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感受雪顿节

2012-08-30 06:07刘成果谷继承
中国乳业 2012年9期
关键词:藏戏奶业拉萨

文 / 刘成果 谷继承

(中国奶业协会)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仅次于藏历新年的一个重要法定节日,全民放假七天,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藏历6月底到7月初举办。

在藏语中,“雪”就是酸奶的意思,“顿”就是“吃”和“宴”的意思。按照藏语的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踏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了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里活动,寺门关闭,静静地修炼,并把这称为“雅勒”,意思就是“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开禁之日,僧人们便纷纷出寺下山,俗家百姓念其长期关在寺院内安居修炼,十分清苦,为了犒劳他们,表示慰问之意,就家家利用高原之宝牦牛的奶汁,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这就是雪顿节的发端。后来又增加了隆重的晒佛仪式、唱藏戏、看藏戏、歌舞表演,甚至赛牦牛、比马术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现在,雪顿节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宗教活动逐渐演变成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国内外知名节庆盛会。

2012年的雪顿节是8月17日到23日,由于日程安排不巧,我们8月21日才到达拉萨,没能目睹开幕式的盛况,但从多条渠道了解,今年雪顿节的主题是“幸福拉萨,文化雪顿”。在庄重的布达拉宫广场正面由鲜花组成八个金黄大字——“幸福拉萨,文化雪顿”格外醒目。同样的标牌在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到处都能看到。主要大街上的道旗标语也是这八个大字。主题非常突出,节日气氛浓烈。节庆活动由拉萨市委、市政府主办,8月17日晚上20点30分的开幕式首次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举行。市长多吉次珠致辞,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军区的领导共同出席。开幕活动大气、热烈、喜庆、富有特色。国内当红艺人加盟主唱经典歌曲。由汉、维、蒙、藏四位不同民族歌手组合演唱的和谐之声——《歌舞世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手足之情。一曲《相约雪顿》把整个开幕式演出推向了高潮。

雪顿节期间,哲蚌寺后面山上的晒佛仪式历来都是一场重头戏,节庆活动由此拉开序幕。晒佛仪式结束后,才是罗布林卡的藏戏、歌舞表演,然后每家每户吃酸奶,所以雪顿节也称“晒佛节”。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势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称哲蚌寺(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

雪顿节的清晨,几十丈高大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伴随着低沉的诵经声,由很多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出,放置在哲蚌寺后山。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根培乌孜山崖,照在置放唐卡的山坡上时,那巨大的唐卡沿山坡缓缓展开,露出尊贵的真容。数以万计的僧俗围绕在巨大佛像唐卡周围,虔诚顶礼叩拜,并往唐卡上抛洒钱币、洁白的哈达、油润的佛珠等信物,表达人神之间达成沟通的某种默契。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科教处张蓉处长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下面是她现场拍摄的珍贵照片,看后让人大饱眼福。

晒佛仪式后,节庆活动的中心则移到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面积36 万平米,园内有植物100 多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的花木,而且有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奇花异草,还有内地和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节日期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出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都搬进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8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罗布林卡,亲眼目睹了这一场面。虽然节庆已近尾声,次日就要闭幕,但园中星罗棋布的帐篷,熙熙攘攘的人群,仍然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吃酸奶,有的喝啤酒。有的在帐篷中席地而坐,打牌娱乐;有的在草坪上席地而卧,尽享初秋高原阳光送来的温暖和吉祥。有些藏族中老年妇女伴着铿锵的音乐,围成一圈,跳起锅庄舞,那种执着的神态,欢快的节奏,整齐的动作和优美的舞步,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幸福和节日的喜悦。难怪有的调查机构多次公布拉萨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拉萨6 次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幸福城市”排名前三甲),这次我们终于身临其境了。

罗布林卡节庆活动吸引力最强、观众最多的当属唱藏戏,所以雪顿节亦称“藏戏节”。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正面最醒目的建筑是康松思轮阁楼,东边一片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藏戏之用。藏戏起源于8世纪,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许多试图利用牛皮船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见此状许下宏愿,发誓架桥。恰好他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一个演出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建桥,这就是藏戏的肇始。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捐钱,有人献铁,有人送粮,有人出力,形成齐心建桥的局面。利用这种方式在雅鲁藏布江上先后建起了58 座铁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美丽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称赞不已,无不惊叹道:莫非是阿吉拉姆(意为仙女)下凡吧!因此后来把藏戏演出就称为“阿吉拉姆”。当我们来到演出现场时,演出正在进行,但因为观众太多,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我们无法靠近,同行的门建清同志踮起脚尖,高举双臂,千方百计抓拍了几个镜头,可供大家分享。

▲ 人们席地而坐品尝酸奶

雪顿节既然是喝酸奶的节日,节庆活动当然离不开酸奶这个主角,在罗布林卡园中的市街上,到处是售卖酸奶的摊位,其中有高原之宝、拉萨圣吉雪、康园等多种品牌,就连青海老酸奶也不顾长途运输的困难,毫不示弱地来到这里促销。节庆期间,百姓的餐桌自然也少不了酸奶。官方接待也把酸奶作为上品。8月22日中午,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总畜牧师次真同志招待我们一行,专门选在阿布嘎嘎藏式餐馆品尝典型的藏餐,席间必上的就是每人一杯酸奶。晚上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格桑次仁同志宴请我们,也是每人一杯精致的酸奶。雪白细嫩,酸甜爽口,细细品尝几口,不舍得一次吃掉,准备慢慢享受。但当我们离席去给农牧厅党组书记朱春生同志敬酒之后回到座位上时,发现剩下的酸奶被服务人员撤掉了,很是懊悔,本想再要一杯,又实在不好意思,只好作罢。

雪顿节的浓烈气氛让我们陶醉,雪顿节的文化氛围使我们深受感染。我们在雪顿节闭幕之日离开拉萨前往林芝,当车行至米拉山口(这里是拉萨市与林芝地区的交界处,也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海拔5 013 米)时,看到山口处矗立一组高原之宝——三头巨大的牦牛雕塑,我们急忙下车,顾不得高山缺氧,把洁白的哈达用力抛到高大的牦牛颈上,以此表达我们对高原之宝——牦牛的祝福,对拉萨人民、西藏人民的祝福,对文化雪顿的祝福。当时赋诗一首:“驱车直上米拉山,五千高处舞经幡。洁白哈达献牦牛,文化雪顿启新篇。”之所以从内心涌出这首诗,是因为“文化雪顿”深刻启迪了我们。文化雪顿绝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也不是单纯的奶业文化,而是以酸奶为载体和媒介,把宗教文化、民族文化、雪域文化、旅游休闲文化等诸多文化与奶业文化的高度融合。我们就是要有这种文化自觉,更要有文化自信,进而推进民族奶业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一行亲身感受雪顿节的最大收获。

▲ 藏族中老年妇女围成一圈跳起锅庄舞

▲ 巨大的唐卡沿山坡展开

祝西藏人民幸福!祝文化雪顿永恒!祝民族奶业健康发展!C

▲ 藏戏表演

▲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前)与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中) 在罗布林卡看雪顿节期间的乳品展销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在海拔5 000多米的米拉山口给牦牛献哈达

猜你喜欢
藏戏奶业拉萨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藏戏面具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拉萨姑娘美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