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MRI征象分析

2012-08-21 05:57蒋光仲宾精文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期
关键词:枕叶顶叶胼胝

蒋光仲 宾精文

原发性脑淋巴瘤是颅内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上主要 为B细胞型淋巴瘤,T细胞型淋巴瘤少见[1]。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增加,发病率明显上升,但其CT、MRI表现复杂多样,容易造成误诊。笔者通过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MRI表现予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5~73岁,平均49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精神异常、言语不清、癫痫、复视、肢体活动障碍等。全身其它部位均未见淋巴瘤病变,无艾滋病史及免疫抑制剂药物使用史。

1.2 检查方法 CT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层厚及层距为5~10 mm,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用量为1.5 ml/kg。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用标准头线圈,行T1WI、T2WI及T1WI增强扫描,常规轴位、矢及冠状位平扫及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的剂量为0.3 ml/kg体重。DWI成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梯度应用在频率、相位、层面3个编码方向上,b值为0和1000 s/mm2,由机器自动生成为各向同性DWI。

2 结果

18例患者中,单发者12例,多发6例,均位于幕上,其中位于额顶叶深部10例,额顶叶及颞叶灰白质交界区4例,基底节区2例,枕叶1例,顶枕叶交界处1例,累及胼胝体8例,1例多发病灶跨中线生长。病灶呈椭圆形、团块状或不规则形,病灶大小直径在0.7~6 cm之间;CT平扫表现为稍高或等密度(图1)者15例,低密度者3例,内未见钙化灶。T1WI相对于灰质而言呈等或稍低信号(图2),T2WI呈等、稍高或高信号(图3),DWI为稍高或高信号12例,混杂信号(图4)6例。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图5)5例,中度及明显均匀性强化(图6、7)13例,7例病灶可见脐凹征(图6、7),且开口包绕邻近血管,5例边缘不规则。根据梁有禄等[2]将水肿程度及占位效应分度标准分析,病灶周围轻度水肿12例,中度水肿5例,重度水肿1例,轻度占位15例,中度占位3例。

图1 左枕叶病变呈等密度影,密度均匀,周围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左侧侧脑室枕角受压、变窄、前移

3 讨论

3.1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脑原发性淋巴瘤是指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未发现在其他部位的淋巴瘤。脑淋巴瘤十分少见,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0% ~1.5%[3],主要与脑实质内无淋巴组织有关,多起源于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大多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且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常与肿瘤所在位置有关,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复视、言语不清、偏瘫、感觉减退、癫痫和精神障碍等。

图2 右侧额顶叶不规则形及结节状异常信号,病变累及胼胝体、跨中线向左侧生长,病变在T1WI上呈稍低、等信号影

图3 右侧额顶叶不规则形及结节状异常信号,病变累及胼胝体、跨中线向左侧生长,病变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病变周围见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

图4 右侧额顶叶不规则形及结节状异常信号,病变累及胼胝体、跨中线向左侧生长,病变在DWI上呈等、高混杂信号

3.2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特点 本病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又因额顶叶、基底节及脑室周围等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多位于上述部位。本组病例中16例位于额顶叶深部及基底节区,符合淋巴瘤发病部位的特点。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中瘤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水分少,核浆比例高,瘤组织的细胞外间隙缩小,这种病理组织吸收X射线的量较多,水分子扩散受限,因而病灶在CT上多表现为均匀等或较高密度,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略高或高信号。MRI信号变化与病变的坏死程度密切相关,肿瘤的坏死程度可由T2WI信号强度和T1WI增强后变化来评估,T2WI上为高信号,T1WI增强后未见强化,提示为坏死区,本组MR病例仅见少量斑点状坏死。增强后肿瘤多为明显均匀强化。手术和血管造影证实颅内恶性淋巴瘤多为乏血管肿瘤。其强化的机制主要与肿瘤破坏血脑屏障有关[3]。使用激素后,可使病灶的强化率下降,产生假阴性结果。这可能与激素类药物使破坏的血脑屏障恢复,肿瘤抑制、消退有关。病灶呈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团块状,以前两者多见。文献报道病变增强特征有多种形态,如“握拳样”、“脐凹征”、“缺口征”和“尖突征”等[4、5],本组病例中7例病灶可见“脐凹征”,且开口包绕邻近血管,其病理机制为淋巴瘤瘤细胞围绕邻近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所致;5例病灶边缘不规则。肿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以轻、中度水肿常见,占位征象较轻。

图5 右侧额顶叶及胼胝体病变在T1WI增强上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受压、移位

图6 右顶枕叶交界处病变在T1WI增强上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开口包绕邻近血管的脐凹征,周围可见低信号水肿区

图7 左枕叶病变在T1WI增强上明显强化,边缘不规则,可见开口包绕邻近血管的脐凹征

3.3 鉴别诊断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主要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

3.3.1 脑膜瘤 除具有脑外肿瘤的特征外,CT多表现为高密度,且常合并钙化、囊变及颅骨改变;其T1WI和T2WI信号与颅内淋巴瘤相似,但前者强化更明显,且早期强化,而淋巴瘤晚期强化显著。

3.3.2 脑转移瘤 多发生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可单发或多发,单发病灶坏死、出血较多见,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明显,T2WI上多呈高信号,完整环形或结节状强化为主,可有原发肿瘤病史。

3.3.3 胶质瘤 T2WI上多为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较重,且多见坏死、囊变和出血,明显不规则强化或花环状强化;不难与淋巴瘤鉴别。

3.3.4 感染性或肉芽肿性病变 一般有发热、恶寒等症状,容易坏死和液化,形成脓肿,呈规则光滑的环形强化,抗感染治疗有效。

总之,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常表现为幕上深部脑白质近中线部位的单个或多发占位病变,以双侧额顶叶深部、侧脑室周围、胼胝体为最常见发病部位。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稍高或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征象较轻,增强检查病变呈中度及明显均匀强化,内囊变、坏死及钙化少见,病变边缘不规则,可见开口包绕邻近血管的脐凹征等特征。但与其它颅内肿瘤仍有相似之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1]Liu D,Schelper RL,Carter DA,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ytotoxic/suppressor T - cell lymphoma[J].Am J Surg Pathol,2003,27:682.

[2]梁有禄,陈琪,赵时梅.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2):235 -238.

[3]Gliemroth J,Kehler U,Gaebel C,et al.Neuroradiological findings in primary cerebral lymphomas of non - AIDS patient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3,105(2):78 -86.

[4]王桂华,廖遇平,彭光春,等.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B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5,20(11):963 -965.

[5]李滢,隋庆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3):223 -226.

猜你喜欢
枕叶顶叶胼胝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脚底长疙瘩,需要治疗吗?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超声联合磁共振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53例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儿童胼胝体发育异常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及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