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2012-08-15 00:47蒋海英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儒学时期

蒋海英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以其特有的实践形式客观存在着,只是称谓不同而已。各个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百花齐放,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状态,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无统一的统治者,学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出身不同、立场各异的思想政治教育家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儒、墨、道、法等各个流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

1.1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学说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之后的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明人伦”、“行仁政”。他主张关注民生,使老百姓具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在此物质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还明确提出了“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荀子综合诸子之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加工改造,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强调礼法并用,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使人弃恶从善中的重要作用。

1.2 道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老子,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应顺其自然,不应将其主观意志强加于社会政治生活,要最大限度地不干扰民众的生活,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多方面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做了极大的丰富和发挥。他以“齐物论”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构建起了以反对有为政治、否定一切人为之治和厌世、混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1.3 墨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他看来,人人自爱、自利而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战乱不止的根本原因,“天相兼相爱则治”,并认为兼爱就是仁,仁就是义,义和利是一致的,必须义利结合,爱人必须利人,“利人利天下”是仁者最高的目标追求。他从思想、组织、经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来保障“兼爱”思想的贯彻实施,并重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通过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贤士”来宣传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4 法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起源较早但成名较晚的法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战国中期才逐步发展成熟起来。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国家长久治安的根本在于“民”和“民心”,并提出“始爱于民”、“民富”、“民福”等思想。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释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其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纪元。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主张君权至上,提出了以“君子至上”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他崇尚法治教育,强调严刑峻法的重要作用,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2.隋唐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但统治者们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各种思想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大繁荣时期,中国封建思想政治教育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套兼容并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套理论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其的深入发展。

2.1 隋唐时期的君道论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君道论系统总结并深入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它是以封建帝王为核心的君臣群体所共同创造的,是封建帝王的治国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文精髓是民本论,隋唐诸帝都把民本列为君道之要义,视重民为安国定邦的手段,在主张重民、畏民、阐述“国以民为本”思想的同时将其付诸政治实践。“民贵君轻,将民众之根本利益视为现实政治的中心着眼点;民为邦本,在政略措施上主张行‘爱民之政’,实行重农政策;安境息民,提高广大民众的地位,改善其物质生活水平;量才授任,惩治贪赃枉法,为民服务,‘共成治道’”[2]。这是对春秋时期管仲“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深入阐述。

(2)孝治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隋唐诸帝对忠孝之道推崇备至,主张“以孝治天下”,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孝治思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忠即孝。在春秋战国时期,孝主要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兄长的敬养,服从家长的权威和意志,隋唐把这种家庭伦理发展到政治规范,移孝作忠,倡导臣僚对君主的忠,忠既是孝,忠孝一体是臣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这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人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将封建社会伦理关系进一步归结为“忠孝”,突出“忠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法制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隋唐诸帝都十分重视“法”这个权力要素,他们以法定制,依法行政。“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法规体系,而且还健全了严格的司法行政制度”[3]。如隋文帝的《开皇律》不仅奠定了隋唐法律的基础和框架,还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们认为法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法自君出、狱由君断”,将封建礼教法律化,重视“以法治吏”,并认为法应该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修改。这一系列关于“法制论”的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倡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形成了更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4)人才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隋唐诸帝在治国理念上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在选才时将德放在首位,主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重视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是隋唐诸帝“人才论”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期也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墨子就主张培养有德有才有益社会的“贤士”来担当利国利民的职责,提出“尚贤”的主张,即任人唯贤、任人为能,不以恩怨、不拘出身来选拔人才。隋唐时期的人才观在此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重视人才,还创立了与选拔人才相配套的科举制度,将教育、选才、任官一体化,为隋唐统治者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2.2 隋唐时期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儒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到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使儒学一度呈现衰落之势。到了隋唐时期,儒学作为统治术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再次凸显,备受隋唐诸帝的推崇。他们不仅利用儒学的纲常伦理思想来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还将儒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中心内容,使儒学的理论形态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改善。王通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扬儒学;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并将其定位为国学;柳宗元的“道论”和韩愈的“道统论”在阐述传统儒学思想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儒学内容,使儒学在复兴的同时获得了发展。但当时儒学并不是一枝独秀,各有所长的儒学、道教和佛教在竞争中互相吸收和渗透,最后形成了“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隋唐时期的儒学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言,更受统治者重视,其地位更加凸显,内容也更加完善和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3.春秋战国时期和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

3.1 两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共同点

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相同,即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士或君子等奴隶主阶级需要的统治人才,并试图通过“诗、书、礼、仪、乐、春秋”等具体内容的教育,以到达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教化民众的目的;孟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教育和封建气节的养成,培育符合封建社会所需要的统治人才”[4];隋唐时期,统治者通过各种学校以及科举制,推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都包罗万象,各派思想兼而有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各种学说“争奇斗艳”,纷纷提出并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隋唐时期,形成了儒学、佛教和道教对立并存的局面,三教在观点上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形成了“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后,都以人(民)为其理论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民富”、“民福”以及“仁者爱人”、“明人伦”等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阐释的;隋唐时期的“民本论”、“人才论”、“孝治论”、“法制论”等理论也是紧紧围绕人展开论述的。

3.2 两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隋唐时期和春秋战国由于处在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作为反应其社会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不同。春秋战国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群雄争霸,分封割据,封建制度初现,士阶级崛起,学术文化下移,私学开始产生,为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沃土;隋唐是一个大一统的盛世太平时期,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统治者大都思想开明,使得儒学、佛教、道教对立并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发展铺就了道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这两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就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两个时期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隋唐时期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而且对其有了更深更全面的发展和升华,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配套措施(科举制度)。另外,富有包容性的统治者还吸收佛教等外来优秀文化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总之,学习和研究这两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论语·为政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2]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0-81.

[3]韦庆元.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62.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儒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儒学交流在路上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历史喵第二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