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政策中的国务卿烙印

2012-09-04 07:03
环球时报 2012-09-04
关键词:对华关系坎贝尔对华政策

吴心伯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务卿对华关系的影响力似乎不如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像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后者都在中美关系破冰和正常化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前者常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如尼克松的国务卿罗杰斯在中美《上海公报》谈判的最后一刻挑刺,卡特的国务卿万斯消极对待中美关系正常化,克林顿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对华大打人权牌等,而奥巴马的国务卿希拉里无疑也是这样一个角色。

奥巴马政府第一年,美中关系经历了“蜜月期”。但随着美对华政策主导权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易手于国务院,主张积极发展对华合作的官员纷纷离开,希拉里和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开始主导对华政策,于是过去一年多的美中关系留下了他们的鲜明烙印。

首先是改变了奥巴马政府上任初期“积极、合作”对华政策的基本态势。到了2011年初,坎贝尔公开提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方针,即“基于现实,关注结果,忠于我们的原则和利益”。这个新方针的要义是,对中国不能抱有幻想,在对华交往中要积极追求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不能为了搞好对华关系而牺牲美国的原则(如人权问题)和利益(如对台军售问题)等。

其次是破坏了两国关系的气氛,加剧了两国间的互不信任。希拉里担任国务卿后首次访华,一句“同舟共济”传递了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善意,得到中方的正面回应。然而,2010年以后,希拉里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大力推动,对中国周边国家的积极拉拢,在言辞和行动上向中国施加的种种压力,加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法,使两国关系迅速被消极和猜疑的气氛所笼罩。

第三是扭转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本来,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治理的推进,都需要中国,深化与中国合作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存在共识。然而,对中国力量迅速上升的不安,使以希拉里为首的一批美国政治精英谋求制衡中国,两国关系中竞争因素大幅上升,引发世人对中美走向战略对抗的担心。

不仅如此,无论是以尖刻的言辞评论中国,还是在中国周边挑拨离间,抑或跑到非洲指桑骂槐,作为非职业外交官的希拉里在中美关系上的出格言行也令世人印象深刻。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美国官员都对华“友好”。希拉里也好,坎贝尔也好,都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和对美国利益的理解来处理对华关系的,不必苛求和责备他们。那些为中美关系做出过积极贡献的人士会让中国人铭记,那些麻烦制造者也令我们长了见识,而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因某些人的捣乱而改变。▲(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对华关系坎贝尔对华政策
加澳要缓和对华关系,说难也不难
本期导读
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
坎贝尔 从草根球星到房产大亨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冲向兵工厂的日子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