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2012-08-15 00:50赵志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3期
关键词:人格法治历史

□文/赵志强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论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文/赵志强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中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型,促进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养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法治进程的历史基础,深刻理解现代法治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透过近现代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熏陶;利用历史照亮现实,给予大学生法治震撼;利用近代史教学,培养大学生平等精神,奠定法治人格的基础。

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的阶段,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密不可分,没有法治社会就没有公民独立人格的保障。法治人格是个体的法治理念在心理和行为上稳定的、独特的反映。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与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帮助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健全的法治人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必须牢牢抓紧这块非常宝贵的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培养大学生法治人格中的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三个选择为主题的课程,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从专制和人治社会向民主与法治社会转型的历史。在这个转型中,民主与法治同专制与人治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经过了反复、曲折的较量,最终确立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雏形。因此,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法治进程的历史基础,深刻理解现代法治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专制政治背景下,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体的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只有不断强化主体人格的平等,才能增强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增强社会主体的历史使命感,从而为其法治人格的养成提供深刻的历史积淀。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养大学生法治人格的途径

1、透过近现代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熏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控制,绝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不可能处理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辩证关系,历史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领悟概念、掌握解题办法和步骤,缺乏历史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更谈不上法治人格的塑造。在大学近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近现代史所蕴含的丰富的法治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法治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法治人格。

2、利用历史照亮现实,给予大学生法治震撼。现实是从历史走来的,利用近现代史上的史实和当前的法治现象相对照,给予学生以法治震撼,使其有醍醐灌顶般的法治人格升华。两次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近代中国烟毒横行,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禁绝毒品的奇迹;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毒品重新在我国泛滥,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严重威胁着国人的身心健康。利用烟毒这一历史史实与现实相结合,给大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让他们从精神上自觉地去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国殇,是对刚刚萌芽的民主法治的严重践踏,不管发动者的动机多么美好,但实际效果和结果背离了良好的初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法治建设步履蹒跚。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艰难的民主法治历程,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意识到只有培育一个良性的法治社会才能保障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这需要每一个国人都要培养良好的法治行为习惯。通过近现代历史课程的学习,利用历史照亮现实,对学生进行法治人格教育,奠定一种法治心态,确立他们的现代法治思想,养成法治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法治人格。

3、利用近现代史教学,培养大学生平等精神,奠定法治人格的基础。平等精神是法治人格的基础,有平等精神才会形成法治人格。在近现代史教学中,善于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平等精神,努力使学生既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确立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的意识。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人治社会,现在仍然保留着人治的大量残余,大学生普遍缺乏平等精神就是这样的残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缺乏自信,不敢质疑老师和教材,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感到自己同老师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造成的,主要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人格关系是否平等,在于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平等精神。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包括教师和教材,这是培养平等精神的开始。这里有人担心大学生会不相信教材和教师,会造成信仰危机。其实这大可不必,有质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意识到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才会更加真诚地关心自我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

其次,把人格平等与国格平等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代史上,清廷对本国百姓趾高气扬,在洋人面前则卑躬屈膝,没有丝毫的民族自信和国家的自尊。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民族屈辱的历史,我们也一度自信。开放之后,我们发现还很贫困落后,又有人产生自卑感。余秋雨指出:“我们又常常有一个误会,把许多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说西方文化又立即产生民族主义的防范心理。”这个文化背景,阻碍了大学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华文明,也难有平等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人格和国格平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意识到国与国之间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高低,人格是平等的。

通过近现代历史的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法治进程的历史基础,深刻理解现代法治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透过近现代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熏陶;利用历史照亮现实,给予大学生法治震撼;利用近代史教学,培养大学生平等精神,奠定法治人格的基础,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养成法治人格,加速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步伐。

[1]胡利敏,王俊奇.高校思政课对法治人格培养的整体性作用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许慧英,胡利敏.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现状透视与分析 [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1.

[3]余秋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J].发现,2007.3.

本文为石家庄学院200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XM-2009004A)的研究成果之一

G64

A

猜你喜欢
人格法治历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新历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