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园区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2012-08-21 06:49
山西建筑 2012年32期
关键词:太原市太原高新区

王 键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20世纪由于城市化进程较缓慢,城市的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距离城市中心城区较近,经过10年~20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后,今天部分城市工业园区位于城市中心城区,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并且早期的工业园区配套实施较落后,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对园区转型发展带来很大制约因素。当前,太原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大战略机遇期。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位于城市发展主轴线上,该工业园区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由于太原高新园区长期依赖加工型的资源发展模式,带来主导产业单一化、低端化、高能耗、高污染、高碳化等突出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城市的竞争力。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找到工业园区和城市发展的平衡点,加快园区成功转型跨越发展,为我们城市规划者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思考。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目前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西邻汾河,与长风文化商务区隔河相望;该片区配套设施较完善,位于太原市城市往南发展的主轴线上。原批准总规划面积约8 km2,但实际属于高新区可开发的用地只有约3 km2~4 km2。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高新区早已无可供开发的土地。高新区目前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太原市城市化迅速往南发展,目前该片区的定位、发展目标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高新区学府园区应该如何发展,显然高新区面临一次新的“二次革命”的机会。而随着高新区的重新定位,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为完成太原市“十二五”规划指标,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科学规划的原则,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除继续保留现有土地外,应给高新区留下足够的、合理的发展空间,考虑到规划的前瞻性与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均衡问题,以及提高土地开发投资强度问题,规划将高新区工业用地调整为科研办公用地,增加部分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整体容积率等指标,满足太原高新区跨越转型发展需求。

1 太原高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外部动力

1)国家层面:高新区跨入“二次创业”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高新区“二次创业”任务更加明确——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方向急需战略性调整,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高新区应打造前端性产业链,如研发、设计、中试,打造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如商业、金融信息、管理、医疗、娱乐休憩等综合服务功能(见图1)。

图1 产业链

2)省市层面:转型跨越,自主创新的要求。《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提出:三个一流: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对太原高新区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核心,以煤化工技术研发、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太原市城市主要职能:国家层面为国家煤炭能源交易服务、科研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对该区域的定位引导下,推动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市化改造,提高科研、孵化企业比重。引导生产型企业外迁。原太原高新区的定位为工业园区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

4)《南部区域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2011~2030)》。2011年太原市南部区域概念规划中对太原高新区定位:整合高新区的产业研发与孵化功能,搬迁生产企业,聚集新兴产业培育功能,将其建设成为太原的研发创新基地(研发创新北区),成为带动太原都市经济圈产业转型发展的发动机。配套研发创新职能发展,积极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与管理型人才,建设科技人才服务配套住区。南部区域规划图见图2。

2 太原高新区转型跨越内部推力

2.1 太原高新区发展现状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最近一次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太原高新区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共57个单位)综合排名中居第31位。太原高新区建区20年来,始终维持在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范围内,并且规划范围内土地也被严重挤占,从2007年以后四年中高新区再未征用一亩土地。目前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平均规划面积约78.9 km2,而太原高新区规划面积仅为8 km2,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2 与省外高新区对比情况

图2 南部区域规划图

按科技部统计口径,2010年,全国8个一流高新区(中关村、张江、武汉、深圳、西安、广州、天津、苏州)科工贸总收入的平均值为4 992亿元,太原高新区仅为1 263亿元,仅占平均值的25.3%。太原高新区在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洛阳、株洲、襄樊)中,科工贸中收入排名第5位,工业总产值排名第4位,工业增加值排名第6位,净利润排名第7位。

其中成都、重庆、合肥三市高新区都是1991年国家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开发区早在2005年,2006年就开始二次创业发展,提倡产城一体化,以产业为主的多功能开发区,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是这些高新区共同的特点。在以科技研发为重心的前提下,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重要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注重学校、医院、安置小区等配套的建设和品质,注重提升中心城区景观及生活环境的优化,从而提升高新区的魅力,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高新区。

2.3 太原高新区企业自身转型发展需求

在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早期进驻太原高新区的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约30余家高新区企业提出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原粗放型的生产加工转变为孵化、研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投资建设的“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项目,总投资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吸引200多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山西海鑫钢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山西省新能源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主要研发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产业发展、天然气为主的新能源利用方案,建成山西省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核心区和产业服务区。太原波阳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节能科技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9 8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太原市乃至全国的生态环保节能标志性示范建筑。山西昕尼科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铁路旅客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研发”项目。山西大学精细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投资建设的“煤制重要化学品研发基地”项目。山西云锦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云锦盛科技支撑平台”项目等等。

2.4 太原高新区转型跨越发展举措

1)内抓提升转型,建设四个基地。太原高新区内抓提升转型,建设一流孵化基地、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人才基地;外抓扩区跨越,高标准、高起点、高强度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现代宜居的科技产业新城。目前高新区储备项目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环境,即一个较为完善的科研环境、交通环境、教育医疗环境、居住环境等。因此目前太原高新区转型跨越发展迫在眉睫。

2)外抓扩区跨越,积极推进姚村新区建设。目前太原高新区将现址高新园区打造为以孵化、研发为主的高科技园区,将加工型的高新技术园区在太原市姚村重新选址建设。

3)产城联建,打造现代化生态科技城。借鉴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和理念,从空间形态、产业形态和城市功能入手,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城同建的理念,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

3 城市化下的太原高新区转型跨越

太原高新区学府园区结合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南部区域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2011~2030)》等政策的影响,以及太原市城市迅速往南发展的城市化外部推力作用下,且最重要的是在太原高新区内部转型跨域的积极动力作用下,目前整个园区由粗放型工业园区转变为研发与孵化功能为主的高科技园区。在2012年最新编制的太原高新区片区规划中,利用区位优势,立足土地优势,发挥政策优势,规划将原园区内的工业用地调整为科研办公用地,符合太原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和要求,也能满足太原高新区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4 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引导太原高新区成功转型

转型发展后的太原高新区与原批准的片区规划配套设施发生了矛盾,原工业园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园区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园区公共绿地匮乏;道路网密度不足,内部交通联系不畅,通达度较差;社会停车位缺乏;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市政管网老化等问题。

4.1 在城市规划中如何确定太原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容量

根据现行的《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版),本案地处中环两侧地区,高层科研办公(一般办公建筑)建筑密度不大于30%~33%,容积率3.0~3.5。根据《太原市主城区容量分布与建设强度研究》中期成果中的建设强度分区区划图,该地块位于强度一区,该区域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和城市主要发展轴带上。规划鼓励高层建设,在重要地段还鼓励建设超高层建筑,构成城市标志性景观中心。同时结合省外高新区建设情况、近两年太原高新区审批建设情况,以及参考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办公区建设审批情况,最终规划确定高新区学府园区容积率:临城市主干道(南中环街、中心街、滨河东路、平阳路、长治路、体育路)两侧用地容积率 3.5 ~4.0,其余用地容积率 3.0 ~3.5,现状总建筑面积约410万m2,平均容积率1.4。规划调整后总建筑面积约753万m2,平均容积率约2.6,新增建筑面积约343万m2。

4.2 太原高新区建设容量增加后如何完善配套公共设施

1)交通研究分析。高新区学府园区由原工业用地调整为科研办公用地以及建设容量增加后,势必对该区域的交通产生压力。由于高新区现状没有社会停车场,考虑到高新区基本无空地,新增社会停车场难度较大,规划建议在今后企业改造建设中按地块比例大小利用地下空间分摊配套社会公共停车位。同时规划拓宽和新增8条城市道路,减缓交通压力。片区规划延续总体规划的路网形式,结合自然地形,采用密度适中的方格网式路网布局,以便对地块规模形成合理、适度的控制,便于地块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采用棋盘式路网布局,滨河东路、平阳路、长治路、体育路、学府街、南中环街、中心街、龙城大街为高新区通往市区以及服务规划区的城市干道。同时结合高新区其他主次干路的规划,形成四横五纵的道路网结构,能较好的满足规划区的发展需求。2)公共配套设施分析。规划区绿地系统由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组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规划注重绿地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加强防护绿地控制;建设城市公园;完善居住区绿地配套建设。根据片区人口容量与街区人口分布情况,按照人均1 m2以上,计算各个街区需配建的居住区公园规模,结合各街区现状,设置6处园区公园,合计16.03 ha。园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最重要“面”,对改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居住环境意义十分重大。结合自然地形以及行人出行方向,设置9处街头绿地,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并为创造高品质的居住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为满足园区企业用电需求,该区域增加两座110 kV变电站。同时片区内规划一处一级消防站用地。新增加两处公交首末站,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

5 结语

太原市作为晋文化的发源地与代表城市,作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太原高新区工业园区跨越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引导了高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提升都市圈竞争力;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提升了政府竞争力。为构筑新世纪新太原的都市风采,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太原市太原高新区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遂宁高新区
除夜太原寒甚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