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路线探讨

2012-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2年36期
关键词:海口市绿色生态规划

张 磊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1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背景分析

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丰富、湿热同季、雨量充沛、夏长无冬,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口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40%,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自1992年以来,海口跨入“中国城市综合环境实力50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国家战略定位要求。2010年1月4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计划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建设国际旅游岛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力图将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2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思路

1)海口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SWOT分析。

优势: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即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海口市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太阳能资源丰富、工业比重较小,具有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

劣势:虽然海口市是海南省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海南建省较晚,各种产业的发展缺少较成熟的环境背景,社会建设和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城市建设相关产业和技术相对落后。加上海南省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岛屿省份,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受制于岛屿经济,城市建设资源与能源大量依赖于岛外市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机遇:从国家对海南省的战略定位以及海南省自身的发展要求出发,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国际旅游岛的门户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符合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

挑战:海南省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区,属于热带海岛型气候,同我国其他地区在气候和资源条件上大为迥异。同时,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战略发展需求和建设重点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因此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其他省市的先进模式,需要探索符合海南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

2)海口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基本思路。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贯彻绿色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城市,有效促进城市在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重要发展模式。

3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路线

1)建立指标体系、完善生态规划。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将“绿色”和“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当中,以“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来引导城市发展。要做到绿色生态规划先置,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明确生态底线,在生态底线之上构思城市绿色发展规划方案,指导后续规划程序。因此,海口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首要任务是顺应海口市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生态承载力为依托,建立海口市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的控制型和引导型绿色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 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口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海口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对于海口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而言尤为重要。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海口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环境治理“四大工程”,争取到2015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3)巩固景观绿化、建立生态屏障。海口市应继续巩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的创建成果,以发展和保护为原则,加大力度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程,扎实推进景观绿化工程,为实现城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推广绿色建筑、节能跨越发展。建筑是城市构成的基本细胞之一,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建筑能耗占我国商品总能耗的比例高达20%~30%,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于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海口市编制了《海口市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约200万m2的绿色建筑和2个绿色生态示范区。到2015年年底,全部新建建筑强制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强制项要求。到2015年,全市实现既有居住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达到150万m2,打造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示范项目10项,旧城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既有建筑30%以上需完成绿色节能改造。

5)完善慢行道路、打造绿色交通。海口市是我国首个将全市纳入绿道慢行系统规划的省会城市,而且也是我国首个将绿道慢行系统进行专项规划的城市。目前,《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已经通过评审,《海口绿色交通发展战略》已经形成初步成果,《海口绿色慢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正在编制中。进行绿色交通规划有利于海口旅游品质的提升,对于海口打造绿色生态城市,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都有重要意义。

根据《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海口市将结合旅游需求、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等特点,构建“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出行模式,建立覆盖全市的慢行休闲绿道网络,以江、河、海及无缝公交体系为蓝脉,以绿道为骨架,打造一个完整的休闲、生活、娱乐的城市绿色慢行休闲系统。

该规划将分期实施,近期先实施启动区,其规划范围包括沿海、沿江的几个片区——西海岸、海口湾、海甸岛环岛路、南渡江西岸滨江地带,以及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将启动区内现有各段慢行道打通,连接滨水主要景点与老街,打造特色的滨水观光及南洋风情型慢行道,并且结合在建的海甸岛环岛路、万绿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南渡江十里画廊以及现状的西海岸慢行道,形成海口市特色的景观走廊和慢行通道。

远期,海口将继续完善慢行道规划,尽可能地将各个重要景点、广场公园、中心商业区、特色区和特色街道连接起来,构建全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使通道保持连续性及通达性,将慢行交通通道与公共交通枢纽站相连,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无缝换乘,打造休闲慢行和生态慢行空间环境,形成新的人居生活方式,成为海口新的“城市名片”。

猜你喜欢
海口市绿色生态规划
睡觉的猫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中秋之夜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海口市乡村中学为例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