,考访古迹,盖欲探究宋狄青等所立平蛮三将碑与蔡京书元岉党人碑也。家先父半觉老对粤西碑刻研究多年,正奉省政府命编辑“广西石刻志”,在学术界素有“广西石刻活字典”称誉。对上述两碑更是研究精深,甚至对碑文能背诵如流,学识记忆力让人惊叹。桂林市曾流传一则小故事:某日国家文物局官员到榕树楼检查工作,文管会某干部在为文物局领导们解读“元岉党人碑”时,突然语塞,有一字看不懂,读不出,急切间不管三七二十一,面对隔壁,大喊:“老的,那个什么字读什么呀!?”隔壁那个被隔墙靠边站的“老的”答道:“请告第几行第几个字”。干部数了数,告知行数,话音未落,隔壁“老的”即答曰,是某字。这时北京官员终止了干部的朗读表演,下令:“请把这位‘老的’请出来”。当然这位“老的”就是家先父半觉老。在文革期间,靠边站,又是最老的,那年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就是这种待遇①。

三、桂林艺缘例证

后来,罗香林根据这次考查,又撰写了另一本书叫《元岉党籍碑考证》,文中对林半觉当年赠送二碑拓本,协助考查提供帮助深表谢忱。

1941年1月3日,再客桂林的罗香林,写了一篇由衷赞美半觉老的文字②:

奉题觉斋册子

辨章文字,探讨源流,去俗讹伪,力追渊雅。此文字学家所有事也;

摩抚名迹,妙造有得,挥毫染翰,自成格度。此书家所有事也;

磨砻金石,镂文制象,神完气足,尽美尽善。此雕刻家所有事也;

三者皆学术与艺事之最可贵者,擅一既殊不易而半觉先生乃合而融之,宜其回绝凡流,独多开创,不朽可知己。

林半觉为表达对罗香林的惺惺相惜之情,也欣然挥刀作篆,精心篆刻了好几方印赠予,计有“罗堂”、“罗堂长寿”、“罗堂寓目”、“罗”、“戎马书生”等五方印。这些印的原石当年已赠给罗香林,印谱由林汉涛编著并且全部收入1984年日本京都赞交社出版的《林半觉遗作(篆刻)集》中,成为罗、林二老友谊深厚的又一实物例证。

罗香林桂林访古记1940年10月26日“上午十时,与林半觉偕搨工同至伏波山还珠洞,督搨米芾自画小像,及宋伯康造像题记,并其他题名等。下午一时半,复与半觉及搨工,同往西山观音峰督搨李寔造像题记及其它题记等五六种”。在这次访古考察过程中,林半觉说到中国的治学传统强调文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目的当然是加深自身感受,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从而达到促进人品、画品、诗品的换代升华。半老把这一经典治学警句稍加改造,使之成了画家特受用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爬万架山”。罗香林听了,情不自禁地大加赞扬。

在1940年10月29日的访古日记中,罗香林再次写到:“下午一时,复至六合南里九号,访林半觉君,即同赴月牙山栖霞寺参观,与林君造访寺背碑石刻,审视所刻,皆清人寄浑融和尚诗。二时半,赴功德林,参加漓江雅集,见及林素园君(叠彩山风洞马相伯画赞作者)与谈各地古迹及诗钟。素园为言林文忠公为秀才时所作诗数则。其一为‘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其二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皆可从其少年胸怀,而觇其服官风节云。旋与林半觉君至功德林右角,访王半塘诗词刻石,写作并佳。功德林盖即王氏旧居云”。

1949年罗香林全家移居香港,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罗香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开发,探勘研究总结,著书立说,立下了丰功伟绩。

罗香林在桂林与林半觉在桂林历史文化,摩崖碑刻上的许多合作及研究,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这些辉煌成就将与山城永存!

注释:

①这则小故事是从与“老的”一同靠边站,同在一间办公室里的于平先生讲的。

②罗香林的珍贵题字墨迹现藏于桂林钵园之林半觉艺术陈列馆。

Memories of Luo Xianglin and Lin Banjue's Art Friendship in Guilin City

LIN Han-tao
(Lin Banjue Art Museum,Guilin Guangxi 541001)

Lin Banjue was a well- known inscription and calligraphy engraver,who academic and cultural circle honored him as the great hero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He should be remembered for reserving the 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Luo Xianglin was a world-famous Hongkong historian,and pioneer of Hakka Studi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ircles.He made crackajack contributions to Guil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and promotion.Gentlemen Luo and Lin,both close friends were academic research partners,called learning model.

Luo Xianglin;Lin Banjue;Guilin;City

K81

A

1673-8861(2012)01-0020-04

2012-02-20

林汉涛(1944-),男,广西桂林人,笔名林海、静之、钵园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泼墨书画研究会副会,。

猜你喜欢
访古摩崖佛像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西狭颂摩崖石刻
东岳访古
黔中访古记·捧乍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