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移”进新生活(五)

2012-08-15 00:47李友明杨艳郭舒曼曾稚
四川水力发电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卖部移民

李友明,杨艳,郭舒曼,曾稚

(凉山日报社,四川西昌 615000)

人物:印波——移民姑爷的致富路

从孟连县城出发,汽车沿着蜿蜒却平坦的公路前行,车窗外茂密苁蓉的原始森林风光一晃而过,耳畔阵阵悠扬的葫芦丝声似有似无。约摸二十分钟后,汽车一拐驶进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经过一夜雨水的洗刷后泛着古朴的光泽,各家敞开的大门里不时飘来阵阵饭香。远远看见一栋朱红色的建筑,同行的孟连县移民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就是印波的家了。

富丽堂皇的小洋楼

第一次来到印波的家,我们着实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面前这栋面积为268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装修得可用“富丽堂皇”来形容:气派的铁艺大门一推开便能看见宽敞的院坝,院墙左右两侧栽种着四季常青的发财树;楼房外墙通体刷成淡朱红色,窗框、转角等处均装饰着各种图案的白色浮雕,两层楼之间的墙壁上一只正欲展翅翱翔的孔雀铜饰十分惹人注目。

客厅向外延伸出一个约有2平方米的地台,伫立着两根雪白、高大的罗马柱,连一个成年人也环抱不住,柱子两端的祥云图案更是雕刻得栩栩如生。

走进房内,客厅也是出乎意料的宽敞。被客厅中央一张木质茶几所吸引,粗略估计其长度竟在2米以上,与普通的会议桌无异,凑近一看上面原木特有的纹理也清晰可见。茶几后是一张也由原木加工制作而成的沙发,比茶几稍长,由于表面喷上了清漆所以摸起来并不扎手。房间内其余家具和液晶电视、家庭影院等电器的尺寸都比一般家庭使用的大,但摆放在这偌大的客厅中却也并不显得拥挤。

从客厅一侧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卧室也全都是按照欧洲宫廷风装修,看上去奢华、大气。但细节处仔细一看,高高翘起的屋檐、窗台上的石虎花、墙上驱邪避凶的竹篾编制物……无一按照傣族传统习惯来布置。整栋房屋光装修就耗资近6万元,也许这在一些大城市算不得什么,但在孟连这样一个偏远县城却是极高的成本了。

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不由得发出连连感叹,这真是我们走访过的所有移民中房屋修建得最漂亮的。而房子的主人印波却笑着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也是几年前的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原来在老家的时候种过桔子树,但是卖不上价,一年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下来才挣得到2000多块钱,还不够糊口的。”印波口中的“老家”指的是云南省永善县溪洛渡镇三坪村。

三坪村地处金沙江峡谷地段,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所限,这里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出于生计,同时也不甘于贫困,20岁的印波放下锄头改行跑起了运输。

“跑运输虽然比务农挣的钱要多一点,但是跑长途特别累,而且收入经常不稳定,人家有货你就拉,没货就在家里面闲坐着,饱一顿饥一顿的。”仗着年轻身强力壮,印波还是一直坚持从事着这份工作。由于肯吃苦,许多同行不愿意拉的货物他都抢着拉,渐渐得到了许多客户的称赞。时间一久也形成了固定客源,还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货车。

2004年,印波正在位于溪洛渡电站上游施工区的三坪变电站和朋友一起承包工程,听说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即将搬迁,这不禁让事业刚刚稳定下来的他为未来担忧起来,“搬迁以后我靠什么为生?还是跑运输吗?”“安置地那边的货运情况怎么样?比在这里还困难吗?”……印波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和焦虑。

几夜的辗转难眠,印波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两年我事业渐渐有起色的原因不正是因为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为我们周边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发展机遇吗?它投产发电以后造福的更是全国人民。在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面前,我咋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拖大多数人的后腿?”这个想法顿时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了他混沌的内心。

2005年,在当地移民局和三峡集团领导的欢送下,印波开着他的货车以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第二批移民的身份与父母一道来到了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猛犸村。

农民—司机—家俱老板

因为没有其他的技能,搬迁到新家后印波还是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在勐马镇跑运输。都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初来乍到的印波虽然对勐马的运输市场不太熟悉,但在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网后,找他拉货的人越来越多,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商机。

“历史上孟连就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勐马镇离缅甸只有22公里,每天都有很多货物经过这里销往国外或者运到国内。这些来来往往的货就是我们跑运输的机会,在这儿搞运输比在老家容易得多!”印波的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惊喜。

边境频繁的贸易往来给印波带来了接踵而至的挣钱机遇,最多的时候月收入高达1万元钱,比原来在老家务农一年的收入还高。随着经济情况日渐改善,他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第一笔存款,第一辆私家车。

在孟连,印波还找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也是在跑运输的时候,我到她家的砖厂去拉砖才认识的。”彼时的“她”是全寨子里最漂亮、最勤快的傣族姑娘,身边不乏众多追求者,却独被印波的真诚所打动,嫁入他家做了移民媳妇。

婚后,夫妇俩很快有了一双儿女,四个人的小家更加完整。初为人父的印波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比以前更加重大。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鼓足浑身干劲起早贪黑把运输生意越做越大,家庭条件也越来越宽裕。

2007年,印波耗资40万在猛犸村新修了一栋楼房。新家建成后,他带着妻女从原本与父母一起居住的移民安置点搬出来住进了这栋漂亮的房子,引得许多当地人也羡慕不已,大家都夸印波是全寨子最能干的移民姑爷。

2010年,事业顺利、家庭美满的印波在从事了近10年运输行业后改行做起了木制家具生意。他在自己搬迁后得到的补偿土地上盖了一间家具制造厂,把从缅甸进口的木料运到这里进行加工、设计,打造成一件件质量上乘、款式时尚的茶几、写字台、沙发等家具,再销往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我们在他家客厅看到的不少家具就是他自己生产的成品。

“轰轰轰”,在印波的家具厂里,三名工人正伴着机器的轰鸣声熟练地打磨刚刚才运到的木材,有细碎的木屑在空气中飞扬。经营木制家具生意具体的利润印波不方便透露,但据记者观察绝不会比跑运输少。

除此之外,颇有经商头脑的印波同时还在做橡胶苗生意,将从农户手中购买过来的橡胶苗贩卖到外地,赚取中间差价。他告诉记者,要想在一个地方求发展、谋出路,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当地的经济环境中,而他现在已经完全融入到勐马的经济环境中了。

“喂,这个生意好不好做嘛?”

“货源可以保证吗?”

“那好,算我一份!”

……

采访中途,印波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他的一个朋友游说他一起合伙做橡胶生意。看来,他这几年又有得忙了。

印波说他搬迁过来之后由于工作繁忙没回过几次老家,可每次回老家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开车回老家用了32个小时,第二次用了24个小时,最近一、两年只要19个小时,老家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他眼中满是对故乡割舍不下的眷念。

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儿子步履蹒跚走过来赖在印波身上撒娇,孩子虽然口齿还不清楚却带有明显的当地口音。印波充满慈爱地看着怀里的小人儿说,自从儿子出生以后还从没有带他回过老家,等再长大一点还是要带他回去看看的,让他知道自己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农民到司机,再到家具厂老板,印波借着移民的契机一步步走上了他的发财路,现在附近村里的人提起这位移民姑爷都会竖起大拇指。谈到未来的发展,他信心满满地说:“等到从澜沧到勐阿的二级公路修通了,孟连的机遇会更多,到时候生意肯定就更好做了。”

人物:田桂琼——边地的迎春花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祖国西南边地的一颗温润灵秀的“绿宝石”,这里有傣、佤、拉祜等少数名族世居于此,当地人善良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时常让游客有深深的归属感。由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勐马盛产各种经济作物,香蕉、橡胶、咖啡等品质均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里与缅甸接壤,边境贸易频繁,每天都充满各种巨大的商机。田桂琼的新家就处在这清秀温柔的地带。

故土难离

信步走在孟连县勐马镇勐溪一组里,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统一规划的房屋在道路两旁一字排开,各家各户门前都栽种着青花椒、白魔芋、砂仁等永善盛产的作物,让人恍惚之间生出身在永善的错觉。

田桂琼今年32岁,原居住在云南省永善县溪洛渡镇三坪村。22岁时,她与丈夫初次在昆明打工时相识,两个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俩一直在老家务农,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

田桂琼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地却很少,24口人总共才有近二十亩土地,平均分到他们夫妇俩手上后更是少得可怜。但这位勤劳坚韧的传统中国妇女非但没有因此心灰意冷,放弃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反而凭着一双巧手在地里种上了黄瓜、花椒、梨等各种作物,还在自己家里养起了土鸡。

“只要是适和当地气候和土质的作物我们基本上都种过了,就这个样子一个人一年也只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更不要说发家致富了。”提起当初日子,田桂琼有一肚子苦水倒不完。

婚后不久,田桂琼和丈夫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看着呱呱坠地的孩子,两个年轻人第一次尝到了为人父母的喜悦。可随着女儿日渐长大,两人的眉头却是越锁越紧。

“你想嘛,现在小娃娃的奶粉、衣服、尿片哪样不要钱嘛,家里面本来就不宽裕,有了娃娃以后就变得更老火了。我们是自己不吃不喝都舍不得亏了她一点,但是不管再咋节约钱还是不够用。”田桂琼无奈地叹了口气。

急于突破生活窘境,但又无一技之长在手,田桂琼夫妇就在现实和希望的煎熬中艰难度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

那一年,一条重大的消息在田桂琼所在的三坪村和其他周边几个村庄炸开了锅: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的国家巨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将落户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接壤的金沙江峡谷段。

很快,水电站业主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当地移民局领导为包括田桂琼在内的所有翘首企盼的村民带了的更加确切的消息:工程施工区范围内的乡镇将安照相关规定外迁,三坪村就是此次涉及移民搬迁的村组之一。

田桂琼和丈夫隐隐意识到这是一条可以改变他们目前生活窘境的路子,所以在当地移民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宣传动员工作时,他们主动在移民安置协议上签了字。

问起田桂琼当初为什么那么毅然决然地同意搬迁,难道不害怕来到新环境后会不适应吗?她淡淡地笑着说:“刚来肯定是不习惯的,但时间一久还是没觉得没啥了。当时就想着这儿的情况再坏也不过就是跟老家一样,农民嘛,只要有地,手脚勤快点走到哪都能活。”她的眼中透着一股移民特有的韧劲,那是一种长期与新环境磨合后沉淀下来的坚持与淡定。

田桂琼永远记得搬迁当日的情景:那天,阳光从没有那么刺眼过,三坪村一改往日冷清沉闷的模样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各家各户都进进出出地忙着搬运家具、行李,三峡集团的代表和乡镇领导在一旁热情地指挥众人把物件摆放到早已停在那里的大卡车上。每一个人都在高声谈论他们移民新身份,谈论着即将开始的生活,脸上满满的都是期待。

田桂琼最后一遍检查没有遗忘的物品后,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她曾经的家。她细细地摩挲着光秃秃的墙壁,那上面的每一条裂缝都装满她过往的回忆。空荡荡的屋子里似乎还能听见她和丈夫婚后的欢声笑语和孩子落地时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对故乡的留念盈满了眼眶,田桂琼抱着已经一岁零七个月的女儿久久地注视面前的房间,想要把它永远刻在脑子里。最后在丈夫的一声声催促中,她恋恋不舍地关上了那扇熟悉无比的大门。

致富生机

“噼啪、噼啪”,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田桂琼一家三口坐上了系着大红花的溪洛渡水电站移民专用车。随着汽车的发动,曾经熟悉的场景在眼前渐渐消失。但他们心中只有不舍,没有难过,因为他们知道当下一阵鞭炮响起时,他们的生活将翻到全新的一篇。

按照协议,田桂琼一家被集中安置到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勐溪一组。勐马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四季如春的气候、开阔肥沃的良田、热情淳朴的民风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都带给了他们满满的惊喜,田桂琼对发家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

移民的迁入为勐马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看到由于移民安置点刚刚新建完成,周边的商店并不是很多,许多移民需要步行十多分钟到街边的商店里购买,很不方便,颇有一些经济头脑的田桂琼盘算起了她的生意经。

“我和老公商量以后,决定用移民补偿款把房子的大门改一下,做成店铺门面的样子,再在客厅墙上订做一些玻璃搁板,可以进一些食品和杂货摆在上面卖。”在田桂琼和丈夫的亲自动手装修下,一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移民小卖部就这样在孟溪一组开起来了。

令两夫妻没想到的是,小卖部的生意从一开张就好得出乎意料。由于地方近、少走路,而且又是三坪村老乡开的,移民们都愿意到他家店里购物。买完东西后大家伙常常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渐渐地,田桂琼的小卖部成了移民们新的“聚集地”。

田桂琼家的小卖部每天生意源源不断,最多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2000元,平均一星期进一次货,每次进货额将近一万元。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田桂琼家一个月光靠开小卖部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搬之前把最好、最坏的情况都想了一遍,但是根本没敢想可以像现在一样一个月挣的钱比以前一年挣的都多,不仅不用担心基本生活了,还能有多余的钱存起来以后留给娃娃读书用。”田桂琼说这话时眼中全是掩盖不住的喜悦。

为了到县城进货方便,2006年田桂琼和丈夫还花3万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而此时,家里已经有一台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了。

闲暇无事的时候,夫妻俩喜欢载上大女儿和搬迁后才出生的小儿子开车到处游玩,沿途洒下一路欢歌笑语。“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每次赶集都是靠走路,一走就是个把小时。但是现在我们居然可以开着自己的车到处去耍了,那个时候哪想得到哦!”田桂琼不由得感叹道。

橡胶业是孟连县的支柱产业,不少当地群众因此脱贫,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今年,经过一番考察,田桂琼夫妇发现种植橡胶利润空间大,价格稳定,且当地橡胶市场成熟,是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两人索性将自家分配到的3亩土质肥沃但不适合种橡胶的土地出租给别人,用这几年积攒下来的14万元,连同从亲戚那里借得的11万元,共计25万元承包了30亩橡胶地,全身心投入到橡胶种植中。

刚开始由于缺乏经验,田桂琼夫妇便向当地从事橡胶种植业多年的胶农学习技术。两人边学习边摸索着实践,遇到困难虚心讨教,很快就学会了橡胶的基本种植技术,除草、打药、施肥,无不是二人亲自上阵。在他们的悉心栽培下,地里的橡胶树长得又大又好,并很快就见了效益,纯收入达6万元。

两个孩子年纪还小,都需要田桂琼照顾,管理橡胶园的重担就落在了丈夫一人的肩上。每天看到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园里回来,田桂琼都心疼不已。但丈夫却安慰她要想过上好日子,辛苦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等明年我们把账还完了日子就更好过了,娃娃以后读书的钱也要不到多久就存够了。”笑靥绽放在这个乐观、坚强的妇女脸上。

在采访中,田桂琼说了很多次“没想到”。她没想到一座水电站可以改变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没想到一次搬迁让他们过上了原先不敢奢望的好日子。她说,她不是对生活有很高要求的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现在的生活她很知足。

人物:郑志荣——移民村里的“老板娘”

远处种满茶树的山丘半躲半藏的隐现在云雾里,山丘下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河水清澈透底;田埂边的稻田整齐划一、丰收在望,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跃然眼前,连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山水田园的幸福气息。

这正是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勐溪1组移民安置点的美丽景色,这里居住的是至2004年来云南省永善县溪洛渡水电站搬迁安置的近百户移民。

经过1条笔直的大道,再转个弯,只几步,我们就在宁静祥和的勐溪1组里,找到了组里的一家小卖部,小卖部仅10平方米,店面虽不大,店内的货品倒是品种齐全、琳琅满目。

这家小卖部的老板娘正是郑志荣,她的小卖部就开在经改造的自家屋里。

见到郑志荣时,她正忙碌着招呼“客人”,因勐溪1组旁驻扎着部队,她的客人们都很特殊,全是身着军装的官兵。

“老板娘,拿2瓶矿泉水。”“老板娘,买块肥皂。”混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方言,郑志荣倒是应付自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脱口而出,“好的,找你一元。”“来,肥皂拿好。”正里外忙碌着的郑志荣肩上挎一黑色小包,长头发高高束着,紫色的雪纺衫映衬着姣好的面容,让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妇女。

郑志荣一边张罗着生意,一边抬凳子让我们坐下,“大热天的,快先喝点饮料解解渴。”郑志荣麻利地打开冰柜拿出好几瓶冰冻饮料,让我们坐下慢慢聊。

勐马镇上的小卖部

郑志荣是2006年从云南省永善县农场村糖房1组搬迁至此的移民。在永善县农场村生活时,由于自家土地少,仅种植了一些花椒、花生、玉米等供自家人食用,年纪轻轻的郑志荣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早早地就外出打工了。

直至2006年启动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时,郑志荣才结束打工生活从外地回到老家,郑志荣与丈夫结婚后,由于丈夫李春雷不是同村人,按政策属随迁人口,全家4口人一同集中搬迁安置到了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勐溪1组。

刚搬来时,一向忙碌惯的郑志荣因有孕在身,没有外出工作,暂时呆在勐马镇家中安心养胎。生下二儿子李吉聪不久,郑志荣就闲不住了,她打算“谋点小生意做,增加家庭的收入”。

经过郑志荣的用心“考察”,勤劳聪慧的郑志荣决定在勐马镇上开一家小卖部。

说做就做。郑志荣跟丈夫李春雷商量好后,没几天功夫,郑志荣就在勐马镇正街上找到一间“很小的门面”,她立即独自跑去孟连县城进了1万余元的货品,再找车拉回了勐马镇,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现实并非总如人愿。由于勐马镇人口稀少,再加之勐马镇地处云南与缅甸交界的边境,距离缅甸关口仅22公里路程,多数为过路车,郑志荣的小卖部生意一般,仅够维持家里人生活。

直至2010年7月28日,郑志荣家所在的勐溪1组突然进驻了部队,大量的官兵驻扎在了村里。颇有些经济头脑的郑志荣有了更新的想法,“我想在家门口开一家小卖部,部队就是最好的消费群。”

生意的“技巧”

当年9月,郑志荣果断结束了勐马镇上的小卖部,将自家门口原统一规划设计为猪圈的地方铺上水泥,砖砌了一间约10平米的“店铺”,店铺的后门连通自家的院坝,这样一来,院坝里可以摆放一些货品,同时也方便了家人打理生意。花费2万余元进购了第一批货,郑志荣的小卖部就在家门口开张了。

不出郑志荣所料,选择在部队驻扎的地方开小卖部,是郑志荣“一次正确的选择。”小卖部开张后,生意一直不错,官兵们平常需要的生活用品等都能在郑志荣的小卖部里买到,聪慧干练的郑志荣还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购了桶装矿泉水、时令水果等货品。

“这两天天气热,冰冻矿泉水、桶装水,还有水果都十分好销。”还没聊上2句,不停地有人来购买货物,郑志荣就又开始忙碌起来。

趁着这个时间,我们仔细地打量起了郑志荣的小卖部:2个货柜挤满了各式饼干、方便面等零食;靠门边的1个货柜里整齐摆放着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店里摆放着4个冰柜,冻满了饮料和水果。在另一边的小货柜上,还有一些孟连县出产的白魔芋丝、普洱茶等特产礼盒,“进些摆在这,有时候官兵们放探亲假回去还可以就近买点回去,反正我基本都是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货。”简单的一席话,可以听得出来,郑志荣非常有经济头脑。

在右手边镂空的货架里,我们还发现摆放着一台黑色的台式电脑,“平时不忙时我就上网看连续剧,打发一下时间。”看来,对于郑志荣而言,她的“守店生活”还算是乐趣无穷。家中的电脑已买了2年了,小学未毕业的郑志荣很愿意下功夫,自己“钻研”学会了使用电脑,“现在上网看看电影、聊聊天我还是会的。”

说话间,正好有人过来想在郑志荣的电脑上下载一些软件,郑志荣依旧用普通话笑呵呵地说:“去吧,你自己下载,这些高科技的我就不会了。”

忙碌了好一阵子的郑志荣正准备坐下休息片刻,拉桶装水桶的货车开到了自家门口,郑志荣一手提2只空桶,麻利地与师傅一同来回搬运了5、6趟,才将已经售卖完的空桶全部运到车上。“2、3天没来拉桶了,看嘛,都堆了30多个了。”郑志荣跟我们说道,一桶纯净水卖7元钱,自己能从中赚1元钱,“反正薄利多销嘛!”

同时,经过近1年的经营,加之生意不错,货物需求量也大,郑志荣掌握了许多做生意的“技巧”。进货时再也不需要自己跑到县城去批发了,只需一个电话,送货的货车很快就开到家门口来,“现在这样,方便省事多了。”

从郑志荣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她的聪慧大方,她的幸福笑容里,荡漾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新家

在勐溪1组生活了5年,郑志荣早已习惯这里的气候和生活,“气候比我们永善还是好多了,这里雨水多,冬天也不冷,比起老家冬天的那个寒冷劲,这里舒服多了。”

家中的2个儿子,也同样早已融入这里的生活。理个小平头、有些小调皮的大儿子李吉龙今年11岁,已经在“勐马中心完小”读六年级了。

今年7月,李吉龙还参加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举行的“溪洛渡库区移民学子三峡行活动”,与150名溪洛渡库区移民的中小学生、教师和移民干部一同参观游览了三峡,“这个小家伙性格大方,在重庆时还请大家吃冰棒呢!”当时负责领队的孟连县移民局副局长相娥根告诉记者,通过6天的行程,移民师生和移民干部们赴重庆沿江而下,直抵三峡大坝所在地,一路感受了三峡高峡平湖的美丽风光和三峡库区移民的新生活。

当我们正想问2儿子李吉聪的情况时,刚从学前班下课回家的李吉聪从后门窜了出来,“妈妈,我回来了。”李吉聪刚满5岁,长得虎头虎脑、黝黑结实。李吉聪很是可爱,当我们说给他照相时,小家伙立即用一口孟连口音回答到:“要得!”郑志荣在一旁说:“我家这个小儿子,最喜欢的就是照相了。”

郑志荣一天到晚在小卖部里忙碌着,丈夫李春雷也有自己的“大事业”——自家的20亩果园。搬迁到勐溪1组后,郑志荣家按照政策分到了3亩土地,郑志荣与丈夫将自家的3亩土地全部承包给了外地商人种植香蕉,每年能有3000元的收入。

2008年,丈夫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0亩土地的热带水果,据郑志荣讲,李春雷在永善时未种植过果树,到勐马镇居住后,才开始学着当地人种植适应热带生长的水果。现在20亩土地里种植着满园菠萝蜜、桃子、李子等果树。“明年菠萝蜜就开始收成了,品相好的一个菠萝蜜能卖四五十元呢!”郑志荣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憧憬。

现在,郑志荣在家经营着生意不错的小卖部,丈夫李春雷打理着载满希望的果园,2个儿子都已在勐马镇上读书,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安定。

我们起身准备告别时,在郑志荣家门前的花台里,看到郑志荣精心种植的各类植物:不但有远从1000多公里外的“老家”移栽来的青花椒、砂仁、柑橘等特产作物,还能在花台里找到“新家”孟连县才有的大香菜、石虎花等傣家人喜种的花草。

花台里,高矮搭配、色彩各异的植物生长在一起,如同郑志荣一家,在这片崭新的沃土上,向着明媚的阳光,呈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和谐移民新生活景象。

猜你喜欢
小卖部移民
除夕,扫街扫出了愤怒
抢生意的馒头
国王的小卖部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百字快讯
百字快讯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