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背拳宗师—韩鹏尧

2012-09-06 08:57赵宝安
少林与太极 2012年11期

文/赵宝安

大连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大连的习武者就以武术抗击侵略者。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演变,目前已有十几个拳种和流派在大连城乡普及,其中植根于大连地区的五行通背拳之花已开遍北国大地并流传于海内外,这与威名赫赫的韩鹏尧先生作出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韩鹏尧为大连五行通背拳的形成与传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其一生颇具神秘和传奇色彩。

韩鹏尧(1900—1974年),山东莱西县武备公社毛中大队人,身高1.78米,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一副书生面孔。他童年时随父亲来到大连,在西岗区东关街菜市场开了一家磨坊,吃穿有余,按现在的话说应为小康之家。韩鹏尧从小就喜欢听武林游侠的故事,整天缠着父亲要练功,父亲便出资将他送到在大连设场专教通背散手的密友吴振东门下。

吴振东,河北文安人,是最早到大连传播“少祁派”通背的名家高手之一。吴的散手击技极强,在当时大连武林界威震四方,不管是谁想在当地开设拳房都要先拜吴振东,否则吴一定要去比武,有一段时间打伤打残多人,就连地方衙门巡捕也拿他没有办法,对他也敬三分,有些事情还要请他出面调解。

吴的收徒方式极其特别。当韩父带着韩鹏尧道明来意后,他目露凶光,满脸杀气,上下打量着韩鹏尧问道:你想习武?韩答应:嗯。吴从腰间抽出一把匕首晃了晃,然后在自己的大腿上划了一道口子,立刻鲜血直流。韩鹏尧只是瞪大眼睛吃惊地看着,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吴顿时心中大悦,突然用双手抓住韩的双脚将他倒提起来,在空中旋转数圈。韩鹏尧不但没有被吓哭,反而“咯咯咯”大笑起来。吴随即将韩鹏尧轻轻放下,赞道:这孩子是块练武的料。

练通背散手是相当艰苦的。首先要练出通背皮鞭(柔)劲,然后才能练铁砂掌(刚)劲。韩每天早晚练功数小时。铁砂掌训练更是不容易,先将铁砂子用药水浸泡后放入锅内,用文火翻炒到一定热度后,用双手反复插穿铁砂,再摔拍掌背。如此千锤百炼,韩鹏尧的手掌常常鲜血淋淋。其父花重金买回上等跌打中药为其疗伤,并买些牛肉等为他补充体力。7年以后,韩鹏尧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掌握了通背九柔一刚的绝技,散手技巧也日见成熟,成为众师兄弟中的佼佼者。随着对通背拳深层次的痴迷追求,韩鹏尧的“胃口”越来越大,总感觉吃不饱,一心想求学更多的东西。

1916年,通背大师修剑痴从京沈来大连找同乡好友吴振东,并在拳房互相交流通背技艺,这让韩鹏尧大开眼界,他看到修的通背境界的高深,有意要拜他为师。修当时没有答应,只是略加指导。修之后到奉天等地教拳,但常回大连看看,韩鹏尧与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1917年,修剑痴正式收韩鹏尧、陈景涛等人为开门徒弟,在韩家设场教学。此后韩鹏尧在修的精心授艺下,加之扎实深厚的功底,通背功夫得到了质的飞跃,如刀砥石,如钢淬火,练、动、讲少有人能及,成为修师的左膀右臂,并代修师教场。

1922年,韩鹏尧走出家门,访名师寻高手,切磋武技,使通背功夫更加完善成熟,后在山东济南为当地一大军阀作侍卫一年有余。一日深夜,有几个人持枪闯入这个军阀家中,见人就开枪射杀。韩每日和衣静坐床头,闭目休息,待子时练功。此时他听到枪响,感觉不妙,敏捷地跳出窗外,施展轻功,飞身跃步翻过院墙,躲过此劫,返回大连。

韩鹏尧回大连后继续随修师学艺、协助修师教拳,后因打死日本浪人被迫出走南方。原来,一日傍晚,在一胡同内,韩看见三个歹人正把一个20左右的姑娘往屋里拖,欲施强暴。那姑娘拼命挣扎,发出声声惨叫。韩鹏尧怒从心头起,大吼一声冲上前去,将姑娘救下护于身后,并痛斥歹人,三人叽哩哇啦怪叫着向韩鹏尧扑来,韩方知是日本浪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一个迎面掌将第一个鼻梁拍平,又一记钻掌再锤将第二个打翻在地。第三个拔出枪刺向韩鹏尧扑来,韩敏捷地左右闪躲,飞起“撩阴脚”正中对方裆部,紧跟着一个猿猴探臂,铁掌穿进此人咽喉。那浪人一声没吭,两眼上翻,当场毙命。韩拉起发呆的姑娘急速撤离。当年大连是日本的殖民地,打死了日本人那还了得,日本当局随即出动宪兵到处追查抓人。韩鹏尧找到修师商量对策,修剑痴说:你带上我的信立即离开这里,到河北固安县找我的师兄刘智去吧。韩鹏尧数日后到达固安,因刘智去了京津,韩便独身到南方谋生。

1929年韩鹏尧在湖南国术馆任武术教官。当地驻扎的军队有一位姓黑的师长,是土匪出身,后被何键收编。此人膀大腰圆,满脸杀气,心狠手辣,练过拳脚,有一些功夫,根本不把韩鹏尧放在眼里,几次要与韩鹏尧比武,终于有一天在国术馆与韩师动散手,现场有多名军队头目观看。双方各亮架势。韩鹏尧神情坦然,不露声色,紧盯对手,以静待动;黑师长挥拳猛击韩的面门,欲将他制于死地。韩鹏尧一个闪展疾步,闪电般蹿到对手右侧,横手冷弹一掌击中对方右腮,没等他反应,紧跟“腋里插花掌”,一掌击断了他的肋骨。黑师长及围观者还没有看明白韩是怎样打出这两掌的,黑师长已倒地不起。此后韩鹏尧在南方武林界名声大噪,被武林同道敬奉为“霹雳神手”。

韩鹏尧在南方从事武术活动二十余年,其间经常往返于京津一带,广交武林朋友。1930年前后,韩鹏尧与“快手刘”刘智等通背门人一起到已辞官在家的北洋军阀陆军总长段祺瑞府中做客。当日在院中,通背门人演示了各自的拿手绝活。韩鹏尧首先练了一套通背老采拳,然后用一件旧棉袄缠裹在树干上,先耍了几种掌法,只见树枝摇动,哗哗作响,树叶落地,同行鼓掌叫好。紧跟着韩身体下蹲,突然对着旧棉袄打了一记冷弹钻掌,后令人用剪刀将棉袄外布剪开,露出棉花。众人一看,惊叹叫绝,只见棉花已被打成扭转的漩涡状,可见韩的铁砂掌内劲功夫已达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同门齐称韩鹏尧是当之无愧的“霹雳神手”。这时,段祺瑞笑道:我虽然不太懂通背功夫,但我常打纸牌,纸牌中有一张天王牌为最大,我看还是称韩鹏尧为通背天王吧。韩由此被通背界传称为“通背天王”。韩鹏尧在20世纪30年代中曾被礼聘于南京旧总统府担任校级武术教官,专门传授府内特种兵贴身短打、擒拿格斗、招招毙命的手法,即一稳、二准、三毒、四狠,脚踏中门往里钻,以致对手瞬间失去反抗能力为目的的军事化晚期通背之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韩鹏尧多次回大连住在其姐家,主要是治病(哮喘),其间看到大连通背发展状况后非常不满,并在武林界公开讲:大连通背自由化,走下坡路了,再过几年我都不认识了。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对大连通背界震动极大,同时更遭到了通背界传统保守派老人的非议甚至排挤。这些人表面奈何不了韩,都知道韩鹏尧的厉害,便多次采取变相的方法赶韩出大连,韩鹏尧始终顶着压力,尽全力传播着新的通背风格。1960年,韩鹏尧正式收徒教拳,要求学员必须做到换汤换药、从头学起。当时有二十几个人跟随韩师学练晚期五行通背拳,至1969年十年间,韩每年都来大连,隐秘教拳三四个月,轮换住在徒弟家。

韩在南方接触的新生事物比较多,思想开放,加上有部队训练的经验,所传晚期通背内容、风格与“祁家门”有着明显的区别。韩主要传授通背实用手法如何出手快、变化快、消失快,举一反三,边练边讲,生动形象。他亲自带徒弟领手喂招、当靶子,时常被徒弟误打,但他从不计较,总是面带微笑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令徒弟们至今难忘。先师葛太然曾问过韩师:是否把平生掌握的通背东西全部传给了徒弟?韩师答道:真正当老师的没有留后手的,有十招教十招。徒弟之间之所以各有不同的东西,那是老师因材施教的结果,就比如你有多大的胃口,就有多大的饭量。韩师在老家期间经常与其高徒张云珊通信了解情况,并对大连流传下来的这支晚期五行通背队伍的发展前景表示满意。

由于“文革”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几乎没有徒弟去看望过韩师,也没有人最后得到晚期通背绝技的全部。韩师晚年生活平淡,但思想乐观,除每日练功外,还总结撰写了大量在湖南旧军队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晚期通背拳风格特点及练功方法的文稿,为晚期五行通背拳的独立形成留下了珍贵的理论依据。韩师终生追求专一通背功夫,晚期通背精华大多传给了其女韩梅香。但是遗憾的是,直到病逝,韩鹏尧的“反革命国民党武术教官”的帽子也没摘掉。