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2-08-15 00:46王文明刘景慧王淑贞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名录湘西少数民族

王文明, 刘景慧, 王淑贞

(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怀化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湖南怀化418008)

本文的湘西是指大湘西,主要是指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怀化市和邵阳市西部的隆回、洞口、绥宁、城步等县,国土面积63 085平方千米,人口1 178万左右,域内居住着土家、苗、侗、瑶、白等40多个少数民族。全境经济发展滞后,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湖南主战场。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量多,密度大,富集性强,濒危度高,亟待抢救性保护。本文不揣冒昧,就此略予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并以期裨益于域内“非遗”的有效保护。

一、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特点

湘西“非遗”数量多,种类全,特色突出,是全国重要的“非遗” 富集地区之一。

数量众多 大湘西是湖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悠久,生产生活各具特色,由以形成的 “非遗”丰富多样,每个县都有数百项,乃至上千项 “非遗”项目,如永顺县近几年普查统计全县“非遗”1 016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省级名录9项,州级名录50多项,县级名录53项。[1]大湘西各地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省级116项,市州级370多项、县市区级1 130多项。[2]此外,还有大量没有列入四级名录的 “非遗”项目。大湘西就是一个“非遗”宝库。

种类齐全 域内众多的 “非遗”项目,覆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分类方法的八大种类,覆盖了我国“非遗”普查所列的十六类和国家 “非遗”名录的十大类。域内4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民间文学类2项,传统音乐类11项,传统舞蹈类6项,传统戏剧类5项,传统曲艺类1项,传统体育与杂技竞技类1项,传统美术类6性,传统手工技艺类8项,传统医药类1项,民俗类3项 (作者据相关“非遗”名录统计测算所得)。域内各县市的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覆盖了“非遗”的所有种类。如怀化市统计归档的2 215项 “非遗” 项目、300多项四级保护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就覆盖了10大门类100多种类。[2]

分布集中 从湖南看,国家级 “非遗”集中分布在省内的大湘西。全省国家级“非遗”先后三批共82项,大湘西拥有其中的44项[3],占全省总数的53.65%;全省省级 “非遗”203项(合并),大湘西有其中116项,占57.14%(作者据相关 “非遗”名录统计测算所得)。从地理区位看,域内“非遗”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八十里大南山,尤其是海拔较高的大山区。从武陵山东北部的龙山 “摆手舞”、永顺“茅古斯舞”、“桑植民歌”等,到中部西南部的花垣 “苗歌”、吉首 “苗鼓舞”、凤凰 “苗绣”、新晃 “侗族傩戏”等,形成湖南境内的武陵山东麓 “非遗”集中分布区。雪峰山区从东北部沅陵 “传统龙舟赛”、辰溪 “茶山号子”、溆浦“花瑶挑花”,到中部与西南部的隆回 “滩头年画”、靖州 “苗族歌”、城步 “吊龙”舞等,形成雪峰山——八十里大南山“非遗”集中分布区。从域内行政区划看,3市1州横向比较,集中分布在湘西自治州。该州有国家级 “非遗” 24项,占大湘西国家级 “非遗” 总数44项的54.54%;该州省级 “非遗”60项,[4]占大湘西省级“非遗”总数116项的51.72%(作者据相关“非遗”名录统计测算所得)。可见,域内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境内。

密集度高 域内少数民族 “非遗”分布的集中性,也体现了该区域“非遗”分布的地域密集度高。该域国土面积6.3万平方千米,拥有国家级 “非遗”44项,每万平方千米国家级“非遗”7项,是全国每万平方千米 “非遗”数的4.38倍(全国三批 “非遗”共1 530项,[3]每万平方千米1.6项)。大湘西有省级“非遗”116项,每万平方千米18.4项,是全省每万平方千米“非遗”数的1.5倍(湖南省三批省级“非遗”243项[5],每万平方千米11.5项)。花垣、龙山、永顺等县,“非遗”分布的密集度就更大了。如花垣县国土面积1 111平方千米,拥有国家级 “非遗”4项,[3]按算每万平方千米36项;龙山县国土面积1 736平方千米,拥有国家级“非遗”6项[3],按算每万平方千米34.5项;永顺县国土面积3 809平方千米,拥有国家级 “非遗”10项,[1]按算每万平方千米26.3项。

人均拥有量多 以百万人口为单位,大湘西拥有 “非遗”项目数较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湘西人口1 178万左右,每百万人口有国家级“非遗”4项,是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量的3.6倍,也是湖南省每百万人口国家级“非遗”平均拥有量的3.6倍(2011年末湖南省人口7 119万,[6]湖南省国家级“非遗”82项)。大湘西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省级 “非遗”10项,是全省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省级“非遗”3.4项的3倍左右。人口较少而 “非遗”较多的县,百万人口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就更多了,如永顺县51万人,按算百万人口则拥有近20项。

特色突出 该区域各民族、各地方“非遗”的差异性显著,特色非常突出。一是“非遗”的民族性突出,民族差异性大。域内国家级 “非遗” 全是少数民族的,省级 “非遗”也大多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的 “非遗”总有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呈现各方面的差异性。大湘西各少数民族的 “非遗”互不一样,各具特色,引人注目。二是地方性突出,地方差异性大。地域不同,“非遗” 不同。哪怕同一民族,聚居地区不同,传承的“非遗”也有所不同。“非遗”本身大多是民俗事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习惯地方差异大。三是古朴性突出。大湘西少数民族的 “非遗”传承历史久远,形式质朴。从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到苗族的苗鼓舞、吊龙舞等,莫不带有古朴的文化特质。四是生产生活性与实用性突出。大湘西少数民族的 “非遗”之所以古朴无华,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或者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显示出明显的生产实用性和生活实用性。五是稀有性突出。少数民族 “非遗”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殿堂中,显得珍贵而稀少。

价值巨大 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的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它的特色价值。物以特为贵,物以奇为贵。“特”是指特有、特色、特质;“奇”是指奇特、独特等。大湘西“非遗”渗透着大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打上了大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的烙印,可谓“特” 与“奇”。越是奇特,就越具有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吸引价值。二是它的珍稀价值。物以稀为贵,“稀” 是指稀少、珍稀。以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为依托的少数民族 “非遗”,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迅速变迁的当今之世,传承越来越难,传承至今的越来越少。越稀少,就越显示它弥足珍贵的价值。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奇特价值和珍稀价值,还体现在它的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大湘西少数民族数千年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等,相互之间各不相同,同汉民族也不一样,各自以不一样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积淀成不一样的“非遗”内容与形式,彰显各自不一样的文化特质,有其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大湘西“非遗”是怎样形成的,相互之间有哪些不同,何以不同,其结构功能如何等,亟待深入研究,有其重要多科学的研究价值。大湘西 “非遗”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可用于经济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公益事业开发,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有其突出的经济价值、公益价值。大湘西少数民族的“非遗”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开发成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有着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特点和价值表明,它是大湘西各族人民的瑰宝,是大湘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扶贫攻坚、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这一瑰宝。

二、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濒危性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等多方面的原因,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 的濒危性日趋严重。

传承人员逐渐减少 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的传承人,总体上数量比较多,但呈现结构性危机。一是老年传承人越来越少。老年传承人大多八九十岁,年寿已高,随着他们的逝去,老年传承人就越来越少;二是年龄阶梯性递减。因20世纪50-70年代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六七十岁的传承人不多,即令有,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学的;二三十岁至四五十岁的传承人就更少了;二十岁以下的传承人,还有待培养。这种结构现状呈现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发展态势。三是有的“非遗”后继乏人。我们课题组成员十年前在深入巫傩文化之乡——沅陵县七甲坪镇田野调查时发现,不少巫师后继乏人。该镇胡宅雷坛八十多岁的老巫师胡师傅说:“儿子不愿学,孙子也不愿学;我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女儿不愿学,儿媳也不愿学,孙女、孙媳更不愿学;我再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女婿不愿学,孙女婿也不愿学;我再提出,只要谁愿学,我都教,但眼看就要入土了,也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我学。”同年,我们在泸溪县白沙镇调查时,一位八十二岁的目连戏传承人也慨叹后继无人。这种后继乏人的现象,在大湘西比比皆是。

“非遗”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的播布范围呈现缩小趋势,生产技艺类的 “非遗”,因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缩小活动范围;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等类“非遗”,因现代歌舞、影视、大众体育的普及而缩小着活动范围;民间自发的年节娱乐活动范围,因节前节后外出打工而不得不缩小活动范围。

活态传承难以为继 因传承人后继乏人、村民外出务工、相聚次数少且相聚时间短暂、活动经费匮乏、习俗变迁等等原因,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活态传承处于难以为继的濒危状态,即令开展,召集越来越难,活动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不少项目已经失传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因习俗变迁和传承人后继无人,有的已经失传。如“赶尸”、“筛子端水”、“方桌自转”等等。

“非遗”的濒危,令人揪心;“非遗”的失传,令人痛心。“非遗”的濒危与失传,呼唤我们紧急行动起来,千方百计地保护 “非遗”。

三、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方式

(一)保护原则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必须遵循濒危优先性抢救保护、原真性就地保护、整体性统筹保护、持续性活态保护等系列原则。

优先性抢救保护原则 这是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该原则,一是要高度重视濒危“非遗”,把濒危 “非遗” 的抢救工作安排在保护 “非遗” 各项工作的首位。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搜集整理濒危 “非遗”,尤其是那些没有进入四级保护名录的 “非遗” 项目,必须抓紧抢救性搜集整理。三是要把域内所有“非遗”项目的资料、图片等,实行数字化归档管理,建立域内“非遗”大型数据库。把濒危“非遗”信息资料安排在数据库的首要位置,实行重点管理,重点保护。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对濒危 “非遗”优先安排、优先落实。

原真性就地保护原则 这是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保护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遵循该原则,一是“非遗”的原生态保护,要保护“非遗”原生地的生态环境;二是保护其传承的原有真实状态,保护其原真性;三是 “非遗”原生地的就地保护。移民搬迁中的“非遗”,不能就地保护,也要营造原生地的生态环境。

整体性统筹保护原则 这是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保护中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遵循该原则,一是要注重“非遗”各构成要素、各相关条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使“非遗”传承人、传承空间等各要素、各相关条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得到整体性保护;二是要统筹域内各门类、各项目“非遗”的保护工作,使之重点突出,全面兼顾,有序进行。

持续性活态保护原则 这是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保护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遵循该原则,一是要维护“非遗”保护各方的利益,调动各方保护“非遗” 的积极性,使之有可持续保护的主体动力;二是要保护“非遗”传承的文化空间、生态环境,使之有可持续保护的资源、条件保障和原生态环境保障;三是要在 “非遗”活态传承中保护“非遗”,使之在活动中可持续传承发展。

(二)保护路径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可继续采取 “申遗”保护、原生态保护、文化空间保护、传承人保护等有效措施。

完善“申遗”保护之路 这是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大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申遗” (申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总称)成就特别突出。“非遗”的四级保护体系已经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还有继续努力作为的极大空间。一是还有一大批没有进入四级名录的非常有特色的“非遗”,亟待我们去搜集、整理、申报;二是已经进入低层次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有待我们积极申报为高一层次的保护名录;三是域内尚无世界级“非遗”项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极大舞台和有效保护途径。

坚定原生态保护之路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有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其中既有原生态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有原生态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大湘西少数民族的“非遗”,就要适当保护大湘西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状态,就要切实保护大湘西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而要如此,就需探索几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建立大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非遗”,湘西自治州已经成为国家首批这样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一步可以争取把该实验区扩大到整个大湘西,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努力把保护区建出特色,建出成效;二是在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基础上,建立一批批以少数民族村寨为单位的 “非遗”保护基地,一村一项目,一寨一特色,把 “非遗” 保护落实到一村一寨,使大湘西少数民族村村寨寨开遍 “非遗”的烂漫山花。

强化文化空间保护之路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空间,要保护“非遗”,就要保护其文化空间。一是要保护“非遗”传承的具体场所,如傩戏的雷坛与戏台,“盘弧祭”的盘弧庙、“传统龙舟赛”的比赛河段等等;二是要保护该场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三是要保护特定 “非遗”的文化氛围,营造与该项“非遗”相适应的文化环境。

拓宽传承人培养之路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遗”的关键。目前,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形成四级保护体系,但仍有许多重要事情亟待去做。一是要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保护体系工作落实到位,特别是把省市县三级的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适当增拨“非遗”保护经费;三是要在已有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数;在已有津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完善和强化相关激励措施。四是拓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渠道,尤其是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人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开发型保护之路 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保护困难重重,如经费奇缺、人才奇缺、习俗变迁、环境变化等,仅靠政府拨款,只能是杯水车薪,虽然能救某些燃眉之急,但却难解长久保护之需。要较好地尽可能多地保护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就必须在 “非遗” 开发中保护 “非遗”,走多产业综合开发型保护之路。

第一,旅游产业开发型保护。把大湘西少数民族的诸多“非遗”,开发成观赏、体验、休闲、购买、住宿、餐饮等方面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成亮丽晚会;把大湘西各地 “非遗”所在地开发成极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点;把这些景点、景区链接成旅游环型线路等,在旅游开发中筹措经费,培养人才,保护其中的“非遗”。

第二,农业产业开发型保护。把字植、养殖等方面的“非遗”开发成现代生态休闲体验型旅游农业;把农家烹调、小吃等方面的“非遗”开发成村寨特色旅游餐饮业、特色食品业等。在农业开发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相应“非遗”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

第三,工业产业开发型保护。把传统手工技艺类 “非遗”开发为规模化的手工制造业的工艺品;把生产技艺类的“非遗”开发为自动化机器制造业的工业品……突出这些产品“非遗”文化特质,使这些产业成为休闲体验旅游型工业;成为有效保护相应“非遗”的产业。

第四,文化产业开发型保护。依托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进行文学创作、演艺、动漫、影视、出版等多产业的综合开发,把“非遗”型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既做大文化产业,又做大旅游产业,成为保护 “非遗”的基础产业。

第五,公益事业开发型保护。把传统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与传统体育既作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开发,又作为民间公益事业开发,使“非遗”源于民、传于民而乐于民、兴于民,使这方面的公益事业成为“非遗”保护的基本阵地。

在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 开发中,旅游、农业、工业、文化、公益五业并进,五业渗透,走出以保护性开发“非遗”为切入点,以旅游为主导的五业开发型保护“非遗”的大湘西特色之路。这条保护之路的特色在于:以保护性开发“非遗”为切入点,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使大湘西少数民族村民依托自己的 “非遗”资源,就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有效促进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有效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是一条大湘西和整个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三)保护方法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可供参考的一般方法有重点示范法、差异彰显法、分类分层法、有限筛选法、有序推进法等。

重点示范法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多种多样,依据目前的财力、人力,要想保护,就只能采取重点保护的方法。一是重点保护濒危度高的 “非遗”,这是 “濒危优先”原则的客观要求。二是重点保护名录级别高的“非遗”,这是“非遗”潜在价值、普遍价值、示范价值的客观要求。三是重点保护在 “非遗”体系中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 “非遗”,保护了这样的 “非遗”,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保护其他“非遗”项目。四是重点保护在当地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性“非遗”,保护了这样的“非遗”,能够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

差异彰显法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千差万别,我们必须采取彰显差异的差异化保护方法。一是不同民族 “非遗”的差异化彰显保护方法;二是相同民族同类 “非遗”的异地差异化彰显保护方法;三是同地不同 “非遗”的差异化彰显保护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洞察各地、各民族的各种“非遗”,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种“非遗”,抓住差异,突出差异,彰显差异。

分类分层法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是有层次的,至少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市区级、未入级的五大层次之别。我们在“非遗”多种多样面前和财力、人力等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效保护 “非遗”,就必须采取分类分层保护法。毫无疑问,我们要把某一种类高一层次的“非遗”项目放在第一层次,或者最高层次,而后以此类推。当然。也可以把本民族、本地域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放在第一层次,或者最高层次,然后以此类推。其中的关键,就是确定好分层标准。

有限筛选法 上述方法客观上要求采用有限筛选法。运用该方法,一是要在众多的 “非遗”种类中,筛选某一种类的“非遗”项目作为重点示范保护对象;二是要在诸多差异性“非遗”中;筛选某一点或者某几点差异作为彰显保护对象;三是在多层次“非遗”中筛选某一层次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非遗”作为层次性保护对象等等。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就在于制定出正确筛选有限保护对象的相应标准。

有序推进法 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对象、原则、途径、方法告诉我们, “非遗” 保护千头万绪,要使“非遗”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就必须采取有序推进保护法。一是要使重点示范推进有序;二是要使差异彰显有序;三是要使分层保护推进有序,四是要在有限保护中显现无限的推进中有序;五是要使整个“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井然有序。

(四)保护模式

保护“非遗”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涉及各个方面,为此,必须多层面广泛筹措资金,制定、完善和强化 “非遗” 保护的计划、措施。在筹资、传承等方面,需要探索保护 “非遗” 的可行性模式。

筹资模式 可供大湘西借鉴的筹资模式有政府项目投资、广吸社会捐资、村民以义工代捐等,借此进行“非遗”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放“非遗”传承的相应补贴。

组织模式 在传承活动的组织方面,可借鉴社区广场舞的操作办法,把“非遗”传承同村民闲暇娱乐融为一体,使村民在休闲中自觉传承本村的 “非遗”瑰宝。侗族歌舞等类“非遗”就是寨民休闲时在鼓楼等公共场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其实,在历史上,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的传承,都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娱乐性组织方式进行的。这种传承组织方式既可以传承 “非遗”,又可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村民在保护“非遗”和新农村建设中,深感其乐融融。

管理模式 大湘西“非遗”传承型保护的组织管理模式由领导机构、实施机构、补贴激励和人文精神传承等紧密衔接而成。一是设立由村寨两委、寨老、传承人、村民代表组成的“非遗”传承保护组织管理领导小组。二是由寨老、传承人、村民组成传承活动小组,必要时聘请技术顾问参与指导。三是从所筹经费中抽取部分,对参与传承活动的人员给予适当补贴,以资激励。四是寓文于传,寓教于传,领会“非遗”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风格特点、方法技巧,通过讲解、传授,使参与者融于神、会于心、现于行,使之得到传与承,得到发扬光大。

四、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主要措施

我们要持续保护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就要采取系列长效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许多人认为 “非遗”保护难度大,经费需求量大,政府承担不了,老百姓承受不了,只能顺其自然。诚然,在文化急剧变迁的当今之世,许多 “非遗”都将濒危,甚至灭绝,这将是难以避免的惋惜之事。但是,我们必须改变无所作为的观念,提高认识,完全可以比较多、比较好地抢救性保护 “非遗”。

提高保护“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大湘西少数民族 “非遗”既是大湘西文化多元化璀璨的明星,又是大湘西文化产业和经济开发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提高保护 “非遗”对于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非遗”对于维护大湘西、武陵山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保护“非遗”资源,对于大湘西各族人民开发“非遗”、脱贫致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该地区旅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保护“非遗”紧迫性的认识。在少数民族文化大变迁中,我们要提高“非遗”濒危紧迫性的认识,把保护“非遗”作为当前大湘西文化战线的首要紧迫任务抓紧抓好。

提高“非遗”保护方式多样性的认识。大湘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是多途径、多层次、多阶段、多手段、多方法的,我们既可以原生态保护与开发,也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原真性、仿真性恢复性保护等。

(二)政策扶持,政府主导

大湘西各级政府必须依据 《“非遗” 保护法》,完善和落实保护“非遗”的扶持性政策,拟定 “非遗”保护的计划、规划,部署、引导、协调、督促保护 “非遗” 的重大活动,在经费、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政府成为保护“非遗”的大本营。

(三)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保护“非遗”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群众性行为,必须动员、组织各族干部群众,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和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非遗”的活动中来。

(四)构建信息平台,强化环境保护

构建信息平台 一要构建 “非遗”数据库,二要构建地方“非遗”保护、开发的组织、协调、监控信息管理系统,三要构建地方“非遗”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为“非遗”保护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

强化环境保护 “非遗”的保护传承有其特定的环境,保护“非遗”,就要保护它传承的环境。要保护 “非遗”传承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保护传承的习俗与文化环境,保护传承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非遗”开发的经济环境。为此,就得综合治理环境,建立和完善“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基地,落实保护区、保护基地的各项措施,使“非遗”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得到传承弘扬。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大湘西人的共同努力,矢志不渝,一定能够保护好域内“非遗”瑰宝,使大湘西“非遗”奇葩常开不谢。

[1]龙兴刚.永顺县:湘西自治州非遗数量最多的县 [DB OL].三苗网,http: bbs.3miao.net,2011-04-17,16: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湖南省怀化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DB OL].华夏经纬网,http: www.chinayi,2010-06-18(源自 《威海晚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DB OL].富客网,http: fy.folkw.com;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 OL].互动百科,http: www.hudong.com.

[4]龙莹,彭世贵.湘西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DB OL].土家族文化网,http: www.tujiazu,2012-06-29.

[5]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布[EB OL].张家界VIP旅游网,http: www.zjjvip.com,2012-05-05,19:14:54.

[6]叶汉民.湖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今日在长沙召开 [DB OL].湖南红网http: www.rednet.cn ,2012-03-06,20:14:57.

猜你喜欢
名录湘西少数民族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生产商名录
湘西 国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