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2012-08-23 09:27王晓雪
电影评介 2012年20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监狱

1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人们越来越多通过多种模态的方式来获取信 息。Kress和 Van Leeuwen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提出了第一个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全面建立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电影运用听觉与视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资源与观众进行交际,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肖申克的救赎》有着丰富内涵意义,本文以语言学为切入点,以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视觉语法为基础对电影中的图像与声音进行解读。

2 、理论背景

2.1 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具有表达其它符合系统的能力,是把各种意义系统综合起来的工具,它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种元功能:再现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

2.2 视觉语法

Kress和Van Leeuwen根 据Halliday的论述,把元功能看成人类任何交际系统所必备的,不只局限于语言,还扩展到其它符号系统,如图像、电子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在将图像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下,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元功能延伸到视觉图像的分析中,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为核心的视觉语法。[2]

2.3 视听结合理论

Van Leeuwen的《言语·声响·音乐》认为音乐同话语一样,可以通过曲调变化来表现情绪,比如哀伤的曲调是下降的,欢乐的曲调是上扬的,由音调运动、范围、力度等决定。这些因素都可以与图像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3]

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解读

电影包括语言,图像,音乐等多种模态,Kress认为不同符号系统的整合是一项最高规范的作业,这类整合规范有两种,应用在所有元素都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内容的空间构成规范和随时间展现的时间构成规范。[4]而电影对两者都进行了应用。本文将在系统功能语法与视觉语法的基础上以对图像和视听效果的分段归纳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

3.1 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根据再现意义将图像分为两种类型,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的图像由是否有矢量来界限。(李战子,2003)

电影开始,12分41秒主角Andy第一次来到肖申克监狱,Andy仰望监狱大门,电影采取仰拍的方式来表现Andy的压抑与恐惧。高高城墙将天空切割,形成三条对角线,三条矢量将图像切割为城墙外与城墙内两部分,天空象征自由,而城墙将过去与未来分割,黑暗大门暗示Andy将面临的监狱生活,随着镜头推近,天空越来越小,黑暗越来越大,镜头上没有主角的表情但观众也能想到此刻Andy的惶恐。导演通过矢量构图精妙地为电影设置了一个颇具紧张悬念的开幕。

3.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在功能语法中对应人际意义,是关于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事物(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此事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互动意义由四个要素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3.2.1 接触

Kress和leeuwen将图像参与者目光直接看向观看者的图像称作索取类图像,而图像参与者没有直接看向观看者或图像参与者不是有生命的人和动物的图像被称之为提供类图像。这类图像为观看者提供信息。[5]电影图像多数为提供类图像,为观众提供信息讲述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也不例外,整部电影都是提供类图像。

3.2.2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体现了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Kress和leeuwen将社会距离分为6种。[2]由近及远分为:亲近距离、个人近距离、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社会远距离、公共距离。[6]

38分07秒是Andy在监狱的第一次转折,他帮狱友争取喝啤酒的机会,截图为Andy挚友Red劳作后在夕阳下惬意地喝啤酒。对观看者来说,Red是个人近距离,狱警则是公共距离。Red与观众的近距离试图与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对其角色产生好感与同情感,将观众带入到他的感情中。而狱警们的社会远距离不仅让观众产生了距离感和抗拒感,同时众人的模糊面貌与无精打采的姿态也暗示这个制式化的监狱不仅麻木了囚犯也麻木了狱警,更加突出表现了这种制式化对人的摧残。

3.2.3 态度

态度主要是由视角来表达。视角可以由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来分析。[2]水平视角可以分为正面视角和斜面视角。电影中多数场景都会采用正面视角。从垂直视角看,俯视视角意味着观看者享有权势,平视视角意味着平等的关系,仰视则表示参与者处于强势的地位。

33分42秒Andy激怒狱警的场景,狱警处于有权势的地位,他威胁要推Andy下楼,俯视视角把观众带入到狱警视角,清楚看到Andy受压迫的地位,接着随着Andy一句话,他利用智慧把局面转危为安,视角也换到平视视角,意味着Andy利用自身能力与狱警达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视角转换的巧妙运用不仅让画面更为精彩,也表现了Andy坚强的内心,他在不利条件下利用智慧争取胜利。在肖申克监狱中,Andy的镜头没有仰视视角,在这个巨大牢笼中他是弱小的,但最后他战胜所有欺凌过他的人获得自由,他不屈不饶的坚强内心感染着观众们。

3.2.3 情态

图像的情态指制作者制作图像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情态可以归纳为高中低三类,色彩越饱和,情态越高,低感官情态图像指黑白图像。[2]

开场肖申克监狱的全景,色彩黯淡饱和度低,草坪看起来像灰色水泥地,所有囚犯穿着同样的灰色上衣和深蓝裤子,暗示监狱里压抑的气氛,唯一红色的建筑也呈现暗沉的低饱和度色彩,低情态画面表现出肖申克监狱的制式化特点并奠定了肖申克监狱的氛围。反观全片最高情态的画面出现在影片结尾138分10秒,Red假释出狱,Andy已越狱10年,两位挚友终于能享受真正自由,更难得的是漫长的牢狱生涯未使他们像老布鲁克那样被制式化,他们的身体心灵都得到真正自由,蔚蓝海水、碧蓝天空和浅金色沙滩构成了一副色彩绚烂的图像,明亮色彩与广阔深度都体现了高情态量值,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与自由酣畅。

3.3 构图意义

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3.3.1 信息值

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来实现。根据Kress&Leeuwen,上方与下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部分被置于图像上方,另一些部分被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则为真实的。

69分05秒是Andy趁找狱警的机会偷用喇叭播放歌剧,在思想贫瘠的监狱里,这歌声是对自由向往的象征,如沙漠里绿洲清泉让囚犯认识到他们不该就这样失去自我,就像Red说“虽然我现在也搞不懂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到底唱了什么,但那是我在肖申克监狱最快乐的一天。”所有囚犯都停下脚步,望着传出歌声的喇叭,聆听可能听不懂的歌声,这个位于上方的喇叭就是他们的“理想”,这喇叭代表着挣脱牢笼的勇气与希望,虽然下方的监狱才是 “真实”,但他们也应当有 “理想”,就如同Andy,不管顺境逆境,他内心从来没有屈服。

3.3.2 取景

取景是指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

100分40秒是Andy命运的又一次大转折,典狱长为私利杀害了能证明Andy清白的小偷Tommy,Andy彻底失去证明清白的机会,肖申克监狱对他而言真正成为黑洞,导演利用光影取景,将光与暗分割,象征自由的天空和喇叭与Andy分割开,虽然光明看起来触手可及,却被对角线无情划开,就像Andy明知自己清白却只能看着典狱长毁灭希望。

3.3.3 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不同程度来实现。

120分27秒是影片的高潮,经历20年冤狱后,Andy终于越狱,在20年来他不间歇用手指长的小锥子挖墙后,终于从令人窒息的肖申克逃出。图片中Andy处于图像中间,是整个图像的焦点,色调饱满富有冲击力,他的双手张开面向天空,开放性的动作与手臂的矢量使视线更为聚焦,与Andy平时的低调内敛形成鲜明对比,俯视视角使他的面部表情更为突出。20年卧薪尝胆终于换来这一刻的自由,让观众充分感受到Andy内心的冲击与喜悦。

3.4 视听融合

时间 12分41秒38分07 69分05 120分27 138分10图像 1 3 4 6音乐 单簧管 小提琴 《费加罗的婚礼》多乐器 多乐器大提琴 和弦 和弦

电影语篇中,音乐也十分重要,完美的视听融合才会让影片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Andy入狱时以平缓的提琴音开始,音乐舒缓但低沉,配合灰暗的建筑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监狱的黑暗。12分41秒Andy进入监狱,单簧管配合着弦乐,音乐到达高点来到一个小高潮,音乐声高而尖细,配合俯视视角的沉重大门,向观众传达危险的信息,让观众感觉到阴郁与紧张。

33分20秒处Andy和狱友们外出劳动,第一次出现轻松的音乐,吉他与提琴交替进行,让观众变得轻松起来,延续20秒后中断,音乐的中断往往伴随影片中人物的叙事话语,导演希望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情节上。[7]导演成功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到Andy与狱警冲突,争取到啤酒,大家坐在屋顶,夕阳洒在身上,38分07秒弦乐开始奏出温暖舒畅的音乐,和囚犯们的快乐笑脸组成和谐画面。

6年后Andy收到州议会回信,他利用这个机会偷偷打开喇叭给囚犯们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69分05秒整个广场的人们都在安静倾听,空灵的音乐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这一刻他们似乎都是自由的,舒缓优美的音乐穿越了国界,音乐打动了每一个人。

120分12秒电影大高潮,Andy在一个雨夜穿过下水道逃离肖申克,低缓的提琴声缓缓地开始,到Andy成功越狱,音乐渐渐高起,演奏逐渐振奋壮阔,音乐声由小到大,如Andy一样,在长久压抑后生命的张力得到释放,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自由与力量充满了Andy,他终于得到自由与解放。

138分10秒两个老朋友终于再见,在明媚海滩上微笑拥抱,所有监狱的阴霾都已不再,音乐轻盈温暖由小到大走向圆满,就如同这个温暖的结局。

电影巧妙地将音乐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两种不同的模态共同构建电影的整体意义,淋漓尽致地向观众传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

4、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与视听结合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首先从图像入手,解读电影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再与电影中的动人音乐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如何共同表达电影的主题与情感,为赏析电影这样音画结合的多模态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2]Kress, G & Leeuwen, Theo Van.(2edition)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Routledge, 2006 .

[3]Van Leeuwen, Speech,Music,Sound [M].London: Macimillan, 1999.

[4]周媛,张发祥,完美的视听融合——多模态解读《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的构成意义[J].语言学研究,2011(10)

[5]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互动意义的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院报》,2007(11)

[6]乔玉巧,多模态话语分析第81届奥斯卡最大赢家《贫民富翁》的电影海报[J].《文学界》,2010(8)

[7]李妙晴,《言语 声响 音乐》评介 [J].《人民音乐》,2010(3)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监狱
监狱选美
论监狱企业立法
诞生在监狱中的牙刷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欢迎你到监狱来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